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抗战文献的类型梳理与分布概述*

2015-07-22 11:49:38暨南大学图书馆广州510632
图书馆 2015年9期
关键词:历史研究华侨

王 华(暨南大学图书馆 广州 510632)

华侨抗战文献的类型梳理与分布概述*

王 华
(暨南大学图书馆 广州 510632)

〔摘 要〕华侨抗战文献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对其范围的界定是整理与研究的首要任务。它的文献类型主要有图书、档案、期刊报纸、照片、地图和影音资料、民间文献等。华侨抗战文献的分布具有海内海外的广泛分布、地域分布的相对集中性的特点,它广泛分布于海内外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与纪念馆等机构。

〔关键词〕抗战文献 华侨 历史研究 分布现状

华侨抗战文献是指抗战期间(1931-1945年)形成的记述华侨支持与参加祖国抗击法西斯侵略战争以及海外华侨在居住国参与抗战的文献资料。抗日战争是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值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加强华侨抗战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1 作用与意义

1.1 历史凭证作用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顾历史事实,试图否定南京大屠杀和美化侵华战争的罪恶历史,华侨抗战文献可提供第一手的历史凭证,真实客观地记载了日本侵略者在海内外屠杀、压迫华人华侨的事实,为反击日本右翼势力刻意歪曲历史的行为提供无可辩驳的依据与凭证。

1.2 史料价值与文学艺术价值

海内外华侨支持并参与祖国抗战的历史是中国抗战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海外华侨在居住国的抗战史既可归入当地反侵略战争史,也可归入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加强对华侨抗战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于丰富与拓展华侨史与抗战史的内涵与外延,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华侨抗战文献蕴藏着丰富、生动的文学与艺术价值,值得挖掘与研究。

1.3 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华侨抗战历史文献以客观真实的面貌呈现于世,具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与震撼力,作为一种直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将有利于当今青少年对祖国苦难历程、先贤奋斗历史以及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斯斗争贡献的清晰认识,从而提高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主义觉悟。

1.4 增强海内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整理、研究与宣传华侨先贤为民族解放斗争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文献是对华侨先贤的认可与纪念,同时也使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重温华夏儿女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民族精神,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新侨传承先辈遗志与奉献精神,鼓舞广大华侨、归侨和侨眷的爱国爱乡的热情,有利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民族振兴,实现包括海外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2 华侨抗战文献的范围界定与类型梳理

华侨抗战文献作为一项特色专题文献,内容广泛涉及外交、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社会等多个领域,既有国家行为,也有民间社会生活,既有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也有图片、影音、器物以及战争遗存等直观或实物等且隐含丰富信息内涵的史料。

2.1 华侨抗战文献的范围界定

所谓“抗战文献”,有学者认为是指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所产生的文献。[1]其实,抗战文献不仅应包括抗日斗争的文献,也应包括消极对待、甚至走向投降的文献,只有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文献,才能客观全面、多角度地展现史实,警醒后人。因此,华侨抗战文献范围既包括华侨支持抗战、捐助抗战、直接参战的文献,也应对一些涉侨的负面文献加以搜集整理,如汪伪政权控制下记载涉侨反动言论的文献、日本方面出版的涉侨文献等。华侨抗战文献的年代上限应追溯至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由于事物发展具有一定前后连续性,一些文献稍早或稍晚于这两个时间节点,但依其内容仍然可归入此列,例如,1945年或稍晚发表出版的华侨抗战回忆录可以纳入此中。华侨抗战文献产生的地点既包括在国内出版的文献,也包括在国外出版的文献;既包括正式出版的,也包括各类非公开出版的;既包括华侨撰写的抗战文献,也包括他人撰写有关华侨抗战的文献,文献语种以中文为主,但也包括其他语种。所以,华侨抗战文献应是指抗战期间报道、记述、研究华侨与抗战相关的一切文字记录。

