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平 (河南工业大学 450001)
无声的控诉 震撼的表述
——列宾写实艺术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蔡永平 (河南工业大学 450001)
列宾是19世纪下半叶写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画坛的巨匠,其作品在俄国艺术繁荣生长的沃土上得以充分发展,他的很多作品即是写实的,表达出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又是批判的,揭露出沙皇的专制,批判其暴型。
列宾;写实艺术;爱国主义;批判
列宾秉承着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凭借其对描绘对象内在气质的深刻理解,竭力描绘俄罗斯现实世界人民的苦难生活,用现实主义的爱国主义情怀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艺术世界,为世界艺术史留下了一份份灿烂的永恒遗产。
列宾(1844-1930)在参加过圣彼得堡美术学院“十四人骚扰”行动的时候偶尔散步在伏尔加河畔,突然发现远远的河滩上有一群黑黝黝的东西在蠕动,走近一看,他吃惊了,原来是一群被套在绳索上的纤夫正在艰难地拖拉着一条笨重的平底大木货船,在烈日下挣扎着,他同情他们,他憎恨非人的折磨,决心把眼前的一切记录在画布上,以示对社会不平的抗议。在当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迫于强大的先进知识分子和一再的农奴起义的压力,不得不于1869年下诏,宣布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废除农奴制。然而事实上并未真正触动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广大农民仍然在受着残酷的剥削,所谓沙皇的德政和仁慈,只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到处仍是一片悲惨的暗无天日的景象。
为了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他对纤夫们的劳动、举止、谈笑、经历,甚至每个人的性格和爱好都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调查,并作了大量的速写,反复更改草图,最后画出了震撼人心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颂扬这非凡的劳动,控诉这摧残人的社会制度。作品中的11位纤夫,犹如畜牲般的受着有钱有势者的剥削,他们被折磨得筋疲力尽,却仍然有着一股无法征服的巨大生存毅力。有的不发一声,有的隐忍着人世的不平,有的沉重地踏着漫漫的艰辛历程,有的对明天仍然抱有一丝希望,但是今天都被拴在同一根纤绳上,列宾在创作札记上将这些人从前、中、后三个小组做了详细介绍。纤夫们拉着沉重的货船,擦着河床艰难地爬向望不到边的尽头,这是人与自然的较量,更是人与吞食他们血肉的制度的搏斗。
在艺术作品当中,爱国主义永远是艺术的主题。列宾的《查波罗斯人给土耳其苏丹复书》就是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这幅作品的题材来自于一个真实的事件:17世纪土耳其苏丹写信要早将与俄罗斯融为一体的哥萨克人归化土耳其,扬言若不应允就发大兵围剿。查波罗斯是得到俄罗斯承认的一个在乌克兰的自治组织,成员大多为从地主那里逃到查波罗斯的彪悍的哥萨克农奴。他们阅信后大为愤怒,马上集聚在首领赛尔柯的周围,共同拟写给土耳其苏丹的回信。这幅作品列宾前后画了十几年之久,尝试过多种构图,重大的修改数十次,为了这幅作品,列宾曾到查波罗斯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每个人物形象、性格、谈吐、服饰、用具,都作了深入的了解,包括他们头上留着一撮小辫的奇特的头饰。画家对这一情景进行了再现:英姿勃勃的大酋长叼着烟斗,面容严肃。其他的部落首领性格各有不同,有的强悍老练;有的机灵诙谐;有的憨厚顽皮,但都为了保卫民族的自由,同仇敌忾,指向共同的侵略者。