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信息化手段 解决中职文言文“学难”

2015-07-21 07:37陈绍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难点文言文

陈绍文

【摘 要】中职语文教学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难点就是文言文教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从学生角度看,“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难接受、难通读、难理解。为了解决这些教学中的难题,作者尝试运用视频、音频、历史地图、微课、网络作业等信息化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关键词】中职;文言文;难点;信息化手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7-0079-03

中职学生有一句口头禅:“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本文着重就学生的第二怕,讨论一下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解决学生的“学难”问题。

学习文言文,究竟“难”在哪里

文言文学习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普遍是一个难点。普通高中的学生因为有高考的要求,“不得不学”,学习过程相当困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没有高考的压力,加之原来学习基础普遍不好,面对文言文更是觉得“难上加难”。他们的“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难接受,对文言文学习有强烈的抵触心理。一看到文言文就唉声叹气,尤其是稍微长一点的文言文,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在他们看来,那些都是古人的东西,和现在相距太远,没有必要学,也学不会。于是上文言文课,对老师和学生而言是双重的折磨。学生不愿听,睡倒一片;老师不愿讲,因为没有“听众”。总之,觉得没用,强烈抵触是第一难。

2. 难通读,和现代的书面语有比较大的差距。学习文言文,“通读”是第一步,不出声读,不朗读,学好文言文是不可能的事。但要让学生“读”,就难了。一是不认识的字太多,有些字即使是现在有,也和现代的读音不一样。二是句子读不顺,和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不一样,总感觉那么“别扭”。于是往往是老师范读一遍,学生跟着读一遍,粗粗了解完事。这样一来,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3. 难理解,文言文的内在含义复杂。文言文除了字句之外,还有独特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文化取向。例如《兰亭集序》最后表现出来的王羲之的“生死观”和东晋时代的社会思潮有很大的关系。再如《师说》也和韩愈独特的生活经历与社会风气有很大的关联。不理解这些,对文本的理解就很难深入。坦白说,理解这些东西对老师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说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因此,中职语文文言文学习基本停留在文言字句的层面,很难深入。

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文言文“学难”

1. 解决“难接受”的问题

接受的前提是“需求”,也可以说没有需求就没有接受。俗话说“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就是这个道理。怎么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需求”呢?我觉得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文言文有用。于是,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学生看了一段于丹《说论语》的录像。然后我问学生:“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于丹教授妙语连珠、滔滔不绝,挺深刻还挺明白。接着我要求学生查一查为什么于丹教授能说得这样好,同时给学生看了这样一段文本材料: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出了一本《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他细心挑选一百个人物评功论过,排名定位,而且强调,这是一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册。入选该书的炎黄子孙共有七人,他们是(以下所说评语都是哈特的评语):①孔子(名列第五)。评语:“孔子学说只强调个人的责任而不是个人的权利。根据以这种哲学来保持国内和平繁荣所发挥的作用而论,大体说来,中国是地球上治理得最佳的地区。”②蔡伦(纸的发明者,名列第七)。评语:“纸的发明,使中国文化得到迅速发展,而他使用的造纸技术,基本上沿用至今(不包括1800年前后实行的机械化)。”③秦始皇(名列第十八)。评语:“他用武力统一了中国。中国人口实际上并不比欧洲多很多,两者的差别在于欧洲总是分裂成许多小国,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国,使西方人对庞大的中国一直怀有恐惧心理。”④毛泽东(名列第二十)。评语:“与秦始皇的功绩最相当的是毛泽东,两者都是中国人,都是在自己的国家实行一系列革命改造的掌舵人。”⑤老子(名列第七十五)。评语:“假如老子的确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在西方,《道德经》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都流行。”⑥隋文帝(杨坚,名列第八十二)。评语:“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⑦孟子(名列第九十二)。评语:“《孟子》一书阐明了他的主要学说,即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组成分子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

学生看完之后,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哈特对中国古人评价的根据来源于哪里?是不是来源于古代的文献记录?文献记录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这几个问题一出来,学生就懵了。最后我说:“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世界闻名,但这些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所以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文言文是一个必须的工具。”最后,我又告诉学生们:500、1000年之后的人把我们当成“古人”,就如同我们把500、1000年前的人当成古人。中华文化到我们这代如果不传承,我们的后人岂不骂我们“数典忘祖”?这些教育至少开启了学生接受文言文的“信心”,至于怎么将这“信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还要在学习中认真培养。

