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就是解理

2015-07-22 02:55刘次林
中小学德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访谈法科尔长发

德育是讲究动机的,属于讲“理”的活动。其实,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现代德育就特别看重推理过程。他所创造的道德判断访谈就是通过访谈和追问,不断寻根溯源,直逼学生真正的动机或者理由。科尔伯格提炼出生命、财产、真理等12个价值要素,认为这些是道德主体采取道德判断与选择的终极理由。科尔伯格基于访谈法提出了道德认知推理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与吉利根、诺丁斯的情感取向配套,挪威奥斯陆大学的女教授斯柯(Eva Skoe)近年开发了基于关怀的道德访谈法。通过研究,她得出了关怀水平的“三阶段两过渡”模型。斯柯把关怀能力分成三个鲜明的阶段:由关心自己、关心别人到人己互惠;然后在其中插入了两个过渡阶段。总之,不管是认知判断还是情感判断,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都是以动机推理作为道德发展的指标。因此,教会学生推理也就成为现代德育的基本策略。

如果相信德育是讲“理”的,我们就需要在师生之间形成亲切、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动机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给予促进。这与传统德育中的上施下效、对错判定很不一样。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还要善于从多元视角解读学生的行为。学生的很多行为貌似道德表现,其实最好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去理解。比如,学生打架、抽烟、“刺头式”抗拒等“问题行为”,往往只是“青春期”的变式或者是对学校某些方面不满的宣泄。以理解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许多行为就很难简单地以善恶相称,它们可能是中性的,是表现本性的线索,是牵引老师给予理解的线索。我相信,人的有意识的行为都是有“道理”的,都是可以从行为者自身的某种“理”上得到解读的。有些行为之所以不能被理解,只是因为行为者的“理”与解读者的“理”并不一致,解读者所以不能解这个“理”。理解就是解理。看不懂知识之理,教师就无法搞好教学;不能解学生心之理,教师就无法做好德育。

在学校,教师与学生属于不同的群体,二者之间比较容易产生“理”的紊乱:学生的行为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同样,教师的行为也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不准留长发、不准带手机、不准谈恋爱、必须穿校服,这在很多中学都是德育部门耗费精力最多的学校规范,但是,恰恰是这四大规范偏偏被学生评为学校最不合理的规定。教育部颁发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画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前不遮眉,后不过颈,侧不过耳),女生不穿高跟鞋”,笔者认为,“女生不穿高跟鞋”是有道理的,因为穿高跟鞋不利于学生的身体成长,不利于运动,容易因跌倒而引发踩踏事件。但是,留长发的禁令却道理不足。所以,当此“理”与彼“理”不能匹配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回到“公理”,以身心健康、道德、法律的公理来统一。

德育的存在已经不需要理由了,但是,我们希望能够把德育做到理由上,使德育成为讲道理的事业。

刘次林,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34。

责任编辑  徐向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访谈法科尔长发
基于知识图谱构建和定性访谈法探析张忠德教授辨治间质性肺病临床特征与方药规律
柔顺的长发
长发三千泪万千
待我长发及腰
我国学校体育研究中访谈法运用的问题探析
科尔摩根伺服在数控钻铆机床中的应用
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
年俗文化的变迁及传承创新探析
剪长发攻守战
科尔:“走出去”带动纺织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