2.2 华侨抗战文献的类型梳理

2.2.1 图书。专门研究华侨的文献肇始于清末,民国初年呈现一段发展高潮,至抗战期间记述与研究华侨抗战以及华侨撰写的抗战图书不断涌现,而专门论述华侨抗战的并不多见,主要有《日本海外侵略与华侨》《抗战与华侨》《抗战期中之福建华侨》《抗战中的华侨动员》等十余种图书,更多有关华侨抗战的图书则是包含在相关图书的具体章节中,篇幅或多或少。此外,抗战文学是中国近现代文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华侨抗战以及华侨撰写的有关抗战题材的文艺类书籍已知数量达上百种,华侨抗战文学在整个抗战文学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抗战期间郁达夫、胡愈之一大批避难到东南亚的作家与知名文化人士创作了一批文艺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2.2.2 档案。华侨抗战档案文献主要是一些表彰、动员华侨抗战的法令、与海外华侨往来的信函,以及相关的公文、电报文档、日记、战时地图等。抗战时期缅甸华侨义勇工程队、缅甸华侨救护队、菲律宾华侨商会抗战服务团、荷印华侨救护队、新加坡华侨服务团、越南海防华侨青年自动救国团、越南华侨战地服务团、南洋华侨战地记者通讯团、马来西亚吉隆坡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等多个华侨组织回国直接参战或服务于抗战前线。此外,国民党军队、延安陕北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琼崖纵队等全宗档案中也有不少华侨杰出人物。这些华侨抗战组织与人物的活动记录构成了华侨抗战档案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为首的东南亚华人社团、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等为代表的欧美国家数百个声援、服务、捐献抗战的华人社团档案构成了海外华侨抗战档案的主体。[2]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美国对日作战档案与当地华人抗战事迹的档案记载也是华侨抗战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2.3 期刊报纸。华侨抗战期刊报纸类型可细分为专门的侨报侨刊、辟有涉侨栏目的报刊以及大量报道华侨信息的报刊等三种。首先是专门的侨报侨刊,国民政府侨委会先后成立了现代华侨出版社、华侨通讯社等官办涉侨新闻机构,并发行《华侨动员》、《侨务特刊》、《华侨先锋》等报刊,及时报道抗战最新战况与华侨抗战与捐助信息[3],这一时期创办的影响较大的官办侨报侨刊有17种。广东、福建等地沿海侨乡宗族、乡绅为联络感情,面向海外乡亲编印的民办侨报侨刊(又称侨刊乡讯),主要报道侨乡乡情,并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信息,据统计,仅广东福建两地侨报侨刊种数约300种。[4]其次是部分报刊专门开辟涉侨栏目报道华侨抗战信息,如《中央时事周报》“侨讯”专栏,《海外月刊》“一月来海讯”、“海外消息”以及“侨务”专栏,《南洋研究》“华侨消息”专栏,《政治成绩统计》“侨务”专栏,《中央时事周报》“侨讯”专栏等。此外,《申报》、《东方杂志》等一些综合性报刊也经常报道华侨抗战信息。

与此同时,身居海外的华侨纷纷在当地创办以抗日为主要论调的侨报侨刊声援祖国,如1940年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办的《新报》、《同安乡讯》,1942年美国纽约创办的《华侨文阵》等报刊。海外的华人社团也出版了不少有关华侨抗战的特别或纪念报刊,如《缅甸华侨救国会第三次全缅代表大会决议案汇刊》、《海外被逐侨胞回国留京同志会周年纪念刊》。另一方面,为达到瓦解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目的,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支持汪伪政权创办一系列反动侨报侨刊,主要有1940年的南京《侨务季刊》、1941年的厦门《华侨月刊》、1943年的广州《海外归侨》、1944年的济南《华声》等。[5]

2.2.4 照片、地图和影音资料。照片与影音资料是最为直观生动地展现历史事实的文献,有关华侨抗战的照片、影音资料十分珍贵。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随军记者拍摄的战地照片,日本侵略部队专门照相兵记录的战场实况,每日新闻社等新闻机构随军记者拍摄的战地照片。此外,美军通信兵团(US ARMY SIGNAL CORPS)164照相兵连在印缅战场拍摄了大量中国远征军的海外生活与战斗场景照片[6];欧美新闻记者也来到中国进行采访拍照,赫斯特新闻社(Hearst Corporation)、玛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7]、美联社(AP WIREPHOTO)、金士顿图片社(Keystone)和生活杂志社(LIFE)的记者拍摄了大量的抗日战争时期原版新闻照与纪录片。[8]关于海外华侨华人支持祖国人民正义斗争的事迹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影音资料,如1941年大观声片有限公司拍摄的纪录片《美洲华侨一碗饭运动》,真实记录了美国华侨邝炳舜1939年领导的全美华侨爱国运动中募集捐款的感人画面。[9]此外,日本军队中的一些地图和作战地形图也标识有东南亚地区华人集中区域的人口、经济情况。

