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美学特征*

2015-07-22 23:03
中州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美学特征

杨 道 麟



经典小说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美学特征*

杨 道 麟

摘要:经典小说积淀着丰厚的文学艺术内涵,是中外经典文学中一份宝贵的遗产。其中的长篇小说宏大而浩繁,中篇小说丰赡而富丽,短篇小说简约而集中,微型小说凝练而精巧。经典小说所具有的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就是作家通过合理的、符合逻辑推理的创造,不仅在于显示其与真实生活的界限性以及说明其因果的必然性,而且按照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环境描绘等,来展示一个又一个并不存在的然而又是可能的世界。欣赏者务必注意经典小说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美学特征的区别,以期成为欣赏经典小说这一独特艺术样式的行家里手。

关键词:经典小说;虚拟性;美学特征

纵观中西经典文学史,经典小说风靡于世界只是近几个世纪的事情。虽然经典小说异军突起,仅有短短数百年,但很快成为文坛的主流。经典小说所具有的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就是作家通过合理的、符合逻辑推理的创造,不在于显示其与真实的界限性以及说明其因果的必然性,一般按照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环境描绘等来展示一个并不存在的然而又是可能的世界。这一美学特征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是有较大差别的。

一、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

情节设置的“虚拟性”是经典小说展示其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美学特征的一个要素。它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的情节设置相比,是有所区别的。经典诗歌大多要抒情,因而情节设置比较单纯;经典散文一般要叙写真人真事,因而情节设置是片段的;经典戏剧往往要受时空的管束,因而情节设置需相对集中。唯有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更具复杂性、曲折性、连贯性:它或依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一个过程而展开情节,或通过人物的基本经历与成长轨迹而展开情节,或依据一个事件接一个事件的铺叙而展开情节,或打破事理的逻辑与结构的组织而展开情节,或根据人物的心理与意识的流向而展开情节,或通过不同角度的纵横捭阖而展开情节……因此,欣赏者正确地认识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美学特征,是非常重要的。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大体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善于分解。经典小说情节设置中“善于分解”的“虚拟性”就是要求作家根据表现意蕴与塑造人物的需要,把那些不能表现生活本质的假象或无意义的琐事和一般性的事件或素材剔除出去,把生活素材中的精粹内容提炼出来,通过情节加工使之成为“虚拟”而又和谐的艺术作品。例如格非的经典小说《背景》的情节设置即是。作家在作品中的情节设置超越了“线性故事”所规限的前后相承、顺序交替的藩篱,它以“我”收到弟弟泥发来的告知“父亲已死”的一封电报而导致“我”急匆匆往回赶为过程。这么一个过程在作品中是破碎的,现实和往事之间的转接无任何过渡可言。就在“我”往回赶的过程中,一些往事的叙述经常打断这个往回赶的过程,时不时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让“我”既有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又有一种不知所云的困惑,而且跳跃性非常大。这一“赶”就从作品的开头“赶”到了作品的结尾。本来或许是很完整的故事,却被作家拆解得毫无完整性可言。很显然,这种情节设置的“虚拟性”是作家的有意为之,能使作品既具有“关注人类的生存困境”又具有“关注内心世界的贫弱”的深刻含义,从而让欣赏者受到了心理的震撼和美学的熏染。又如英国的弗吉妮娅·伍尔夫的经典小说《墙上的斑点》的情节设置也是如此。作家在作品中描写了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并由此而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幻觉与遐想。这个“斑点”正是作家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它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主人公就是从“这个”出发并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跳板或者支点所生发开去的,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主人公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作品依赖于“表现意蕴与塑造人物的需要”而拆解后的故事,有一种“意识流”的感觉,从而让事件随着意识而流动,而不是随着时间等传统因素而流动,自然使作品的情节产生了极大的跳跃性,这种情节设置的“虚拟性”反映了生活的本质,揭示了永恒的哲理,能让欣赏者从中获得“真”的启迪、“善”的感悟和“美”的陶冶。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经典文章教育的美学观照”(CCNU15A0630)。

