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铃响茶马道

2015-07-25 09:09程一帆李浒
今日民族 2015年2期
关键词:马帮茶马石板

文 / 程一帆 图 / 李浒

山间铃响茶马道

文 / 程一帆 图 / 李浒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传播之道——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长久以来藏民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南起云南的茶乡普洱,经下关、丽江、维西、中甸(今香格里拉)、德钦,西进西藏拉萨,又经亚东,越过喜马拉雅山口,经印度噶伦堡,到加尔各答。它穿越了整个大西南的广大地域,一路上山岳重叠,江河奔泻,其行路之难,更难于蜀道之上青天。历代南来北往的马帮,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岁月,终于开辟出“茶马古道”这条连通藏区和内地的道路。于是,在滇南荒凉而孤寂的崇山峻岭中,响起了马帮长途跋涉的铃声。

位于云南省南部,澜沧江中下游的普洱,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和集散地,历史上,这里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留存了许多茶马古道的遗迹。2013年,在普洱市发现了一块迄今为止唯一记载茶马古道修筑史的百年石碑。这块石碑至今仍保存在思茅镇三家村一王姓村民家,是一块完整记录修建今宁洱至思茅区茶马古道时,筹集资金银两,投入劳力人工,修建进展状况的功德碑。这块碑碑体呈长方形,碑高115.5厘米,宽78.5厘米,厚10厘米。这块碑原来立放在麻栗坡的山上,1976年,王姓家人上山劳动时,发现碑倒在地上,由于怕搁在那里会损坏或丢失,于是把碑拉回家保管至今。由于搁置时间久远,石碑历经风吹雨淋,碑体已呈现灰黑色,上面的字迹已然模糊不清。端详石碑上的文字,碑面顶部书有“为善最乐”大字,下面记载了修建茶马古道时有关人士捐赠资金和劳力投入情况,刻碑时间为光绪十七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茶马古道从崇山峻岭中穿过

如今人们只能坐在石板路上追忆茶马古道当年的繁盛

石碑记录了茶马古道修建的历史,古道则是见证历史的活化石。从普洱的三家村到坡脚村就保存着一段较为完整,人迹罕至的古道。从思茅区出发,打车到三家村的茶马古道路口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雕刻了茶马古道路线及沿途地名的石块,一路上,沿途的村庄基本呈现出古朴的原始风貌,每当茫然的时候,便会出现一个路标,才知道是走在通往茶马古道的路上。就这样走到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上,在当地人的告知下,才知道我们已经走在了历史遗留下来的真正古道上。脚踏着马蹄和车辙压出的古道,遥想着马蹄铃铛声,激动和感慨相互交集。斑驳的黄土路面,经历了多少年风雨变迁的洗礼,厚重的石块,收纳了多少马蹄声声,茶香阵阵。

与思茅区山水相连的宁洱是个色彩十分浓重的古城,2006年4月9日,宁洱的茶源广场建立了“茶马古道0公里”路线碑,确立了宁洱县作为茶马古道源头的地位。5条最具影响的茶马古道都是从宁洱起源。其中,一条著名且保存完好的“茶庵堂茶马古道”,从宁洱的茶庵堂到磨黑古镇一段,约6.5公里,途中的山林也独具风韵。这段古道山高坡陡,林木茂密,古朴幽静,沿途蝉鸣鸟语,是历史上普洱府的“普阳八景”之一。如今,宁洱这段“茶庵鸟道”苔藓斑斑,马蹄痕坑犹现。沿途还可见新设置的标志牌和石桌、石凳等,并在标志牌上刻录了放哨坡、磨黑界、夹象沟等典故和传说,在古道入口不远的地方修建了茶庵堂“接官坊”和“接官厅”。旅客在此可品饮“普洱茶”,追忆当年“鸟道惊飞快马驰,茶庵迎接官客至”的历史。

茶庵堂原先是留给马帮歇脚的茶棚

宁洱的茶庵堂原先是留给马帮歇脚喝茶的茶棚,现在已经变成了一间小茶厂,倒是外墙上还留着一首佚名的颇为有趣的小诗,以及一个被风雨侵蚀得花纹模糊,记载了茶马古道久远历史的大石墩子。越过茶庵堂再往上走,路终于不好走了,两边都是密不透风的墨绿色植物,在头上密密交错如网。古道越走越发陡峭,差不多成了40度角,而且十分湿滑,有些地方还有水滴不停地渗出来,时不时是满地暗红落花,幽深而雅致,但也带着几分阴森。一路攀爬而上,抵达山顶,眼前豁然开朗,四周所见,都是绿油油的、矮矮的、层层叠叠的台地茶,偶尔还可以见到有些女人在采茶,好一派“茶是故乡浓”的感觉,原来我们已经来到了磨黑古镇。古镇仿佛还保留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印记,不管是房屋的模样,还是人们的举止,似乎都沉浸在那种慢悠悠的节奏里。走在街上,会看到理发店里那久违的旋转大圈椅,日用品店里那罐装零食的玻璃瓶,看到店主总是在打盹,甚至连狗都是懒洋洋地窝在屋檐下,眼皮都不抬一下。