2.2.5 民间文献。华侨抗战民间文献主要是指散落在民间的各类证章、票据、契约、广告牌、字画、信函、家谱、碑碣匾铭额、亭台楼阁的题字以及各类附着文字图形的实物。民间文献复杂多样,一些海外华侨至今还保存有先辈的抗战捐款捐物的帐薄、收据和凭条。统计数据显示,抗战前3年华侨捐款额达20亿元,占当时中国军费开支的85%[10],开具这些收据凭证的大多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组织捐款的华人爱国社团。各类证章主要是指各类委任状、奖状、印章、徽章等,如驻马暹华侨抗日军战士的肩章上方注明发放单位“驻马暹华侨抗日军(马来亚暹罗区)”,下方为此肩章佩戴人的名字与职务:“第总队 第特二号 顾问 叶华芬”,并有“驻马暹华侨抗日军团”印章认证[11],肩章文字说明了海外华侨与祖国休戚与共,在居住国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事实。侨批(银信)是华侨民间文献特有的形式。侨批又称“番批”,是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一种家书和汇款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12]为支持祖国人民的抗战斗争,海外侨胞节衣缩食,以年捐、月捐、节日特别捐、结婚祝寿喜筵节约捐等形式捐款救国,这些捐款大多通过侨批或银信寄汇输入国内。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公司在日本侵华期间,在产品的包装、广告宣传中也留下了抗日救国的痕迹。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品的白金龙香烟广告图,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祖国山河沦陷于水深火热的一种同情。[13]海外华人还在开办的餐馆菜牌上标识抗战救国,表示愿将收入的一部分捐献给祖国同胞。各类建筑物的题字遗存也见证了华侨抗战爱国的英勇事迹,如现存于广东台山的“飞虎队纪念亭”中建有纪念碑、牌楼,记载了台山籍10多位华侨飞虎队员回国参战的经历和贡献。[14]

3 分布概况

3.1 分布特点

现存华侨抗战文献主要收藏于各类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旧文献和文物市场以及私人藏书家手中,华侨抗战文献的分布呈现海内海外的广泛分布和地域分布的相对集中两个特点。

3.1.1 海内海外的广泛分布。抗战时期海外华侨总数有1000多万,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其次是北美,其他地区相对数量较少。[15]华侨抗战文献不仅产生散布于海外的华侨华人、华文媒体、华文学校以及各类华人社团之中,并且国内的侨务部门、归侨社团、侨校和侨乡等也产生了众多相关文献。由于华侨再移民以及国内战争与政治变迁,存世的华侨抗战文献随着华侨四处流动而流布于海内外各地,因此,华侨抗战文献的分布呈现海内海外广泛分布的局面。

3.1.2 地域分布的相对集中性。由于抗战时期的政府侨务部门、归侨社团主要集中于南京、上海、北京、重庆、广州、厦门等大城市,重要侨乡则集中于东南沿海,而海外华侨主要聚居于东南亚一带以及美国,所以华侨抗战文献在呈现海内海外广泛分布特点的同时,也呈现一种地域相对集中的特点,即主要集中分布于国内大城市、东南沿海侨乡以及海外的东南亚与美国等地。

3.2 主要收藏机构

华侨抗战文献的主要收藏机构是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史料馆、旧文献和文献市场以及私人藏书家。可以按地区分为大陆、港澳台和国外三个部分。

大陆地区的图书馆主要有:国家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云南图书馆、广西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中南大学图书馆等;档案馆主要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档案馆、重庆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江苏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海南省档案馆等;博物馆主要有:国家博物馆、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中国三峡博物馆、桂林抗战博物馆、庐山抗战博物馆、滇缅抗战博物馆;纪念馆主要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浙江云和抗战史料陈列馆等。此外,各地社科院图书馆、历史研究所、高校历史系资料室等也收藏不少华侨抗战文献。民间机构和个人也收藏有零散的华侨抗战文献,如建川抗战博物馆、昆明市飞虎队博物馆、张祖仁抗战文物收藏、左旭初抗战商标收藏、章东磐的中国远征军影像资料收藏等。[16]一些重点侨乡的博物馆也收藏有华侨华人文献文物,如广东汕头博物馆、福建泉州博物馆、浙江文成博物馆等。

其中,国家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省档案馆的华侨抗战文献收藏最为丰富。

港澳台地区收藏华侨抗战文献的机构与团体主要有: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澳门历史档案馆、澳门日报社资料室、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北分馆、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台湾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台湾中央军事院校校友总会、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等。

国外部分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及欧美等地,主要文献机构有:新加坡国立中文大学图书馆、国家档案馆;马来西亚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17];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国立国会图书馆、国家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家档案馆,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执安州立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罗斯福总统图书馆;加拿大皇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博物馆和档案馆;英国国家档案馆、牛津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法国国家档案馆;德国国家档案馆、波茨坦档案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叶利钦总统图书馆等。

