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产经》 黄自昌
分茶是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国古茶道,它用独特的技艺将中国山水字画定格在茶汤之中,是中国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中的瑰宝。然而宋代以后分茶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销声匿迹了,后人只能从诗文笔记中去想象和揣摩当年分茶的盛况。福建武夷山人章志峰,凭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分茶进行了多年的挖掘和研究,终于恢复了这门技艺,让沉睡千年的古老茶艺在今天重放异彩。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陆游诗中的名句,可能是这句诗写得太好、太有名了,它的光芒遮蔽了全诗,人们的注意力都被它吸引,以至于忽视了诗中其他的诗句,从而也就忽视了宋代的一种著名茶艺——分茶。诗人紧接着这句诗写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说的就是诗人写草书、做分茶游戏的情景。
分茶是宋朝士大夫阶层中广为流行的一种独特的烹茶游艺,操作者运用特殊的技艺和手法,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画,是宴饮、聚会时的一种很高雅的斗茶游戏,也叫茶百戏、汤戏、茶戏。由于茶汤中形成的图画在风格上很像水墨画,也有人叫它“水丹青”。
宋朝许多文人墨客都精通分茶,除陆游外,李清照、杨万里、苏轼等人都留下了关于分茶的诗文。当时分茶的盛行,与宋徽宗赵佶的喜好是分不开的。这位酷爱艺术的风流皇帝,爱茶嗜茶,他曾经赐宴群臣,亲手为他们表演分茶绝技。而且他不仅有实践,还把实践上升为理论,撰写了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这本书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关于“点茶”的介绍,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宋代以后,茶的饮用方法发生了变化,沏茶用的点茶法被直接用沸水冲泡茶叶的泡茶法所替代。在这种情况下,以点茶为基础的分茶游戏,也就逐渐销声匿迹了,后人只能从诗文笔记中去想象和揣摩当年分茶的盛况。许多人一直试图挖掘和恢复这门古老的茶艺,福建武夷山人章志峰就是其中的一个。
章志峰操一口闽北口音的普通话,声音响亮,配合一双灵动的大眼睛,表情丰富,显出南方人不多见的热情爽朗。一说起分茶,他滔滔不绝,不厌其烦。
章志峰大学学的是茶学专业,学习期间了解到分茶这门古老的茶艺,感到很神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去问老师,老师当时也没有明确的答复,只告诉我点茶法已经在中国消失几百年了,要了解这个文化,可能要从日本茶道找些线索。”
1997年和2004年,章志峰两次赴日本开展茶文化交流活动。在这期间,他按照老师的指点,认真观察和学习日本茶道。“我系统学习了一年的日本茶道‘里千家流’,从日本茶道的点茶法和点茶工具竹筅、水注、茶盏中得到了一些启发。”
2005年回国后,章志峰开始对分茶艺术进行系统研究。
分茶时在茶汤表面形成的文字和图案,其实就是茶汤的泡沫,而这些泡沫是由点茶操作产生的,也就是用沸水冲点抹茶,激发出泡沫。所以分茶操作的核心环节就是点茶。
点茶对茶具和操作技法都有很高的要求。
点茶的专用工具有茶瓶、茶盏、茶勺、竹策、茶筅等多种。茶瓶用于冲点,竹策和茶筅用于击拂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
这些点茶工具,许多都已经失传,要恢复分茶,首先就要复制这些茶具。茶筅、茶盏之类,章志峰直接去市场上采购。由于相隔年代比较久远,找到合乎要求的并不容易。茶瓶和茶磨在市场上买不到,他就根据古书上的描述,自己设计样式和尺寸,再找人定制加工。有的茶具实在找不到,他就自己动手制作。
除了茶具,点茶对操作技法的要求也很高。据《问俗》记载,点茶的技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搅”,是用竹策与汤面直接接触,比较容易掌握;另一种是“点”,直接用水注出汤花图案,需要很高的技巧,因此被宋人陶谷称为“茶匠通神之艺也”。这种方法是以单手提壶,将沸水由上而下注入放好茶末的茶盏中,使盏内形成变化多端的景象。
如果说复制茶具,还有古书上的一些图片及日本茶道中的实物可供参考的话,那么练习点茶技法这种实际操作就只能靠自己去体会和摸索了。为了掌握点茶要领,章志峰广泛搜罗,阅读了大量有关分茶的诗文笔记,咬文嚼字,仔细揣摩,力图从只言片语中得到启发,发现秘密。
《大观茶论》对点茶有详细论述,章志峰按照书中的介绍练习点茶基本操作,“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释德洪《空印以新茶见饷》中“要看雪乳急停筅,旋碾玉尘深注汤”,说的是茶筅搅动的节奏和茶瓶注汤的深浅高低。元朝谢宗可《咏物诗》中有一首咏茶筅的:“此君一节莹无瑕,夜听松声漱玉华。万缕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牙。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到手纤毫皆尽力,多应不负玉川家。”虽然咏的是茶筅,但也透露了一些点茶的技巧。“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说的就是击拂的要领,而“纤毫皆尽力”,是让茶汤表面泛起乳花。
两相依(绿茶)
双喜图(乌龙茶)
月光曲(红茶)
