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竹斋看水印木刻技艺的发展现状

2015-07-25 08:18高德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应用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1209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高德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应用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1209)

从十竹斋看水印木刻技艺的发展现状

高德荣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应用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1209)

摘要:明代末年,胡正言在金陵创立的十竹斋及其刻印出版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可谓一举成名,备受当时文人追捧,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两部精美绝伦的印刷艺术品因为水印木刻“饾版”、“拱花”印制技术的成熟使用而闻名遐迩。清代李渔的《芥子园画谱》后,水印木刻技术便逐渐式微,而研究木版水印技艺传承的现状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大量研究《十竹斋书画谱》的文章,如王伯敏先生的《胡正言及其十竹斋的水印木刻》。到了21世纪的今天,木版水印以何种面貌传承、延续以及题材的变化发展等是该文的探讨主旨。

关键词:水印木刻;十竹斋;技艺传承

0 引言

张爱玲在小说《金锁记》里的一段描叙——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1],提及了朵云轩。朵云轩始于光绪二十六年,而在朵云轩之前,木版水印界就出现了在胡正言带领下所创作的《十竹斋书画谱》及《十竹斋笺谱》。胡正言(约1584—1674),字曰从,中国明末书画家、出版家,徽州休宁人,他寿高命长,历经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以及清顺治和康熙六代。

勤苦好学的胡正言出生于医学世家,自幼就随父行医至霍山一带,小有名气。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代名医,但最终胡正言还是决定弃医从文并游学于何天玉门下讲经,后拜李登门下学习篆刻书文,攻六书之学,得篆、隶、真、行各体法度,兼习绘事,尤擅花卉、墨梅。胡正言一生酷爱藏书、篆刻,他的朋友每至十竹斋拜访他,都见斋中“古帖、鸟迹、蝌文,不啻邺侯家藏”[2],“尝种筠竹十余竿于楯间,昕夕博古,对此自娱,因以‘十竹’名斋”[3]。

南明弘光时胡正言官至中书舍人,“在朝廷内阁赦房中,掌书写机密文书之事”[4],后弃官归隐,寓居金陵鸡笼山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进京,崇祯吊死。此后清兵便入关南下。这时南都马士英等立福王朱由崧监国,因为当时明朝国玺遗落北京,朝廷便任命胡正言督造刊刻国玺。胡正言用璞玉精心制作了一枚龙文螭纽的国玺御宝,同时,还写撰《大宝箴》疏文一同献给福王。但福王荒淫无道,不肯听从忠言,胡正言不得重用。南都沦亡后,悲愤难抒的胡正言遂将志向寄托在自己喜欢的木版水印上,倾其一生。

胡正言的十竹斋相继发行了笺谱、画谱与印谱,不久就从各大作坊中脱颖而出。

郑振铎在《中国版画史序例》中曾盛赞:“十竹斋所刊画谱、笺谱纤妙精雅、旷古无论,实臻彩色版画最精至美之境,已跻彩色版画至高之界”(见图1)。程宪识则说:“《十竹斋书画谱》律于法而不拘于法,师于古而不泥于古,达到前所未有的化境”[5]。

图1 十竹斋水印版画Fig.1 Watermark printsof SHIZHUZHAI

1 木版水印艺术与十竹斋

我国版画艺术自古就极为发达。殷商甲骨雕版文字之后,历经隋唐、五代及宋元,直到明代,已达鼎盛。《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所运用的技艺被称为木版水印,其专业学名叫做“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是对中国书画精品进行高仿真复制的传统工艺。在胡正言“十竹斋”之前,只有朱墨二色,而他颠覆了单调的色系,印刷术也能实现色彩斑斓,就好像时代从黑白电影一下子跨入到了彩色电影,因此意义非凡。

