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琴吉林电视台,吉林吉林 132001
中国当下益智类节目的发展研究
孙丽琴
吉林电视台,吉林吉林 132001
摘 要文章首先介绍益智类节目的定义及特征,之后论述中国益智类节目的发展历程,最后分析中国当下益智类节目所呈现的问题。
关键词益智类节目;发展;历程
1.1益智类节目的定义
所谓益智类节目,有不少研究者认为是舶来品,其最早始于西方的广播电台中的问答节目,后来电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之后,这种节目类型又火爆于电视荧屏上,最终形成了现在这种知识性很强,以取胜或者盈利为目的的节目形态。笔者则认为不然,如果按照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发展史来看,一切与广播电视有关联的事物都属于舶来品。那么所有节目类型都应该属于外来物种。
1.2益智类节目的特征
这里提及的益智类节目的特征,主要针对当下中国的益智类节目,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特征。
1.2.1知识性
知识性是益智类节目所特有的基本属性。益智类节目通过节目问答的形式向受众展示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累积出的纷繁复杂的各类知识,包括人类文明、各国文化、科学知识、艺术体育等等内容。虽然仅仅是几秒钟的计时问答,但通过对受众碎片式的传播,让受众对传播内容产生独立思考与记忆。可以说,益智类节目单位时间内所传递出的知识量,是任何一类节目所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属性,益智类节目老少皆宜,更容易赢得广泛的受众认同。
1.2.2游戏竞技性
益智类节目中的游戏竞技性附含着奥林匹克精神,也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属性之一。通过节目中以游戏或竞技的形式进行比拼,台上的选手诠释着竞技魅力,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因节目中独特魅力的竞技性而思考。益智类节目中的游戏竞技性不同于一些娱乐节目,不功利、不俗套、不娱乐,而是更贴近奥林匹克精神的“更高、更快、更强”,从某种角度而言,益智类节目的游戏竞技性诠释着人类对于自身智力的提升与探索,这也是这类节目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1.2.3开发智力的特殊属性
过度接触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节目,会让部分未成年人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经常陷入仅有自己内容的小世界。不少心理学家也反对未成年人过度接触电视。不过,益智类节目作为电视节目中较为特殊的一种节目类型,凭借其自身具有的开发智力的特殊属性,不仅打破“容器人”的论断,反而使其受众通过节目积极思考、自我反思,从而达到了开发智力的特殊效果。这是由益智类节目能传递丰富的知识,能激发人类的竞争意识从而达到开发智力的效果的特征决定的。可以说,开发智力是益智类节目有别于其它节目的最特殊属性。这也为益智类节目赢得广泛受众,特别是为学生及家长群体的关注奠定了基础。
2006年以后,随着中国电视制作进入新时期,尤其是随着湖南卫视等地方省级上星卫视的一系列代表节目推陈出新,中国电视进入娱乐化时代。各类节目形式走进千家万户,受此影响,益智类节目逐步淡出电视荧屏。2007年6月1日,《幸运52》在节目开播8周年之际无奈全面改版。新版节目完全颠覆人们对其的原有认知,一年之后,《幸运52》宣布停播。同一时期,《开心辞典》收视率也节节下降,2009年,《开心辞典》改为在央视三套
播出,迁入央视三套后,《开心辞典》安排在每周二20时30分播出。无论是播出时间还是节目形式都受到《星光大道》等王牌节目的冲击。2013年5月,《开心辞典》停播,接档节目为《开门大吉》。
3.1过度娱乐化
“娱乐至死”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他认为,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任何公共事务领域,都不可避免的成为娱乐的附庸。2013年暑期的中国电视,这股娱乐风刮到了极致,以《中国好声音》为首的20多档同类节目充斥着各大卫视荧屏。一时间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同质化诟病严重凸显,电视人在节目创新上除了娱乐再娱乐,找不到任何突破。在收视压力之下,一些原本公益化的节目也被“娱乐至死”,益智类节目也不例外。
3.2博彩性过强
益智类节目应该是传递知识、传递智慧的节目,它带给人的应该是正能量的价值观。传递知识、体现智慧是益智类节目的立足根本。当下的益智类节目已经在节目类型细化上做出了很多创新尝试,融入了很多时尚的元素,益智类节目在众多节目类型中想要留有一席之地,本质的特征不能丧失,如何体现益智类节目的价值,电视工作者还要在益智类节目创作的深层次理念上做出改变。
3.3缺乏创新性
电视节目的创新和受众的基础也是密不可分的。有线电视的快速发展,使得电视节目一夜之间增加到几十个,电视节目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娱乐节目在中国电视快速发展的这些年一刻不曾离开过,即便在益智类节目盛行的时期,也是如此。经过几年的积累,娱乐节目已经有了庞大固定的受众群,而相对于益智类节目而言,相对固定的收视群体还没有形成,这也是益智类节目难以创新的一个原因。
参考文献
[1]何煜,刘如文.电视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2-33.
[2]高艳魁.论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的内容与途径[J].教书育人,2010(08):56-57.
作者简介:孙丽琴,工作单位为吉林电视台。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5)17-00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