章志峰一遍遍地练习、体会,一遍遍地摸索、总结,对于搅动的力度、节奏,注汤的高低、深浅,逐渐有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章志峰以为,有了茶具,掌握了点茶技法,离分茶的成功就不远了。可是结果却令他失望,茶汤中一直不能出现图形,即使有些迹象也很不稳定。
实验遇到了困难,不得不停下来。章志峰百思不得其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为了找到失败的原因,章志峰走访了国内茶学界的一些专家学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深入的分析研究,他找到了症结所在——茶叶原料。此前的实验他把重点放在了制作茶具和练习点茶技法上,忽视了茶叶原料的作用。而茶叶原料的选择、茶饼的加工制作,在分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往往决定着分茶的成败。没有合适的茶叶原料,不掌握制备工艺,即使有再好的茶具、再熟练的点茶技法,也不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案。
章志峰决定把实验向上延伸,选择合适的茶园作为基地,自己种植茶叶,从源头开始进行研究。那段时间,他几乎跑遍了武夷山大大小小的茶园。他要做茶农的工作,说服他们接受自己的实验。他要选择不同的茶树品种,进行不同栽培管理措施、不同采摘标准条件下的对比。
到2008年,有一段时间已经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模糊的、不稳定的图案,眼看分茶研究成功在望,章志峰却又遇到了困难,实验再一次停了下来。
章志峰研究分茶全靠自费,而外出学习、收集资料、购买和制作茶具、采购茶青、制备原料,花费很大,多年的研究已经花光了他的积蓄,使他在实验的关键时刻不得不停下来。这一停就是半年。
一时的困难并没有动摇章志峰恢复分茶的决心。“他看准的事情,总是认真地完成。不管别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如何,他都要坚持到底。”妻子吴兰妹很佩服章志峰这种韧劲,平时是他研究分茶的得力助手,关键时刻给了他大力支持。“我觉得他研究这个茶百戏是很有价值的,所以我也参加了他的演示还有实验。为了让他不中断,不半途而废,我不得不去向亲戚朋友借钱,帮他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章志峰渡过了难关。到2009年,章志峰系统地开始分茶研究已经过去了5年时间。从茶树品种选择、栽培管理、采摘、蒸青团饼茶的制作到抹茶加工、点茶和分茶技巧练习,每一个环节他都操作、练习了无数次,每一个环节的技巧和要领也逐渐为他掌握。
2009年初春的一天,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茶汤中终于出现了他期盼已久、梦寐以求的图形——在两只茶盏中分别出现了“茶”字和一只蝴蝶。在章志峰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图形。
古老的分茶技艺在消失千年之后又可以重现了。
不过,这时茶汤中的图案保留的时间还比较短,观赏性也不强。章志峰进一步改良了原料的加工,分茶的水平和效果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
“目前分茶图案保存的时间从最初的几分钟、十几分钟延续到现在的几个小时,而且图案非常清晰。”章志峰介绍说,分茶演示的茶类,从古代的绿茶到现在的六大茶类,也就是红茶、绿茶、黄茶、白茶、黑茶、乌龙茶,都可以用来演示。而且在同一个茶汤中可以使图案显现、消失、再显现、再消失,变换多次,形成不同的图案。
2010年元旦,在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的新年茶话会上,章志峰第一次公开演示了仿宋分茶,在茶汤中显现出“吉祥”二字,赢得了在场观众的喝彩。“茶学界泰斗”张天福还为他亲笔题词:“点宋代分茶,传中华文化。”
章志峰在分茶研究上的突破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他被邀请到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业大学举办茶百戏讲座和体验活动。参加了文化部优秀传统文化论坛、第二届世界禅茶表演邀请赛、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武夷山茶节等许多展会和活动,展出的茶百戏作品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
2010年10月茶百戏正式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1月茶百戏相关技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得到武夷山市政府嘉奖。
章志峰在进一步挖掘、研究茶百戏,提高表演、演示水平的同时,加大了对茶百戏宣传和推广的力度。2013年6月,他成立了武夷山茶百戏研发推广中心,致力于茶百戏相关技艺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开展点茶、茶百戏、茶室插花、日本茶道的教学与培训,同时进行点茶、茶百戏原料和器具的生产加工。
章志峰有一个更宏大的构想,那就是建一个茶百戏文化园。这个文化园是以茶百戏为核心的茶文化体验园,由茶百戏演示馆、茶百戏文艺馆、茶树品种观赏园、制茶体验馆、品茶馆、插花艺术馆、茶点茶食品尝馆、茶会活动馆等功能区构成。文化园建成后,将集原料加工、评审、茶艺展示、茶会活动于一体,为游人提供一个观赏、体验、学习的最佳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