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风
中央电视台在报道中说:“潘石屹不是最有钱的,他的公司也不是规模最大的,但他和他的SOHO中国绝对是最吸引眼球的。”在人才济济的今天,为何潘石屹和他的SOHO中国能鹤立鸡群,他的发迹到底是靠运气、关系、不法手段还是他们的努力?让我们回到时间的拐点,去看看他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坐在SOHO现代城18层宽敞的办公室内,SOHO中国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像说书一样,描述着多年以前的那段落魄淘金史。.
1991年下半年,海南的经济正遭受着第一次低潮。和许许多多的淘金者一样,潘石屹和冯仑几个人成天混迹于海口的街边排档。沙滩浴场,“无聊的时候骑着自行车绕岛一周,回来时已经满脸胡子。”有一段时间,一位女士和他们几个人走得比较近,大家自认为意气相投,常常一块喝酒聊天。直到有一天,这位女士来到潘、冯注册的“万通公司”办公室参观了一番,从此不辞而别。多年以后,当潘偶然再次遇到这位女士时,不忘对此问个究竟。女士坦言,“你们唯一的一张办公桌上都是厚厚一层尘土,和这样的人交往,实在怕惹是非!”.
在成立海南万通之前,冯仑、潘石屹等人的计划是承包一家叫做“大地公司”的国有小企业,双方约定,冯、潘每年向原来的厂长缴纳数千元管理费,大地公司由冯、潘经营。合同签订,冯、潘接手了大地公司的印章,正准备开展业务,不料第二天,老厂长便骑车赶了过来,要回了印章,撕毁了合同。原来,经过一夜反思,想到冯、潘的境况,稳重的老厂长还是觉得不妥,“不能因为几千块钱惹了大麻烦!”这也才有了后来重新注册的“万通”。多年以后,这位老厂长特地跑到已经发迹的潘石屹的办公室里叙旧,“早知道,当年就让你们干了,现在大地也成大企业了!”双方相视大笑。.
听着潘石屹说书,大家的笑声不时在数百平方米的办公区内回荡。窗外的马路上、工地上,到处都是紧张忙碌的身影。谁又能知道,这其中的哪一位,在多年以后,同样也会在某一个奢华的地方,谈笑风生地讲述自己“当年的落魄故事”!
命运的转折
1963年,潘石屹生于甘肃天水农村,小时候父亲是“右派”,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命运的第一次转变出现在1977年,这年秋天,父亲平反了,一家人从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搬往清水县城。.
回城之前,潘家必须将家里所有的粮食拉到县城粮站交公,换成甘肃省粮票,这个任务落到了长子潘石屹的肩上。200多斤粮食,一辆平板车,20多里土路,成年之后的“老潘”身高也只有一米六几,对当年14岁的“小潘”来说,这趟送粮路的艰辛不言而喻,“两个坡道怎么拉也上不去,只好在路边等人帮忙。”.
潘石屹上初中时最大的梦想是做厨师,太饿了,饿得没有办法。只要从学校食堂门口经过,就觉得里面的厨师是全世界最好的职业,天天待在厨房里,好赖能吃饱。到现在,有时候潘石屹还会做在中学时做的梦,就是在学校里走,突然捡到了几张菜票,赶紧跑到食堂买馒头、买菜吃。起来以后枕头都是湿的,因为流口水。整个中学,潘石屹的梦里不断重复着捡菜票的情景。过去潘石屹的食堂已经修马路了。后来潘石屹出钱给原来的母校建了学校的大门和围墙,那个地方正好是潘石屹当年梦寐以求的食堂的原址。
不久,潘石屹转学到县城高中,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漂泊,“从农村到县城,感觉到生活很有希望!”潘石屹认为,这是他人生的开始。.1979年高考前8天,潘石屹被一辆卡车撞断了肩胛骨。知道自己没考好,他立即偷偷在另外一个县以“石屹”这个名字报考中专,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兰州培黎学校(中专),由于通讯落后,潘石屹很晚才拿到录取通知书,当一个人来到兰州的时候,学校已开学一个多月。临走之前,老父亲将自己头上还不算太破的帽子戴在儿子头上,然后把儿子更为破旧的帽子留给自己。”1981,年潘石屹在培黎学校全年级600名学生中以第二名、整个石油部系统第一名的的成绩被河北的石油管道学院录取。
站在教学楼前,一身行囊的潘石屹不知道应该找谁报到。.