木版水印依赖于饾版与拱花技艺。所谓饾版,是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每种颜色按其画稿形状刻成一块小木版,然后依次逐色套印,最后形成完整的彩色画面。因为镌雕的小木版形似饾饤,故称“饾版”(见图2)。所谓拱花,则是用凸版压印,印出来画面突出,使天际的行云、江上的流水、禽类的翎毛、虫类的须腿、花朵的轮廓、器物的纹饰等,都一一突在纸上,有立体效果,大有呼之欲出之感。更值得一提的是,十竹斋画谱带有教材性质,既迎合“幽人韵士之癖好”,又照顾到初学者的需要。其中兰、竹二谱,分述画兰写竹的方法。《兰谱》中有“起笔执手式”,图示右手握毛笔的姿势,接着是“画叶起手法”,除图外,还有提示:“学者先将此五笔习熟,然后交搭左右皆同”,后面是兰花“风雨晴露别态也,悬崖丛石等泽也,寸枝片蒂同馥也,琼芝瑶台交映也”[6],娇羞万分,袅娜多姿。

图2 饾版Fig.2 Embossing edition

1.1风雅往昔

虽然中国在19世纪中引进了国外的印刷机,但是很多文化人依然关心木版水印的命运。1934年,鲁迅、郑振铎委托北平荣宝斋复刻“十竹斋”《谱笺初集》,次年春发行第一册,蠮螉生撰《记十竹斋》加以介绍,从此,研讨“十竹斋”主人胡正言的学者越来越多,发表了不少专文、论述。

这个时期更有许多文人纷纷效仿唐朝时制作“浣花笺”的薛涛自制信笺,比如周作人的自用笺封就颇为清丽精美。其以白描枝叶满缀花蕾的日式淡色网纹封为之,左下书上“启明监制”。《古今》编者周黎庵曾云:“周作人惯用毛笔写字,所用稿纸和信笺、信封,都出特制,古香古色,精美绝伦,加上工整的书法和优美的文字,谁都会爱不忍释。但是,他的文稿,编辑是无法据为己有的。他事先声明,稿件发排出版之后,原稿虽已破缺或污损,也必须原件寄还。”

再如,梁思成有“思成用笺”,刘半农有“半农书翰”方格笺,沈钧如有“沈钧如律师用笺”······以上所举为尺牍自用笺,在名家自用笺纸诸品中最为常见。这些自用笺以水印木刻为贵,乃名家定制,多自书斋名号于信端笺尾,较之于简单的印刷品多了一份艺术情趣。

20世纪20年代,李叔同等人相继在杭州开展创作版画的制作和教学,后有国立艺术院的胡一川、力群等人相继组织成立了“一八艺社”和“木铃木刻社”,是为中国近代版画的初萌。1931年,浙籍文化巨匠鲁迅先生在上海开办“木刻讲习班”、点燃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火焰之后,浙江涌现出郑野夫、金逢荪、林夫等一大批杰出的版画艺术家。他们在浙江各地开展新兴木刻的宣传、教学、展览等活动,还开发制作木刻工具并供应全国,使浙江成为新兴木刻运动发展的重要地区。

20世纪5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张漾兮派张玉忠、夏子颐等赴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学习,成立了国内专业院校中最早的水印木刻工作室,而后成立水印工厂,并邀请了北京荣宝斋和上海朵云轩的师傅,来美院水印工厂交流技艺并进行指导。

通过精心雕刻,水印工厂印制出了一批令人称道的作品,如潘天寿的《雁荡山花》、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李可染的《水牛》、吴山明的《知青》以及《十竹斋印谱》等,成为当时国内木版水印三驾马车之一。

中国美术学院(原为浙江美术学院)建系50余年中,先后有张漾兮、张怀江、夏子颐、丁正献、宋秉恒、曹剑峰、洪世清、赵宗藻、赵延年、陆放、韩黎坤、邬继德、张远帆、陈海燕等著名版画艺术家执教,形成了独具特色、融汇中西的专业教学体系,享誉中外。

20世纪80年代起,《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等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同时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如王伯敏先生的《胡正言及其十竹斋的水印木刻》。王伯敏先生在文中肯定了《十竹斋书画谱》是一部带有教材性质的画谱,作为较有系统的整理绘画的方法来说,也有一定的价值。

1.2繁荣今朝

2001年,中国美院版画系主任张远帆的门生魏立中在杭州成立“十竹斋艺术馆”,并表示将依托中国美术学院等高等学府和专业协会,盛邀省内外艺术家和文化界人士参盟共建,倾心倾力为中国版画的创作、研究、交流、培训等打造高质量的平台。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2013年“十竹斋艺术馆”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在这个文化韵味十足的非遗基地,曾经展出弘一大师、康熙皇帝、赵孟、赵朴初、星云大师等人手书心经的木版刻印卷,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一部佛教经典作品——雍正御笔《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见图3)。

