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媒对高校政治思想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5-07-23 07:23:44张天涛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南阳473000
新媒体研究 2015年18期

张天涛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南阳 473000

新传媒对高校政治思想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张天涛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南阳 473000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各种新传媒得到迅速发展与普及,与之同步成长起来的是当代高校生。新传媒的发展,对高校政治思想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新传媒;高校生;政治思想教学

1 新传媒与高校生

1.1新传媒含义

所谓新传媒,就是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各种终端平台,实现信息快速、及时、双向交换。它突破了地域与时间的制约,能够使用户及时、便捷地通过互联网获得各种信息,并能够实现多点互动。

1.2高校生与新媒体的结合度

当代高校生多是九十年代后出生的,小时候就开始接触电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生已经能够方便的通过手机、电脑等各种终端设备登录互联网,从而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信息。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统计显示,利用手机上网的网名占中国网民总数的80%左右,而高校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网民。高校生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学习、娱乐与人际交往。通过QQ、微博、微信等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悟、交流自己的思想、分享自己的成功。

2 新传媒对高校政治思想的影响

1)新传媒影响了政治思想的传播环境,形成了多元化的高校生价值观念。

由于互联网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校园信息化更加开放了,高校生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与发布各种信息,但是,在这些广量的信息海洋里,无论是真的、假的、好的、坏的信息都会迅速传播,而且很难控制。高校生们没有深入地接触社会,不能理性地分析与看待当前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当不同的价值观念信息通过新媒体不断地传播给高校生们的时候,带给他们只能是混乱与无序,致使高校生们的价值观多元化。

2)在新传媒环境下高校生们的知识碎片化、交流虚拟化严重。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新传媒不断发布各种信息,知识的“快餐化”、“碎片化”明显,高校生们通过新传媒每天在接收着新的“知识”与“营养”,猎奇之后,没有认真去思考事情的是非与曲直,更没有人愿意去阅读与品味经典。

“手机低头族”,在高校院内频频可见,高校生们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在通过网络和“虚拟的朋友”进行聊天、交流。当然,在虚拟的环境中,人们更加愿意透露心声,宣泄情感,获得心理满足。但是,如果过于依赖网络,就会使部分高校生分不清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容易引起心理障碍。

3)新传媒对传统政治思想教学方式与地位产生了的挑战。

当前的教育方式为单向式为主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注重的是教师的灌输,课堂学习枯燥乏味。而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媒体则强调平等、互动、趣味、个性的信息传递模式,新传媒符合了高校生的年龄与性格特征,高校生更愿意通过新传媒方式接受政治思想教育。在新传媒环境下,教师不在独享优势信息,教师与学生在地位上日趋平等。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在课下联系,这种教育不再是教育,而是“分享”与“共识”。

3 新传媒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的对策探析

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实行,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也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高校政治思想教学”模式,借助新传媒,开拓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平台,不断增强教育功能。

1)树立利用新传媒进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理念。

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只有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充分利用新传媒,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才能得到高校生们的认可,才能被他们吸纳与接受。在新传媒领域,主流的高校政治思想教学不去占领,那么,其他的东西就会占领学生们的思想,就会降低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功能,因此,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要努力是自己成为一名“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的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

2)加强软件与硬件建设,打造全覆盖的校园网络与信息平台。

一是做好硬件建设,在新传媒环境下,打造无线网络环境,提升信息传播能力,适应大学生对网络的需求。二是要加大软件研发力度,通过建设校园内网,开通校方微信、微博、贴吧、QQ群,不断发布主流信息,提升校园网络正能量的传播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要提升教育的趣味性与形象性。新传媒平台承载着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种现代化信息传播方式,政治思想工作应该通过上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主动参与到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去,提高互动交流能力,用生动的实例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3)提高教师的“互联网思维”水平,增强利用新传媒能力。

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工作的思想。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加强政治思想教学的渗透力。面对海量的信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知道如何理解、如何解释、如何评估、如何化解,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要不断学习互联网、新传媒等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网络驾驭能力,能及时屏蔽或删除不良网上信息,快速制作、发布宣扬主旋律,反映主流价值观的信息,引领高校生积极、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1).

[2]易连云,兰英.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作者简介:张天涛,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5)18-00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