二是巧于组合。经典小说情节设置中“巧于组合”的“虚拟性”就是要求作家或是将生活事件按本来的时空状态并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形成一个更集中、更有艺术表现力的情节单元,或是打乱素材的时空顺序而重新组合其时空形态,以期使情节组织得更理想、更完美、更精彩。例如茅盾的经典小说《林家铺子》的情节设置即是。作家在作品中以一个杂货店铺的经营过程为主线,以不同角色的人物情感变化为辅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相接相承,彼此交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它的情节设置成为巧于组合的典范。在作品中,前面有商会会长提到卜局长,后面就生出了卜局长向林小姐求婚不成、抓走林老板之事;前面有林小姐添制新旗袍,偶然捎一笔未付吴妈的工钱,后面便有新旗袍刚制成便为付工钱而进了当铺;前面只露了一下斜对面有一家裕昌祥铺面,后面便有了因同行生忌妒而闹出的许多谣言,加速了林家铺子的破产……通篇作品,该“露”则“露”,当“藏”则“藏”,“来龙”明白,“去脉”清楚,处处有起因,处处有结果,处处有暗示,处处有着落,从而给欣赏者以紧针密线与浑然天成的美感。又如意大利的伊塔洛·卡尔维诺的经典小说《牲畜林》的情节设置也是如此。作家在作品中的情节设置主要集中在一个“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的树林里,因而显得十分紧张。但是作家却多次使用“延迟法”也就是通过设计朱阿各有声色的“六次射击”的情节来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这种“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环环相扣,非常精彩,在捉迷藏式的游戏中,真正成为故事的主要角色。这些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其他什么,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是过足了一场盛大而隆重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含的精神,才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艺术真实”中来,从而让欣赏者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节张力中获得欣慰与愉悦之感。

三是精于衍化。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精于衍化”就是要求作家调动独特的艺术构思,通过天马行空似的丰富想象,使作品或显示出象征化的态势,或显示出延展化的态势,或显示出多样化的态势,以期能够完满地表达符合时代需要的审美理想。例如罗贯中的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的情节设置即是。作家根据历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中有一节刘玄德见诸葛亮的十分简约的“先生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的文字,并从生活事件中直接找到其中蕴含矛盾错位的聚焦点,再经过改造、生发与制作。这就需要摒除生活事件中的非本质的含义,掘取生活事件中的本质内容,超越生活事件中的自然形貌,并将其铺衍繁化为波澜曲折、引人入胜、妙趣横生、扣人心弦甚至家喻户晓的“刘玄德三顾茅庐”的艺术情节,从而表现了刘玄德为了统一国家大业而对怀才不遇的嗟叹与对纷乱世事的无奈,彰显了他礼遇下士、屈尊求贤、以诚待人、以仁宽人的精神,且赋予这种艺术情节以历史深度、思想深度甚至哲学深度,因而实现了作品情节设置给欣赏者所带来的陌生化与新奇化的美学效应。又如欧·亨利的经典小说《麦琪的礼物》的情节设置也是如此。作家在作品中设置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叙写一对穷困夫妻德拉与杰姆为在圣诞节前一天互赠礼物而煞费苦心,一个卖掉金表为妻子买了把梳子,一个剪掉长发为丈夫买了根表链,其结果是阴差阳错,两人珍贵的礼物都变成了无用的东西。然而,他们用自己美丽的心灵赠给对方的却是一件无价之宝,而这件无价之宝,乃是世间任何自认为聪明或富有的人永远不会也不能给予的礼物。

以上经典小说的情节设置都是作家有意识地将个人的创造潜能合理地融入作品中,并渗透着作家的生活体验与审美旨趣,这就使作品的情节设置让欣赏者获得了比生活事件更为典型的社会意义。

二、经典小说人物塑造的“虚拟性”