图3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Fig.3 King kong prajnaparam ita heartsutra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ap¯aram it¯as¯utra。十竹斋以古法复制。精选陈年干燥之上等梨木,锯板刨平;由十竹斋“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魏立中先生领衔操刀,按原版原样复制于梨木板上,精雕细镂,历时两年多,雕版200多块,始刊于印刷;精选上等桑皮宣纸,经手工上墨、印刷后装裱成卷。限量印制500部,杭州电视台为此专题拍摄记录了刻印过程。

从明清的南京至今日的杭州,十竹斋的血脉得以延续,木版水印这一宝贵技艺也在传承、发展。魏立中带领着一批学生重新雕刻画谱、笺谱,并创作了一些新题材。

2 多元化的发展方式

2.1题材的丰富化

《十竹斋书画谱》包括书画册、梅谱、兰谱、竹谱、墨华册、石谱、翎毛谱、果谱等8种画谱。除了竹谱及兰谱之外,其余6种的形制均一致:各谱之前为一至两篇请人撰就的序文或小引,然后以一图一文先后参照的方式收录10幅画作与题咏之诗文,部分画作且附有创作画稿之画家的款印,题咏亦依题字者书体刻版印出,全书形式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竹谱在20页书画之后添加画竹的口诀,兰谱则完全省略题咏的文字,而附上画兰基础笔法及姿态的详细图解。作品的装订采取蝴蝶装的形式,每种均装为两册,共计16册。《十竹斋书画谱》于明末初次刊行,不久便出现了翻刻本,现存的版本至少有20余种[7]。由于出现了盗版的现象,胡正言在重刊时便特别声明:“原版珍藏,素暇真赏,近有效颦,恐混鱼目,善价沽者,毋虚藻鉴。”但胡正言晚年致力于篆刻,并不再投入到木版水印中。

而如今的十竹斋不仅保留了传统的诗笺,亦开拓了新题材。除了《一团和气图》,还有宋徽宗的《五色鹦鹉图》等[8]。《一团和气》乃明宪宗纯皇帝朱见深所作。左首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首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第三人则手搭于两人肩上,面部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顶,一手轻捻佛珠,显是佛教中人。构图合三人为一体,妙思绝伦。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细劲流畅,顿挫自如,显示出画家高超的技艺。晋朝高僧慧远居住在庐山东林寺30余年,送客从不过虎溪。一日,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来访,临别慧远相送,不知不觉间送过了虎溪,引起虎啸声声,三人相视大笑,世传为“虎溪三笑”。此幅绘三教人物合抱作一团,共论经书,喜气和睦,正是当时“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现。这幅《一团和气图》画于作者朱见深即位的第一年。画幅借用东晋儒生陶渊明、和尚慧远、道士陆修静“虎溪三笑”的典故,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想,来表明自己对新的一年的期望。画幅上的人物远远看好似一个大圆球,仔细看了之后才发现是三个人相拥相抱在一起,三个人脸的五官互相借用,合成为一张脸。造型之奇妙,令人叫绝,人物的线条也相当流畅。而十竹斋运用传统的木版水印技艺将其制作而成[9]。此后,十竹斋又印了康熙御笔书写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弘一法师的心经等,现在正在创作世界名人头像图章及二十四节气册页。从题材上来看,十竹斋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紧跟时代步伐,致力于更多的人了解传统的木版水印技艺,并去欣赏、保护它,总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① 佛经系列;②复原中国历代名画;③人物肖像画。

(1)佛经系列:石竹斋工作室于2013年至2014年间完成了一批刻经系列,共5 000多个字。虽然仅仅一张纸就能涵盖,但刻版就需花费近两年,纸张选用的是可防蛀虫叮咬的桑皮纸(见图4)。扉页的唐卡非常绚丽,颜色就多达六七十种。此外,还有吴越钱弘俶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唐代阎立本的《灵芝图》及《杨枝观音像》,康熙、弘一、赵孟、赵朴初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徐悲鸿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说法图》,弘一法师的《罗汉图》及星云大师的书法等。

