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别盯着邻桌吃什么菜,别人打开钱包我们的视线也应该回避,这都是基本礼貌。父母这样教导我们,我们同样也这样教导下一代。但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品格其实暗自里是存在着一点缺失的。别误会,我不是什么偷窥狂,我只是每次见到别人打开后备厢的时候,总想多望一下,想看看别人车尾箱里面放的东西多不多、乱不乱,见到别人乱七八糟,便会沾沾自喜,见到那些整齐洁净甚至空无一物的,心里便很不是滋味。
是的,后备厢的东西太多,汽车便成了流动仓库,对清洁卫生、空间运用以至油耗都是没好处的。这些大道理,我听得多,自己也讲得不少,却无法做到放下自在。同文余兄曾经介绍过一本教人勇于丢掉东西找回人生的书籍,这本书当时引起的回响颇大,一时间身旁的朋友都兴高采烈地谈论如何成功丢掉东西。不过热潮退却后,大家依然继续眷恋红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讲的容易,但每次想把什么东西扔掉的时候,思前想后之后,最后获胜的总是黑暗里的心魔。
迷你仓是一门令人莫名其妙的生意,很多人认为迷你仓的出现是因为香港物质丰富但居住空间却又太狭小。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的,美国人的房子够大了吧?但要是无限量的收纳旧东西,多大的房子也应付不了。电影玩具总动员系列,当故事讲到第三部,主角安迪长大后快要离开家进入大学之时,舍不得丢掉旧玩具,便封存在阁楼储物室。后来安迪发现,将心爱的但又用不着的东西封存起来并不是最好的做法,后来他将最珍爱的胡迪都拿出来并与别人分享。可见迷你仓的盛行不是因为香港居所狭小,而是在于我们嘴上总说有舍才有得,心里面却什么都舍不得。这一代的香港中年人,大部份都是从贫困中走出来的。经历过贫穷,才懂得珍惜。珍惜事物和事物背后的情感,本来是一种美德。但当东西多到放不下,租个迷你仓来封存,意义又何在?
后备厢的情况就不一样了。里面放的并不全是有感情、舍不得的东西。后备厢的杂物往往跟用车习惯有关。例如自己动手洗车、并做些简单检查和保养的物品。事实上原厂随车自带些什么,不同地区汽车厂商的文化都不一样。例如很多欧洲车出厂后,随车配备齐全的后备厢灯泡,而日本车却不流行后备厢灯泡。学过日式生产管理的人都知道,他们的车间实行5S管理,第一条原则就是按设备和工具的使用频密程度来决定它们的存放位置,不常用的设备必须要撤离生产现场。这种文化源自他们的居所太狭小,所以对他们来说,在车上放置一套几年都用不上的后备厢灯泡,在空间运用上未免太奢侈了口
我对后备厢空间的利用方法也很奢侈,有一大堆可有可无的东西。七座车内有两把伞(经常用),一份旧报纸(去市场买菜必备),一个车载冰箱(两年没用过),一个放孩子滑冰装备的小箱子(他已两年没玩滑冰了),一个靠垫(来源无从考查),严格来说无用的杂物还不算太多。
至于我的轿车的情况就没那么乐观了,后备厢内同样有常用的雨伞和报纸。不经常用的东西有一大堆,包括一套挡风玻璃胶垫(五年前订回来以备日后更换玻璃时一并更换,可是至今还没有用它),一条超长的“过江龙”(救车无数),一件反光衣(记不起上次何时穿过),两个遮阳挡(半年没用过),一个气泵(救助他人多次,功德无量),还有一个来历不明的靠垫。车尾杂乱至此,究其原因,除了我是大懒虫之外,还因为它够大。更糟糕的是当杂物开始增加的时候,我在加油站换购了一个收纳箱,这箱子容量很大,采用软性物料材质。放在后备厢内不会产生杂声,有了它我又可以多放一点杂物,这个收纳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个迷你仓,杂物一旦被稳妥地放进去之后便永不超生。
有时见到别人后备厢空空如也,心里又羡慕又妒忌,我想我还要修炼多久才能这样熬达地开车?车内的杂物少了那些后,我想我是舍不得的,它们的存在多少给我一点安全感。上周开七人车去探访朋友,在停车场内忘了关头灯,取车时电池耗尽了汽车打不着了,结果要朋友送我回家取“过江龙”救车,经过这次之后,我多买了一条“过江龙”放在七人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