人物塑造的“虚拟性”是经典小说展示其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美学特征的另一要素。它与经典诗歌、经典小说、经典散文等的人物塑造相比,是有所不同的。经典诗歌的人物塑造,通常是捕捉人物某一瞬间的心理、感情,因而容易流于平面化;经典散文的人物塑造,一般只是简约地描写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因而疏于复杂的内涵;经典戏剧的人物塑造,往往造型感较强,因而缺乏关联性的现象。唯有经典小说的人物塑造,可以从各个角度、多个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它既可以描写人物外在的肖像服饰、行为动作,又可以描写人物内在的情感意趣、心路流向;既可以描写人物过去的漫长经历,也可以描写人物现在的某个片段;既可以描写人物在广阔社会背景中的活动,也可以描写人物在某一特定情境中的冥想……经典小说人物塑造的“虚拟性”大体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拼凑角色。经典小说人物塑造中“拼凑角色”的“虚拟性”就是要求作家在创作中进行解析与移植时,必须剔除其中对塑造人物无关紧要的部分,移植进一些对促成典型形象具有特殊价值的成分,力求与母体原型有机地熔铸在一起,并使之赋予一定的时代色彩。例如鲁迅的经典小说《阿Q正传》的人物塑造即是。作家塑造阿Q这一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既是对辛亥革命所作出的批判性的历史总结,也是对整个国民劣根性进行的最杰出的艺术解剖。作品中阿Q形象的塑造就是“没有专用过一个人”,而是“拼凑起来的角色”①。阿Q的形象原型是一个“好吃懒做”的雇工,“有点花脸,有点玩世”,辛亥革命刚波及杭州,他便趾高气扬:“我们的时候来了,钱也有了,老婆也有了。”作家就是取他的这一表现,并剔除他的“好吃懒做”,揉进质朴农民的“真能做”,从而创构了“这一个”不但包含着深广的社会内涵而且包含着厚重的历史内涵的艺术典型。又如巴尔扎克的经典小说《欧也妮·葛朗台》的人物塑造也是如此。作家在诗意化的描绘和理想化的处理下,塑造了欧也妮这一人物形象,使她成为作品中最为善良而纯洁的一个悲剧人物。她的美德在痛苦的生活以及与老葛朗台、夏尔、德·蓬风等人的对比中逐渐呈现出来,她所遭遇的人生苦难越多,周围其他人物的虚伪、丑陋越突出,她的善良、宽容、慈爱也越显分明。关于欧也妮的原型,根据安德烈·莫洛亚的考证,她的真名叫玛丽-路易丝-弗朗索瓦·达米诺瓦,出身于一个上层法官家庭,是基·杜·弗勒内依的妻子。作家就是“取这个模特的手,取另一个模特的脚,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肩”②,并以满怀赞美之情塑造欧也妮这一艺术形象的。

二是发掘心理。经典小说人物塑造中“发掘心理”的“虚拟性”就是要求作家或通过细节、语言、动作去挖掘人物的心理,或侧重于在灵与肉的冲突中去挖掘人物的心理,从而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充实,以期使无法窥见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呼之欲出”的理想境界。例如冈察洛夫的经典小说《奥勃洛莫夫》的人物塑造即是如此。作家善于运用“心灵辩证法”来展示人物心理变化的复杂性和隐秘性,这就使人物的心理世界显得更为真实。作品中最为精彩的是奥勃洛莫夫和奥尔迦恋爱时内心世界的变化和行为结果。奥勃洛莫夫是个懒惰成性而意志消沉的人,整日无所事事,常用幻想代替行动,有一天他曾被奥尔迦的歌唱所感动,于是“满脸通红,浑身无力,努力忍住眼泪,更努力抑住就要从内心中发出来的一声欢呼。他已很久没有感觉到这种朝气和力量,现在似乎就要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准备干一番大事业”③。当奥尔迦征求歌唱的效果时,奥勃洛莫夫只是“啊”了一声,突然抓住她的手,但立刻又松开,态度显得“非常忸怩”。作家通过“挖掘”奥勃洛莫夫的心理变化,从而使他的行动成了精神状态的印证,能让欣赏者知道他和奥尔迦的恋爱所引发的情感冲动必然会回到懒惰的“安乐窝”的结果。

三是侧面渲染。经典小说人物塑造中“侧面渲染”的“虚拟性”就是要求作家通过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或以人物映衬或以环境烘托或以事物点染,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例如赵树理的经典小说《小二黑结婚》的人物塑造即是。作家在作品中这样写道:“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吃饭时候,邻居们端上碗爱到三仙姑那里坐一会,前庄上的人来回一里路,也并不觉得远。这已经是三十年来的老规矩,不过小青年们也这样热心,却是近二三年来才有的事。三仙姑起先还以为自己仍有勾引青年的本领,日子长了,青年们并不真正跟她接近,她才慢慢看出门道来,才知道人家来了为的是小芹。”④这段文字没有一处直接描写小芹的美丽,然而通过侧面渲染人们处处、时时都想和小芹亲近这一点,就充分地将小芹的漂亮表现出来了,从而让欣赏者领略到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鲜明性和美感性。又如塞万提斯的经典小说《堂吉诃德》的人物塑造也是如此。作家在作品中有一段描写很特别:“她温柔美丽,和她相交就不由得倾心相爱;可是她瞧不起人,说话又直率,叫人没法儿忍受。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说动她,只好大声叹怨,说她狠心无情;这种话用在她身上很恰当。先生,你要是在这里多待几时,你有一天会听到山野里一片声都是追求绝望的人在怨恨叹息。附近有二十多棵大榉树,每棵树的光皮上都刻着玛赛拉的名字;有的名字上还刻着一只王冠,表示玛赛拉夺到了美人的王冠,全世界只有她配戴。那些牧羊人这里叹气,那里伤心;那边是热情的恋歌,这边是绝望的哀唱。有的彻夜坐在橡树或岩石脚下,一眼不闭地直流眼泪;早上太阳出来,他还在害相思失魂落魄。夏天有人中午在毒太阳底下,躺在滚烫的沙地上,连连叹气,向慈悲的上天诉苦。”⑤作家在这段文字中不直接写玛赛拉的魅力,却侧面渲染那些追求者为之魂不守舍、如痴如狂的种种荒唐可笑的行为,从而使欣赏者看到了这个姑娘绝色的容貌和骄傲的心性。