图4 纸张Fig.4 The paper

(2)复原中国历代名画系列:譬如有宋徽宗赵佶的《五色鹦鹉图》、《秾芳诗帖》,黄公望的《剩山图卷》、《富春山居图》,韩滉的《五牛图》等。

(3)人物肖像画系列:包括一些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比如蔡元培、鲁迅、弘一法师等,还有国际知名电影明星、政治家。

2.2宣传上的多元化

胡正言在《十竹斋书画谱》的《题十竹斋画册小引》中有一句话:“余故喜而叙之,愿与好事者同赏,仍俟具眼者定价”。《十竹斋书画谱》出版以后,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一时“销于大江南北,时人争购”,且“不计工价”。可见,在古代的宣传路径手段并不发达,仅靠朋友之间的奔走相告,人们通过购买而接触十竹斋的书画谱,从而也了解了木版水印艺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十竹斋的复生与发展,既是一代代木版水印人艰苦奋斗、传承创新的结果,也与当今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相呼应。随着现代化、科技化、电子化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手工艺也融入了时代的先进气息。当下十竹斋的作品宣传路径就已经非常多元化,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新路径:① 举办展览、开设课程;②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③举办讲座;④对外开放。

(1)举办展览、开设课程:《庄子》云“技近乎道”。技,用现在的话语来说就是“工匠精神”,就是对所做的事情有完美主义的追求,既有耐心,又要专注,还得多方面坚持。近年来十竹斋曾举办多次展览,并展示整个“十竹斋木版水印”的全方位立体信息,也向普罗大众展示了我国古代平面设计技艺的最高表现技术,并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展示给观众,展示该工艺的历史演变、工艺发展以及精品呈现,期间也有互动交流。2013年,十竹斋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举办了“十竹斋木版水印非遗艺术传承文献展”。目前,十竹斋还在中国美院版画系设立了“魏氏木版水印奖学金”,以唤起更多学子对传统木版水印技艺的关注,让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传承。2014年8月,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联合十竹斋木版水印传承人魏立中一起举办了木版水印培训项目,通过非遗技艺的培训,学员们学习了分版、勾描、刻板、水印等基础步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与图书馆联合开展非遗技艺培训在国内尚属首次。

(2)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传承文化,生生不息。十竹斋的木版水印技艺作为文化传播的内容之一,常常出现在各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一起参与活动的往往还有其他各种手艺,比如台湾布袋戏、竹编工艺、锡工艺、苗族蜡染技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等。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上,著名学者、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称赞道:“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十竹斋在实践中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3)举办讲座:传统技艺的传承不能用利益去驱动,要后退,后退到老祖宗的出发点。十竹斋常年远赴各地举办讲座,这一方式也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到这一传统手艺的宝贵性。

(4)对外开放:十竹斋艺术馆免费对外开放,馆内布置成小博物馆式样,展柜里摆放着饾版及雕刻刀具,墙上挂着各个时代的作品。一年四季这里会迎来无数的客人,既有国家领导人也有版画家或普通学习者,既有本国人民也有来自全球各国的游客。虽然目前十竹斋的招牌并不大,但总有各国的传统文化爱好者闻着墨香而来。

2.3创作途径的丰富化

金陵为明代最重要的书籍刊刻与经销中心之一,明代构成了中国书画印刷史上木刻与插图的黄金时代,晚明时期世风的转变,使得生活在早工商业繁荣的城市中的吴门画家,将自己的作品逐渐演变为一种文人士大夫和市民阶层普遍都能够接受的绘画形式,绘画日趋世俗化,同时较之以往更显得“文”气化;十竹斋出版的《书画谱》与《笺谱》,参与的画稿者也以职业画家为主干,实际参与《十竹斋书画谱》的创作,包括作小引、题辞、绘制画稿、题咏及书写诗文者,共有百余人之多[8];《十竹斋笺谱》中具名的创作者较少,与《书画谱》的创作者也有不少重叠,不过有些淡书“胡曰从临”却不详原籍出处,有部分因字迹难辨而不明为何人。从姓名、事迹可考者来看,谱中出现的前代画家,如元朝赵孟,明朝王向、陈淳、陆治、沈周、周天球、文征明、唐寅、王榖祥、孙克弘,都属于吴派风格。