正中的小桌前,文书正执着鹅毛笔伏在案上,边想、边听、边写。周围的人们有的出谋划策,有的默默沉思,那位头上留着一撮毛发、赤膊的哥萨克显得十分风趣,仿佛在说:“哈哈,活的不耐烦了就来吧,小子。”正中那位八字胡的老爹把手指向背后的远方,仿佛在说:“嘿,要给点颜色给这小子瞧瞧”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气氛立刻热烈起来,整个画面掀起了英雄乐观主义的高潮,列宾正是抓住了这一典型的瞬间,使此作品达到了如此感人的效果。在构思这幅作品的时候,列宾曾经说过吸引他的艺术形式,就是人民共同生活和团体生活的情景,查波罗斯这种自由的,高涨的英雄主义让他情绪高涨。因此他在处理爱国主义的题材时,总是透出乐观。
列宾之所以能有如此的艺术成就,不仅因为于他个人的努力和天才,更得益于他对于本土社会的熟悉,对人民生活的贴近。他的代表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现了对劳动者的无限同情;《查波罗斯人给土耳其苏丹复书》的艺术效果,则可以说是来自画面的真实再现,以及画面传递出来的乐天派的爱国主义情怀;《伊凡雷帝杀子》的艺术成就则来自于艺术家对于画面人物内心的剖析。
列宾这幅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乐《复仇与痛快》,这幅作品在展出时立刻受到官方的斥责,俄罗斯圣宗务院上书沙皇说:令人费解的是画家为什么要如此真实地描写这一事件,为什么要选择伊凡雷帝呢?伊凡雷帝是第一个被尊为全国最高主宰的“沙皇”,他少时就显现出惊人的才能,并善于写作。从小经历政权斗争,形成了他残暴和极为猜疑的性格。因此,在他当权期间,曾宣称:沙皇的权利是上帝所确立的,全国的臣民都是沙皇的奴隶,不顺从沙皇就是弥天大罪,沙皇可以随意赏赐他们,也可以随意处决他们,限制沙皇权利的任何企图都必受到镇压。他执政期间,成为了最为严峻的统治者,以致于被人们称为“恐怖的伊凡”,至今民间还有他严惩叛徒和贪官污吏的传说。他一触即发的暴躁情绪,终于酿成了打死太子伊万这一在当时震惊世人的事件。而列宾的《伊凡雷帝杀子》便是这一事件的再现。
列宾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之后,对这一事件作了震撼人心的描述:在王室后宫的起居室中,伊凡雷帝与太子开始是互不相让地争执,后来演变称为激烈的争吵,伊凡雷帝在震怒中,挥举权杖猛然向太子劈头砸去,岂知正中太阳穴,他立刻倒在地上,血涌如柱,生命垂危,伊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马抱着孩子,捂着淌血的伤口,他向上直挣的双眼充满着自责的恐惧,紧张的神情顷刻间表露无疑,自责和内疚的情绪充斥着他的内心,他希望得到儿子对一个粗暴父亲的宽恕,但一切都晚了。这是所有政治上的分歧都不存在了,有的只是尚未被“绝对的单一的理性”完全玷污的人的自然品格在忏悔与宽恕之间的重建。“父亲,毕竟是父亲。”在即将咽气的瞬间,儿子对父亲只有宽容和理解。整个画面处在红色的基调之中,在昏暗的背景上突出了悲剧的惨烈,使人久久难以入眠。
在画面上,只有伊凡雷帝、他的儿子及浓重的红色,描写的只是打死儿子的瞬间片段,但,却浓缩而集中地反映了当时进步与保守、改革与反改革努力斗争的巨大历史事件。改革,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面对历史前进的洪流,反对是不能避免的,而太子在改革上是个坚决的反对派,伊凡雷帝未能说服自己的儿子,并亲手打死了自己的儿子,承受着双重的悲痛,成为了悲剧的主角。
这正是艺术的体现,更是列宾鲜明的艺术语言的展现,他以敏锐独特的视角,以关怀世人之心,以爱国主义情怀,创造了大量展示当时关注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作品,成为了不平等社会的控诉者,暴行的揭露者。
[1]吴岩贤.浅析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列宾[J].青春岁月, 2013(07).
[2]田牧.再读列宾—列宾现实主义道路探析[J].艺术教育,2008(06).
蔡永平(1984-),女,汉族,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