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的深层阻力在教师

2015-07-24 18:08窦玉贵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探究

窦玉贵

从2002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逐步走进新课程。在这段时期,我们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把总结的教学经验和行为重新审视,在师生关系、师生角色的转变等方面可以说都有了改变,但从学校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课程改革的推进程度不大,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课改并未进入深层次推进。课堂教学“穿新鞋走老路”,甚至有的历经十年课改,不知道怎么上课了,目标也没了,重、难点也不知怎么处理了,结果教师迷茫,学生也迷茫。

之所以课程改革没有进行深层次推进,究其根本原因在教师。

首先,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理解不够

有一则笑话:一个人接了个工程,造一根三十米烟囱,工期两个月,造价三十万,工程搞完了找人家去验收,结果不但没有拿到工程款,而且还得赔偿损失。原因是图纸看反了,人家是要挖一口井!我们的老师是否都将“课改图纸”看明白了?一些教师仍然认为既然是课程改革,改革的就是“课程”,是“书本”。没有认识到真正的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内容上的改革,更是课程实施的改革。因此,课堂上还是台上教师滔滔不绝,照本宣科,台下学生摇头晃脑,死记硬背。

其次,把课改的阻力笼统地归于评价机制因素或是考试评价指挥棒的问题

认为如果中、高考的“一考定乾坤”的选拔机制不改,那课程改革永远是素质教育下的应试教育。其实不然,考试评价的指挥棒并不和课改相悖,学生具备应试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培养目标,倒是我们的教师为了追求短期效应或是急功近利,而过于追求分数、成绩,一律题海战术,使得教学偏离了轨道。

第三,盲目照抄照搬,太注重教学方式,忽视了教学内容

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和课堂教学模式。如杜郎口中学提出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洋思中学提出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等等,这些都曾在当地甚至全国范围刮起课改风暴,引领了课改潮流。于是,一时间举国上下,开始学习,不亚于农业学大寨。我不否认这些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但是,无论是“三三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还是“271”,这都是教学模式,而无论什么模式,都是为了教学内容服务的,这些模式只适合具体的学校,并不能照抄照搬,我们就是因为学这个模式,创那个方法,导致太注重教学方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

第四,由于对课程改革的内涵理解的不深,导致出现了课改新问题

1.探究式灌输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可是我们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总是在不知不觉地灌输。比如一些探究实验,教师总是事先给出步骤或操作流程,学生按要求实验,结果并不是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操作发现问题,而是按着教师的步骤来“探究”,成了通过探究得来的灌输。

2.形式上的小组,无效式的合作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是便有了四人或六人一组,桌子对着,形式上将一排、一列的班级分成了一堆、一块的小组,可实际的意义不大,依旧是“正常”上课,结果倒是有的学生只能侧着身子看黑板了。

再者,为了体现学生的合作交流,本来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完成的,非得搞小组合作,结果使学生哄哄嚷嚷,合作无效。

3.太注重学而忽视了教,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由于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因此一些教师片面的认为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难点学生“精讲”,课下作文学生互批。由于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深刻关注不够导致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也很难对作文的批改达到规定的要求,致使特定内容的教学被忽视或忽略,也就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其实,不管是新课程改革强调注重学生的学,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突出教师的教,只要你的课堂学生喜欢,那就是最成功的课堂教学。

推进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课程改革的深层阻力在教师,如果对课改的阻力不能进行深层次研究并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全面推进课改就难以有效展开。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英格尔曾指出:“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套用同样的话,如果执行和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发生根本转变,课改的形式主义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改革之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