“赶了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太累了,坐在楼梯口一会儿就睡着了。”潘石屹回忆说,中午时分,迷迷糊糊的他才被人推醒过来。“你是我们班的,跟我来吧!”叫醒潘的是他的班主任金老师。.
金老师将这个迟到的学生带到了教室,介绍给同学们认识。“我忘记当时自己说了一句什么话,印象很深的是我刚一开口,全班便哄堂大笑。”潘石屹猜测,那可能和自己的口音有关,直到今天,他的西北乡音依然无改。.
“那时候,整天都是低头走路的,从来不看天,到毕业了也不知道学校教学楼究竟有多高,不像现在,每到一个地方一定要先看看他的高楼。”潘说,那是一段埋头读书的日子。
三年大专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捧上了铁饭碗。在那里,潘石屹很快找到了让领导重视他的窍门,那就是记清楚所有的工作数据。处长向局长汇报工作,局长向部长汇报工作,都需要用数字说话,而他们都记不清楚数字,他们需要带一个人汇报数字。每天下班之后,潘石屹就将各种计划样本拿出来背,最后,这些数字小数点之后的好几位,潘石屹都能记得住。科长开始欣赏他,处长开始欣赏他,主任也开始欣赏他。他被确定为“第三梯队”。并成为领导身边必带的“红人”,仕途看上去很美。
第一次南下
然而安逸的生活并不是潘石屹想要的。1987年春节一过,26岁的潘石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毅然辞职,1987年年底,南下深圳,到达南头关时,身上剩下80多块钱,这便是多年后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创业资本”。由于没有边境通行证,这笔“创业资本”首先是花了50元请人带路,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偷爬进了深圳特区。
在深圳,潘石屹在建筑工地挑过砖,推销过电话机,从业务员干到了业务经理。潘石屹首先为三餐而奔波,不久进了深圳一位老师的一家咨询公司,其实是皮包公司,电脑培训、给香港人当跑腿的、接待内地厂长经理旅游。在公司里,潘石屹从部门副经理一直做到常务副总,但仅仅1年时间之后,这家公司就倒闭了。当管道局的人在深圳找到他时,潘石屹问他,自己能不能回去。一位兄长对潘石屹说:“小潘啊,我大你几岁,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知道你现在的压力,但是,要饭都不能走回头路啊。”潘石屹信了他的话,咬牙挺住。
在深圳度过了“最不愉快的一段时间”后,他有些动摇。一位在伊拉克做过工程的朋友忠告他:计划经济没出息,你要坚持往前走,哪怕要饭也不要往回走。
后来的日子里,潘石屹什么能挣钱就干什么。一直到两年之后,新的机会终于出现了。1988年到1989年的海南岛,就像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当年与潘石屹一起爬过铁丝网的李勇还记得,海南建省的消息传来时,潘石屹拿着报纸,抑制不住满脸的激动之情:“报纸上说海南建省了,成了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我们一起闯海南吧!”1988年5月底,潘石屹与李勇加入了闯海人的行列。
海南的“泡沫”
“初到海南,感觉就是热闹。街道上谈恋爱的、作诗的、弹吉他的,什么都有,每个人都有梦想,就是没钱。”回忆这段历史,潘石屹眼睛发亮。.
当年的海南岛隶属于广东省,属于“粤西板块”,当地落后的经济和老百姓的贫困,几近于西部的偏远地区。作为海南岛最大城市的海口,没有路灯,没有出租车,满街都是三轮车,商店门口放着自备的柴油发电机,吵得人难以入睡。到1988年建省时,全省财政收入不过三亿元左右。面对“建设中国最大经济特区”这一诱人的口号,各路资金开始进入岛内,很快将脏乱不堪的海口市变成了一个房地产开发大工地,打桩机昼夜不停的巨大轰鸣声,像街头露宿者的“摇篮曲”,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在海口奔波三个月后,深圳打工赚来的1000块钱很快花光了,潘石屹依然一无所获,工作也没能找到。
身无分文的情况下,潘石屹选择去海口市秀英镇的砖厂做苦力以解一时的窘迫,此时的潘石屹其实只是在寻找机会,但首先是要让自己活下来。这又是一份重体力活,一天下来,浑身像散了架一样。干了20多天,潘石屹发现这个当地农民开的砖厂管理手段落后,效率低下。于是,他大胆向老板提出建议,由他来管理这个砖厂。潘石屹毕竟是读过书的人,老板感觉他的一番话说得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由此,潘石屹成了砖厂厂长。他将砖厂管理得井然有序,深得老板的信任,月工资也由最初的二三百元涨到了1000元。做了一年多的管理者,潘石屹随后又以每月8000元的租金承包了砖厂。在房地产持续升温的背景下,砖厂生意红火,每月能有两三万元的纯利润。但经历了1988年物价闯关失利,1989年中国经济迎来了“倒春寒”,中央开始加强宏观调控,并加大对私营企业的整治,通过强有力的调控,中国经济在过热中迅速冷却下来。1989这一年,潘石屹大部分时间在那家砖厂度过,忙着砖厂的运转与几十口人的生计。
虽然名为“厂长”,但其实老板另有其人,潘石屹只是负责销售。在砖厂潘石屹第一次有了一辆吉普车。高峰的时候有400多工人,少的时候也有100多号人,地处山区。在潘石屹的经营下,这家砖厂的销量远超过当地同类其他厂。他曾在1990年的《海南日报》上刊登砖厂广告,并表示可以“送货上门”,这种在当时市场上罕见的销售模式为砖厂赢来了不少利润。.