以上经典小说人物塑造中“拼凑角色”“挖掘心理”“侧面渲染”等“虚拟性”都是作家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合理地灌注到作品中,体现了作家的认识深度和感受力度,这就使作品的人物塑造让欣赏者获得了更易理解和接受的美学效果。

三、经典小说环境描绘的“虚拟性”

环境描绘的“虚拟性”是经典小说展示其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美学特征的又一要素。它与经典诗歌、经典小说、经典散文等的环境描绘相比,是有差异的。经典诗歌的环境描绘,通常较多注重某种气氛的渲染和烘托;经典散文的环境描绘,一般只是真实地再现客观的景致;经典戏剧的环境描绘,往往直接成为场面转换、情节展开的纽带。唯有经典小说的环境描绘,则可以更充分、更具体:它既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从而表现人物活动产生实际影响的存在依据;又可以呈现一定的时代风貌,从而揭示人物是在怎样的“气候”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也可以显示人物名字和性格特点,从而体现出当时社会的动向与历史的形势;还可以展示独特的心理环境,从而含蓄而真切地涉笔不同人物思想情感的经历……因此,欣赏者正确地认识经典小说中环境描绘的“虚拟性”美学特征,是十分必要的。经典小说中环境描绘的“虚拟性”大体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简笔勾勒。经典小说环境描绘中“简笔勾勒”的“虚拟性”就是要求作家使用最朴素、最准确、最简练的笔墨,并以“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为创作准则,只着重于景物本身的描绘,不着颜色,不事雕饰,不加烘托,寥寥数笔就能描绘出活生生的形象来。例如鲁迅的经典小说《风波》的环境描绘即是。作家在作品中这样写道:“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⑥这里作家对环境的“简笔勾勒”,展示了旧时代江南水乡炎夏傍晚时刻所特有的风情,不仅是一幅具有浓郁地方色彩与生活气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还与其封闭落后、传统守旧的生活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对照、映衬的作用,从而有力地配合了作品主旨意蕴的呈现,这就自然能给欣赏者增添一种形象活脱的美感。又沃克的经典小说《战争风云》的环境描绘也是如此。作家在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黑暗对珍珠港发了慈悲。炸毁的战列舰一艘也看不见。笼罩在头上的是一片黝黑多星的晴空,猎户星座正在西方下沉,金星闪耀在东方,高悬在一道狭长的红光之上。只有海风里淡淡的一点烟味,暗示着下面那个大灾难的场面。但是东方逐渐发白,曙光掠过港湾,不久之后,破坏与耻辱又一次暴露了出来。起先,那些战列舰仅仅是一些模糊的轮廓;但是在众星消失之前,就已经可以认出太平洋作战舰队,影影绰绰沿福特岛排成两行,已成了被击沉的破船;而占行列首位的,就是美国海军的‘加利福尼亚号’。”⑦作家在这里借着黑暗、星辰、海风,用浓重的线条与阴暗的色调,描绘了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美国海军遭到重大的损失,从而导致珍珠港呈现出一片“大灾难的场面”。这一“简笔勾勒”会让欣赏者虽还弄不清珍珠港被轰炸的详尽细节以及“轰炸”所带来的惨不忍睹的严重后果,却能调动他们各种感官的参与而有效获得。

二是动静互衬。经典小说环境描绘中“动静互衬”的“虚拟性”就是要求作家既描写运动的景物又描写静止的景物,也就是善于将景物的动态与静态巧妙配搭和互相衬托着描写,从而使二者相伴而生,互衬其形,相互依存,互增其势,相辅相成,和谐自然。例如老舍的经典小说《骆驼祥子》的环境描绘即是。作家在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都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把它摔在我脸上!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铺主知道是遇见了一个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保六个月:除非你把大箱碰碎,我都白给修理;保单,拿着!’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⑧这个动态与静态相交织的场景描写,将铺主和祥子的形象在对比中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了,完全符合“以动写静,以静显动”的艺术辩证法,能让欣赏者从中获得生动而活泼的美感。又如托尔斯泰的经典小说《穷人》的环境描绘也是如此。作家在小说开头有这样一段描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划着十字。”⑨作家在这里的环境描写中,极力将屋外的寒风、海浪、浪花等景物的动态,与桑娜居住的小屋内的“温暖而舒适”的陈设环境的静态形成对比,从而多方面地将景物的特点和状态展示在欣赏者的面前。