在宁洱县与磨黑古镇之间还有一个古代进京官马大道上的重要驿站——孔雀屏。由于它所处的位置远离今天的213国道,因而茶马古道的遗址、遗俗保留相对完整。过去,在这几百米长的街道上,拥有着64口马店,每一口马店均可容纳120匹马歇脚。在孔雀屏,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家家门前都有一块滑石板。”意思是,谁也不要瞧不起谁,谁都是有点家底的人。而被隐喻为“家底”的“滑石板”就是马店的重要标志。那时,但凡开马店的人家,都会在大门前的门槛下镶上长约1.5米左右,宽约80公分左右的青石板,以防止骡马进出门时踏坏了门前的路面。除了有64口马店之外,古镇上还有3家“人店”。相对于马店而言,“人店”就是今天的旅社。“人店”里,往来的都是除马帮之外的出门人,挑盐的、贩布的、做珠宝玉石生意的等等。

如今,孔雀屏的民居几乎都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顺着村口一直往上走,据说就在古道边上,以前曾经立着的一块指路碑,这块指路碑所立的位置就是前路官马大道与后路茶马大道的分道处,如今此碑已经荡然无存。带着满心的遗憾踏上石板街,当年马店标志的“滑石板”如今依然随处可见。石板街上,一间坐北朝南的老房子颇为显眼,这是一间土木结构的老式四合院,至少百年以上的历史,雕花镂风的大门斗拱依旧清晰地存留着历史的余温。两扇厚重的木门紧闭,左右两边,用丹青分别描画着秦琼与尉迟恭两位门神,画像几乎铺满了整整两扇门。虽然历经了近百年的风吹雨打,画像的色彩依然鲜明。轻轻地叩响木门,两扇门犹如时光隧道之门打开了,将人们迎进了这个气势不凡的院落里,呈现在眼前的,是陈旧的木格窗,纹饰精美的“美人靠”,雕着六畜兴旺的石台阶,以及刻着梅竹兰菊的四棵柱石……尽管岁月磨蚀了这些庭院曾经的风采与色泽,但依旧不能湮没主人家崇尚儒学,耕读传家的历史陈韵。

出了宁洱县城16公里,就来到茶马古道上的另一个重要驿站——那柯里。“马掌岛上马蹄情,悠悠古道传雅风。小桥马如梭,古道蹄穿石……千山有路蹄相伴,万水无舟马自行。”这是一首描绘现今茶马古道驿站那柯里的诗。许多人不停地来到这里,顺着时光的隧道,寻觅马帮祖先遗失在深山万水间的足迹和梦想。那柯里是原先马帮上京城,出缅甸、老挝的必经之路,古时称“马哭里”。马帮要入住驿站“荣发”马店,或者从驿站出发,都要涉过一条小溪,赶路的马儿,见到这条清澈的小河,都会淌出眼泪,因而得名“马哭里”。后来,官府应马锅头的多次请求,修建了风雨桥,马儿不必蹚水了,“马哭里”便改名为那柯里。那柯里当时设有马店、酿酒房、碾子房、马料子房等,往来马帮络绎不绝,大店主“荣发”马商一天平均要接待上百匹马,四五十位马锅头,南来北往的马锅头在这个山清水秀的驿站,演绎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

(责任编辑 刘瑜澍)

茶马古道从普洱辐射至云南各个方向

从思茅到宁洱再到那柯里只是茶马古道起始的一小段,经过岁月的洗礼,这里的古道如今留下的只是一块块有着深深浅浅马蹄印的石板和马店房子拆除后留下的地基、石脚,以及散落的石质马料槽、石水缸等遗迹。对于现今的人们来说,茶马古道是壮阔的,而对于当年长途跋涉的马帮来说,这是一段充满艰险的征途。

猜你喜欢
马帮茶马石板
旧貌温柔似故乡 茶马古道第一镇 鲁史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石板街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穿越秘境而来的茶马古道
千年红檬 诗意石板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石板镇见闻
茶马古道
神奇的石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