那时的海南岛非常缺电,照明用的电都是自己的发电机发的。一天晚上,潘石屹正在灯下看书,突然电灯灭了,他想肯定是小偷把小型发电机偷跑了。三五个人就一直追出一两里地,直到小偷放下小型发电机自己跑了。大家抬回了发电机,接上后灯又亮了。又一天晚上,潘石屹和一位姓符的民警在一起,一群小偷偷走了他们许多的塑料布,潘石屹知道后,就一直追,追了差不多十几里路,终于抓住了一个小偷,符民警用手铐把小偷铐到窗户的铁栏杆上,铐了两个多小时。后来潘石屹跟这位民警说:“放了他吧,要不他没办法上厕所了。”.
1989年之后,渐进式改革理念成为主导思路。1990年春节前后,海南岛的经济在短暂的启动后开始回落,潮涌般来的人又潮涌般地离去。这是全国经济治理整顿对海南的影响。涌动的岛突然从热潮中冷却下来,海南基础的薄弱开始暴露出来,一批基建及房地产项目因基金问题缓建。很快,潘石屹的砖厂受到波及,红砖卖不出去,只好低价转让。砖厂的民工走得不到100人了,他们都是拿计件工资,没有活干,他们也就没有任何收入。过完春节,潘石屹去了砖厂,留下的近100人中大部分是四川人,也有一部分山东人,都没有饭吃。四川人饿得受不了就捉老鼠吃,山东人说,老鼠有毒不能吃。看到这种情景,潘把自己的钱掏出来,一袋又一袋地买米。潘石屹走到民工的工棚里,问他们上顿饭是什么时候吃的,有人说是昨天,有人说是前天。饿着肚子的民工,也是一样的平静,静静地躺在那里。这是潘石屹度过的最低潮的一年,在这一年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和生机。“白天一个大的发电机发电带动制砖机。晚上的时候有一个小小的发电机,发着电,带着一个个小灯泡。我当时就靠着它看书。80年代在中国有了一套特别有影响的书,叫《走向未来丛书》,我常翻看它。”苦撑数月后关门大吉。当潘石屹遣散工人,离开砖厂时,赚到的钱基本赔光了。 随着经济低潮的来临,大部分淘金者都撤了,潘石屹决定留下来碰碰运气。“理个发两块钱还要砍价砍成一块。晚上睡在沙滩上,还要把衣服埋在沙堆里,生怕被人偷了。在别人房间看春节联欢晚会看了一半,便被人家赶走了。”1990年8月25日,潘石屹与相处三年的李勇在倒闭的砖厂分手。
海南省的建设热潮过去了,经济停摆了,当时许多当年如潮水般涌入的人开始撤离,潘石屹选择了留下,一下子又回到刚到海南的状态,昨天还是老板,今天又一无所有,但有一个好处没人嘲笑一个失败的人,一个暂时失败的人梦想并没有被浇灭。
1991年8月,潘石屹与人合伙注册成立万通公司,高息借贷1000多万元炒房,随着海南经济第二波热潮的到来,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万通积累下了超过千万元的资金。“虽然后来又赔掉了,但让自己找到了胆量。”1992年8月,预感到海南房地产泡沫不能持久的潘石屹撤离海南,北上京城。
1994年4月,潘石屹认识了在华尔街高盛银行工作的张欣,同年10月两人结婚。1995年9月,潘石屹离开万通与妻子创办红石实业,随后开创出SOHO中国的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