表1 国内外专门的华侨文献与文物收藏机构一览表

近年来,国内外兴建了许多专门的华侨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专门收藏与展示有关华侨华人的历史文物和文献。大多数华侨博物馆藏有零星的华侨抗战史料,如开平华侨博物馆、广州华侨博物馆有华裔飞虎队员归国参战的实物、照片与文献资料[18],国内外专门的华侨文献与文物收藏机构见表1。

还有一些相关图书馆、博物馆也收藏华侨华人历史文献,例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苏哈伦山的金矿博物馆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的中华历史博物馆等,虽非专门的华人博物馆,但也有不少与华人有关的文献和文物收藏。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各类抗战时期华侨名人纪念馆,如厦门与马来西亚的陈嘉庚纪念馆也有相关收藏,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网上纪念馆、斗门华侨纪念网等网络媒体也发布相关华侨抗战信息。[19]此外,海内外各地的抗战胜利纪念碑、纪念遗址、烈士陵园、名人故居中也富含华侨抗战信息,例如有关的介绍性文字、碑文、悼文、照片、字画以及实物等均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综上所述,华侨抗战文献类型复杂多样,数量众多,必须对华侨抗战文献的类型加以细致的梳理,摸清国内外文献分布的大致情形,才能为相关文献机构提供收集与整理线索,为相关研究提供史料参考,以此达到完好保存珍贵文献史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推进相关研究的目的。

(来稿时间:2015年4月)

参考文献:

1.陈桂香.抗战文献探析.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6):84-87

2.袁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爱国华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5):8-15

3.陈国威.1932-1945年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述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4):64-73

4.傅健,黄明亮.五邑侨刊图志.香港:银河出版社,2010.5:14-17

5.李安山.中华民国时期华侨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2(4):290-314

6.新力.美国国家档案馆藏中缅印抗战图片.海内与海外,2011(2):16-17

7. Our Staff Reporter .First US-China Forum on Arts and Culture Held. Voice of Friendship,2012(1):13-15

8.王志昆,张晓耿.珍贵史料见证重庆抗战岁月——美国国会图书馆典藏的部分中国抗战图片.红岩春秋,2014(3):35-37

9.夏雨.“一碗饭运动”.文史月刊,2008(9):11-12

10.赵文亮,常县宾. 20余年来大陆学者关于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研究述评.东南亚研究,2005(6):71-77

11.李晓波,黄小坚.华侨对抗日战争的杰出贡献.侨务工作研究,2005(4):23-26

12.傅晓岚.侨批研究刍议——兼谈闽南侨批实物文献的征集.贵州文史丛刊,2012(2):121-126

13.李晓娟.从报刊广告宣传看中国抗战的全民性——以《申报》抗战广告为例(1936—1937年).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24-25

14.邝俊杰.世纪解密——飞虎队.当代电视,2008(9):8-9

15.卢再彬.华侨在抗战中的特殊功绩;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122-128

16.李响,汉唐阳光.中缅印战场.国家人文历史,2013(9):12-17

17.陈桂香.抗战文献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探微.晋图学刊,2014(3):65-67

18.王华,罗发龙.华侨华人民间文献的收藏与利用——以暨南大学图书馆为例.八桂侨刊,2012(1):37-40

19.申孟哲,刘少华.散落民间的抗日记忆.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3-20(5)

〔分类号〕G210

〔作者简介〕王华,男,副研究馆员,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主任,从事华侨华人文献信息整理、开发与研究工作。

*本文系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晚清民国华侨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4BTQ0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Type Carding and Distribution of Anti--Japanese War Literature of Oversea Chinese

Wang Hua (Jinan University Library)

〔Abstract 〕It is important to research the Oversea Chinese Anti, Japanese War literature. Delimiting the scope of the literature is the primary task. Types of the literature are monograph, archives, journal, newspaper, photos, maps , video data and folk literature. The Oversea Chinese Anti, Japanese War literature There is also a trend towards 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 of regional. The literature widely distributed the library archives, museums, memorials and other institutions around the world.

〔Keyw ords 〕Anti—Japanese War literature Oversea Chinese Historical research Current distribution status

猜你喜欢
历史研究华侨
身在异国他乡,海外华侨华人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0:40
我的华侨老师
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26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19-11-18 10:59:27
华侨图书馆的那些事儿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05-21 03:30:44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6
浅析《历史研究》中三种文明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学理论·下(2017年2期)2017-03-17 18:29:45
华侨华人眼中的新江苏
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0
我军装甲装备保障历史研究方法初探
价值工程(2016年32期)2016-12-20 20:45:22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
考试周刊(2016年61期)2016-08-16 14:39:05
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方法与学科发展的多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