三是点面结合。经典小说环境描绘中“点面结合”的“虚拟性”就是要求作家在表现环境的形象状态时,既有突出局部而体现深度的“点”,又有顾及全局而体现广度的“面”,并力求使主体形象更加丰满,更有特色,从而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例如孙犁的经典小说《荷花淀》的环境描绘即是。作家在作品中这样写道:“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⑩作家在这里描写的是中午的荷花淀“面”上的场景,虽一改往常描写战争的残酷与血腥,富有诗意且温馨,但却强调了一个“点”:“水面没有一只船”,正是因为有这个“点”的描写,下文中几个女人才会及时地发现水面上过来的那只日本的大船以及相关的故事。作品对荷花淀的概括描写的“点”与最能显示荷花淀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的“面”相结合,能让欣赏者多角度地领略荷花淀的神采与风韵,从而收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又如高尔基的经典小说《母亲》的环境描绘也是如此。作家在作品中这样写道:“每天,在工人区的上空,在充满煤烟和油臭的空气里,工厂的汽笛发出颤抖的吼叫。那些脸色阴郁、在睡眠中未能使筋肉消除疲劳的人们,一听见这吼叫声,就像受惊的蟑螂一样,从灰色的小房子里跑了出来。在寒冷的黎明中,他们沿着从未铺修过的道路,向一座座高大的、牢笼般的石头厂房走去。工厂睁着几十只油腻的四方眼睛,照射着泥泞不堪的道路,摆出一副冷漠自负的模样等待着他们。污泥在脚下扑哧扑哧地响着。睡眼惺忪的人们的嘶哑叫喊声不时传了过来,怒冲冲的粗野谩骂声划破寒冷的空气,而迎面刮来的却是另外一种声音——机器的低沉轰鸣声和蒸汽的嘶叫声。”作家在这里既有详细描写的“面”又有概括描写的“点”,是俄国沙皇时代工厂面貌的一幅写生,能使欣赏者清楚地了解沙皇统治下工人悲惨的生活情景。

经典小说环境描写中“简笔勾勒”“动静互衬”“点面结合”等“虚拟性”特征,是作家特意安排的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场所和范围以及具体的人物生活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是作家的一种综合性的生活内容的概括、完整的情感世界的熔铸与独特的心灵之镜的呈现。一句话,都是作家有意识地将个人的内在精神合理地贯穿到作品中,蕴含着作家的美学意味与哲理旨趣,能够使作品通过环境描写让欣赏者获得某种特有的无法弥补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经典小说孕育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外经典文学中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长篇小说宏大而浩繁,中篇小说丰赡而富丽,短篇小说简约而集中,微型小说凝练而精巧。笔者以上仅对中西经典小说的情节设置中的“善于分解”“巧于组合”“精于衍化”和人物塑造中的“拼凑角色”“发掘心理”“侧面渲染”及环境描绘中的“简笔勾勒”“动静互衬”“点面结合”等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美学特征进行了阐述。这就要求我们欣赏者务必要注意它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美学特征的区别,从而成为欣赏经典小说这一艺术样式的行家里手。

责任编辑:行健

【文学研究】

作者简介:杨道麟,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汉430079)。

收稿日期:2014-10-17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6-0151-06

注释:

①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08页。②[法]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古物陈列室·钢巴拉·出版序言》,文艺理论译丛编委会:《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十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第137页。③[俄]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冈察洛夫:《奥勃洛莫夫》,齐蜀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259—260页。④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赵树理文集》(第一卷),工人出版社,1980年,第3—4页。⑤[西]米盖尔·德·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上册),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83—84页。⑥鲁迅:《风波》,《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67页。⑦[美]赫尔曼·沃克:《战争风云》(第三卷),王央乐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257—1258页。⑧老舍:《骆驼祥子》,《老舍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0—11页。⑨[俄]列夫·托尔斯泰:《穷人》,《文学大师的短篇小说集》,草婴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第42—45页。⑩孙犁:《村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58—59页。[苏]玛克西姆·高尔基:《母亲》,南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3页。

猜你喜欢
美学特征
汉族传统民间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