范丽华
一、贴近生活激趣
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课堂延伸、扩展到室外,就一定能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进而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喜爱。
比如在教学了《利息与利率》后,我给学生留下了“我帮妈妈存款”这样一道作业:姐姐学习成绩十分优异,今年顺利考上了省里的重点高中——辛集中学,所以,妈妈想把自己攒下来的退休金20000元存入银行,准备供姐姐三年后上大学用,妈妈让我跟她去银行存款,到了银行,墙上的利率表让妈妈看花了眼。假如你是这位妈妈的孩子,你能向妈妈推荐一款得利最高的存款方式吗?第二天上课检查作业,学生给出的存款方案有很多种:有的先将20000元定期存一年,取出来连本带利再存两年的定期;有的将20000元定期存两年,取出连本带利再存一年定期;有的为了省事,将20000元直接存三年定期;还有一名学生想出了存教育储蓄。我把银行的存款利率表出示给学生,最后大家的意见得到了统一:选择教育储蓄最划算。
二、利用故事激趣
小学生爱听故事。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把数学知识融于生动的故事中,定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除数和被除数末尾有零的有余數的除法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知道《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喊道:“知道!”我又问:“谁能评价一下猪八戒?”学生甲说:“很呆!”学生乙说:“很傻!”学生丙说:“很蠢!”学生丁说:“很笨!”……总之,全是贬义词。我说:“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猪八戒变“聪明”的故事好不好?”同学们齐声回答:“好!”于是,我便讲了起来:“悟空被师傅赶回花果山后,又遇到了灾难,于是便让八戒到花果山请悟空。悟空料到师傅无关紧要,便让八戒在花果山玩几天,并向众小猴介绍了八戒——自己的二师弟——众小猴的二叔。话说第二天,八戒便带领20个小猴来到了山上,看到了满山的桃树上满挂了一个个硕大的桃子,他吩咐众小猴摘了一筐,然后分给大家吃。八戒一数正好90个,于是就对众小猴说:‘这90个桃子,按20人分,每人分4个,剩下的1个就给俺老猪吧。八戒怕小猴子们不相信自己,于是就给他们列了一道算式:90÷20=9÷2=4……1。小猴子学过算术,认为这位叔叔算得没错,就各自拿着分到的4个桃子,一蹦一跳地到旁边吃去了。这时悟空赶来了,一个小猴子将此事告诉了悟空,悟空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悟空是什么样揭穿八戒的‘小聪明么?”同学们一齐说道:“想。” 于是,这堂课就在有趣的故事中开始了,探知了八戒列出算式的错误过程。
三、歪打正着激趣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把握契机,捕捉瞬间精彩,理性而艺术地处理“失误”,就能收到“歪打正着”的锦上添花的效果。
比如,在教完乘法的一些简便运算后的第二节课,为了检查学生掌握乘法定律的情况,我工工整整地在黑板上写下了(35+25)÷5,突然听到学生大声说道:“老师,您写错了,应该是乘以5,不是除以5。” 当时,我愣了一下,随即说:“没错呀,我就是这样写的。”我又说:“要不咱们运用分配律的方法,按除以5做一做,看结果如何?”学生听了按照乘法分配律的方法算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完成了计算,大家都很愕然:“原来这除法也有分配律哦!”于是,我又让学生做了两道题,结果都没错。这样做似乎让学生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发现。我话题一转:“我们所说的乘法分配律一般是指实数的乘法对实数的加减法满足分配律,即:(a+b)×c=a×c+b×c或a×(b+c)=a×b+a× c。虽然(a+b)÷c=a÷c+ b÷c,但是大家做一道这样的题看看结果如何?”于是,我又给学生出了40÷(5+ 3),学生一算傻眼了,原来40÷(5+3)≠40÷5+40÷3。大家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我因势利导,给学生讲了乘法有分配律,而除法没有,即:a÷(b+c)≠ a÷b+a÷c。除法没有分配律的最大原因是除数和被除数不能交换,而乘法可以交换,如a×b=b × a,而a÷ b≠b÷a,但是(a+b)÷c=a÷c+b÷c 类的化简还是可以的。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假如被除数是和或差的形式,而除数是一个数,就可以分开算,而当除数是和或差的形式,用类似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分开来除便不可以了,这是除法的性质所决定的。
四、迁移思维激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用到“迁移思维”来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教完有关固体的体积计算后,我首先跟学生一块回顾了各种体积的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然后,我拿出了一个小朋友常玩的“变形金刚”,让学生计算一下它的体积,整个教室沸腾了。大家都说,颈部按圆柱体计算,胸部按大长方体计算,胳膊与腿也能按小长方体分别计算……至于头部、手、脚却不知道该归为哪个形状计算,它长不长、圆不圆,而且手指还是弯曲的,这可把学生难住了,个个皱着眉头想不出办法。正在大家苦苦思索之时,突然有一学生提出他能计算出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他神秘地说:“要求出这‘金刚体积其实很容易,不过我要借实验室一用。”说完就请求我带领大家一块到实验室。于是,我带领学生一齐来到实验室,他取来一个圆形玻璃器皿放在实验台上,将“变形金刚”放了进去,只见他又取来水倒入器皿,将“金刚”全部淹没。他量了一下这个器皿中水面的高度,记下来;然后,将“变形金刚”取了出来,又量了一下水面的高度,只见他快速地计算了一下,便将结果算了出来。他还告诉我们,用这个器皿的内底面积乘以第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就是这个容器中水的体积;将“金刚”取出后,水面下降了,再求出水面下降后的水的体积,这两个水柱体的体积差,就是“变形金刚”的体积。我马上肯定了他的做法,创新、独到。我问他怎么想出如此的方法,他说是由曹冲称象的做法而联想到了这样的方法。这时,实验室里顿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显然,这是“迁移思维”产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