题咏者也主要是金陵艺文圈的闻人,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状元出身的朱之藩和《客座赘语》作者顾起元,他们都曾居朝为高官。在《书画谱》或《笺谱》中收录的作品均为金陵的职业画家所作。

难能可贵的是如今的十竹斋并没有过多的商业化意图,而是担当了文化传播者的重任。十竹斋作品大都出自魏立中及馆内徒弟之手,但是也巧妙地运用了很多题材。恰如晚明胡正言时期的作品大都由文人、友人参与一样,魏立中也会将师友、高僧、书画家的杰作融入进木版水印中来,如普陀山道生首座所写的“福”字等,而更广泛的书画题材,还有待于开拓。

3 结语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始于隋朝,完善于宋,元传入欧洲,明至巅峰,经历了雕版(见图5)、活字、木版水印(见图6)等阶段,以胡正言的“十竹斋”为代表的饾版、拱花等多色套印技术,所印制的水墨画达到乱真的效果,被誉为“再创造艺术”[10],对日本浮世绘也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但在清晚期逐渐被西方传入的石板印刷所代替。叶圣陶这样评价过木版水印:“它根据原画内容和笔意,持刀如笔,设色如画,用和原作一样的颜色和笔晕,在和原作一样的宣纸上来印,因而能够适应中国水墨画的特点,能够逼真地再现原作的真实面貌和它丰富而变化万千的笔墨意趣”[11]。

木版水印继承人魏立中的杭州“十竹斋艺术馆”使湮没数百年的木版水印名坊得以重生。通过笔者的多次实地考察发现,当今的十竹斋与古代的十竹斋相比,不仅继承了原先的精华,同时也通过种种渠道创新和发展,并将木版水印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图5 雕版Fig.5 Engraving

图6 水印Fig.6 Watermark

参考文献:

[1]张爱玲.金锁记[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

[2]胡正言.十竹斋书画谱[M].校经山房刻本影印.北京:中国书店,1982.

[3]郑振铎.十竹斋笺谱[M].北平:荣宝斋,1936.

[4]莫祥之,汪世铎.上江两县志[M].同治刻本,1854.

[5]胡正言.十竹斋书画谱[M].程宪.写竹说.影印校经山房本.北京:中国书店,1982.

[6]胡正言.十竹斋书画谱[M].涂日昌.兰谱续校经山房刻本.北京:中国书店,1982.

[7]周祎.胡正言与十竹斋[J].兰台世界,2012(36):142-143.

[8]周心慧.新编中国版画史图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0.

[9]秦佳.“木板水印”的历史传承及其对现代创作版画的启发[J].福州大学学报,2009(2):58-61.

[10]杨进珉.以十竹斋为视角看传统套色技术的发展[J].艺术探索,2012(5):29-30.

[11]郝默涵,王燕云.从笺谱看中国传统木板水印的变迁[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3(6):25-27.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4543(2015)01-0068-06

收稿日期:2014-10-20

通讯作者:高德荣(1963–),男,上海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电子邮箱drgao@sspu.edu.cn。

Analysis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on Woodb lock-Watermark Technique Through from SHIZHUZHAI

GAODe-rong
(Schoolof Applied ArtsDesign,Shanghai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Shanghai201209,P.R.China)

Abstract:The later of M ing Dynasty,HU Zheng-yan founded SHIZHUZHAI in Jinling.He was famous as engraving&printing published“Th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collection of SHIZHUZHAI”,“The letters collection of SHIZHUZHAI”.Theyw erepopular of literati,and also had amajor affected to later.The two exquisiteworks of artwas famous because using the technique ofwoodblockwatermark Printing“Dou Edition”,“arch flower”skillfully.After“The painting collection of JIEZIYUAN”of LIYu in Qing Dynasty, woodblock-watermark technology declined gradually.Now the study of the status of woodblock-watermark heritage skills has great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980s,therewas largenumberof research articles about“Th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collection of SHIZHUZHAI”,such as“HU Zheng-yan and SHIZHUZHAI’swoodblock-watermark”of M r.Wang Bom in.To the 21th century,the featuresofw oodblock-watermark in inheriting change and development,that is the theme of the article to exp lore.

Keywords:woodblock-watermark;SHIZHUZHAI;technique inhe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