2. 解决“难通读”的问题

通读有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从头读到尾,一是读顺畅。争取做到朱熹读书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为解决“难通读”的问题,我设计了一套“组合拳”,在这套“组合拳”里,网络起了不小的作用。一是解决从头读到尾的问题。我根据学校量化积分的激励机制,提出一个加分方案:凡是能从头读到尾的,不管正确与否,都加0.5分,检查的办法是抽查。读“顺畅”的难点是解决生难字音、字意。篇幅比较短小的,我让学生自己总结,注解里有的,可以抄注解,注解里没有的,可以上网查。记得《过秦论》里边的生字比较多,学生读书时遇到了困难。我启发学生:你们的手机能上网吗?学生说:“能上,但老师不让。”我说:“分你干什么,玩游戏当然不让,可是查生字老师不但让,还会鼓励你们。上古文课你们尽管查,出现问题我给你们兜着。”结果,这节课学生们表现得异常兴奋,他们边查边读,几个思路比较活络的孩子在40分钟左右读完了文章。这次实践,让我意识到,转换一种方式,学生也许就能接受。对比较长的文章,放录音听读是一个较好的方式。”像《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这样比较长的文章,我从网络下载录音,让学生听。分两步走,第一步听正音,遇到不会的立刻用笔画下来,做个标记。然后自己整理或根据注解或上网或查字典,要弄清字的音和意,尤其是在这句话里的意思。经过这个过程,学生读书的“拦路虎”基本就解决了。第二遍再听读,可以小声跟着读,主要感受断句和语气。一遍读下来,学生差不多就“跟顺”了。接下来进行第三遍读,就是让学生自己出声读,这遍才是将学过的难字、难句消化的过程。这遍下来,“通读难”的关基本过了,但离朱熹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这就涉及到第三个难题“理解难”。

3. 解决“难理解”问题

文言文不好理解,除了词汇句式之外,更重要的是涉及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文化取向,涉及时代风气和作者的价值观。由于时代久远以及社会状况相差悬殊,我们理解古人的东西确实比较费力。因此要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就必须回到古代,回归作者,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来理解还原文本,这岂是一个中职生所能干的事?因此我觉得,要让学生理解,教师就必须先理解,在“博学”的基础上“约取”,才能让学生有点收获。在这方面,除了自己有一点研究外,笔者还带着学生做了一些尝试。

(1)还原社会背景。任何历史事件都有背景,要还原这个背景,就要找到相关的历史材料。现代信息技术为查找历史材料提供了广泛的帮助。总体来看,这些背景材料有文本材料、视频材料、音频材料。在讲《过秦论》的时候我下载了历史地图、《史记·秦始皇帝本纪》、专题片《中国通史》等相关资料,这些材料为学生理解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里,我特别为历史地图点赞,因为它一下就能直观地把学生带回到那个历史年代。还有就是相关视频,也很真实。我不是特别愿意用影视资料,因为那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东西,容易引起人的误解。我还有一点感受,就是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感兴趣了,因为他们接受到的是“陌生而新鲜”的知识。这样不断地积累,为文言文学习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素材。

(2)微课解决难点。微课是比较新的一种教学技术,虽然学术界对微课的定义、特点、起源还有较大的争论,但是短小精悍、重点突破的教学价值大家都认可。文言文中有太多的难点,这些难点不解决,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仅举一例,《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名篇。文章先写宴饮之乐,接着马上谈到了生死,表现出一种悲凉的情绪。王羲之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研究后发现,这和东晋时代的社会风气与儒、释、道生死观联系密切。我把这些内容制作成了一个8分钟的微课,上课一放,效果很好。再比如学《孔雀东南飞》,学生很难理解“封建礼教”,我上网寻找相关材料,制作了《封建礼教与七出》的微课,学生一下就明白了封建社会“子嗣”的重要性。我觉得,微课对解决难点很有帮助,值得推广。

(3)音频帮助理解。学文言文,“读”是重要的方法。古人讲究“读而不明则思,思而不明则读”,可见“读”对理解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下载了不少带音乐的音频材料。待内容基本弄懂后,我就放这些材料,让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快乐朗读,这对学生们理解文章无形中起到了帮助的作用。

(4)网络作业巩固理解。理解、掌握、运用是教学的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理解最容易,掌握居中,运用最难,而学习的最终目标却是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为自己生活保驾护航。在布置作业时,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方式,给学生们一个题目,让他们上网广泛搜索相关材料,并经过分析,写出自己的看法。这件事对普通高中学生或许不难,但对职业高中的学生而言却是“相当难”。去年我教高二,为了加深理解,我把《过秦论》《六国论》《阿旁宫赋》放在一起讲,让学生从中认识秦始皇和六国的辩证关系。学完之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自己上网寻找资料,结合所学课文,谈谈你对秦始皇的理解,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文章,上传至老师邮箱,时间是两周。从作业提交的情况看,学生都交了作业,但文章质量并不相同,大部分学生是找篇文章简单修改上交,但三篇文章充分显示出学生自己的思想,让笔者深感惊喜和安慰。

以上是我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文言文“学习困难”的一点尝试。有成功的地方、失败的地方,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信息化手段是工具,工具是用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的,不是绚丽的摆设。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文言文学习困难的道路上,我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也希望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共同研究。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县职业学校)

猜你喜欢
信息化手段难点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简析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高职课堂教学效果
谈语文课堂信息化手段的优化运用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信息化手段在“做、学、讲、练”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运用与实践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一次信息化教学单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