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内心强大

2015-07-20 05:42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5年7期
关键词:武安白雪公主内心

刘律廷

主持人语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们一起参加一项有竞争性的活动,有的孩子失利后会极度失望,甚至发脾气、哭闹,但有的孩子却能安然接受失败并以积极的心态重新投入活动中。我们会说前一种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输不起,后一种孩子心态好,心理承受能力强。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不同呢?究其原因,在于孩子“内心是否强大”。通常,具有强大内心的孩子,承受能力强,成长过程中会保持情绪稳定,胜不骄,败不馁。反之,内心贫弱的孩子,要么输不起,要么唯唯诺诺、胆小怕事,要么极度叛逆,常以调皮捣蛋的方式寻求大人的关注。可以说,让孩子内心变得强大,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也是家长们的期望。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变得内心强大呢?

“白雪公主”升级“女汉子”

(胡女士,32岁,咖啡馆老板)

我小时候曾迷恋迪士尼公主的动画片。长大后我认为白雪公主是个徒有美貌却胆小怯懦、自控力差、随性固执的女孩,因为她不但任由继母摆布,而且经受不住一只苹果的引诱,还对小矮人的忠告充耳不闻。所以,她只能生活在童话里,经不起现实生活的风吹雨打。我曾暗下决心,假如我有了女儿,决不让她成为白雪公主那样的人。

然而不幸的是,我女儿凌琳5岁时,我突然发现她竟是白雪公主的“脑残粉”。女儿在我们的大家庭里一直享受着公主般的待遇,只要一皱眉、一发嗲,就会有人宠她,满足她的所有要求。我常给她泼冷水,告诉她现实生活中像白雪公主那样的人会寸步难行,女孩子只有内心强大、身体矫健、知识面广、社交面宽,才能成为真正受人敬重的“公主”。

自去年起,我陪女儿观看了舞台剧《白雪公主之冰雪世界》和电影《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令我惊讶的是,白雪公主不再是过去那个哭哭啼啼的娇气包,不但能勇救王子,还领导着小矮人们进攻邪恶皇后的堡垒,不但不再“脑残”地吃毒苹果,还能“一眼识破毒计”,成为“反性侵”的榜样。我告诉女儿,这个白雪公主才称得上真正的公主。

现实生活中,杨绛先生的散文也给了我启发。这位公主般优雅的女性,教会了我如何培养“女孩的贵族精神”。

首先是培养女儿的动手能力。我把“不要紧,我会做”这句话教给女儿,并想办法让这句话变成女儿的口头禅。我给她讲杨绛奶奶的故事,告诉她每当钱钟书爷爷“做坏事”的时候,杨奶奶总是说:“不要紧,我会修。”例如,墨水染了桌布、台灯坏了、门轴脱落了,身为大家闺秀的杨奶奶都能搞定。我问女儿:“如果白雪公主只会撒娇,遇到一丁点儿事情就束手无策,那么她如何在大森林里存活呢?显然,白雪公主从小就得到了‘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训练。”我教凌琳熨衣服、钉扣子、制作水果沙拉、烘烤小面包。老公通下水道、换灯泡、修鞋柜的时候也会让她参与。渐渐地,凌琳的小手越来越巧,能够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很多困难。

其次,教导她“一勤天下无难事”。为了让她不滥用身为女性的特权,我借助电影台词告诉她——白雪最美的品格是勤劳,她用服务赢得尊重与爱戴。当凌琳想偷懒时我总提醒她:“没有一个公主是好吃懒做的。”

不久前,凌琳问我:“为什么白雪的后妈那么坏?是巫术让她变坏的吗?”我说:“后妈坏,是因为她不尊重人、不服务人,只想操控别人听她的。”联系生活,我启发凌琳:“哥哥不给你玩具时,你歇斯底里地哭闹。姑姑因此强迫哥哥听你的,但你开心吗?”凌琳摇头。我继续说:“公主不用号哭和装惨来控制别人,相反,她会用劳动和智慧争取想要的东西。比如,你可以给哥哥烤饼干,他吃得开心,或许会主动借给你玩具。”

再次,教她自信面对“小团体”。幼儿园的女孩们常按一定标准分帮结派,凌琳因“没穿公主裙”“发夹上没假钻”等原因被孤立时,感到很自卑,要我给她买跟大家一样的发饰和裙子。我启发她:“白雪公主被后妈讨厌,是因为她不好吗?”“我们要不要讨好所有人?”“在小团体之外还能交到朋友吗?”然后教她牢记2015年版电影《灰姑娘》中瑞拉母亲的遗言:保持勇气,善待他人。

当凌琳再次被排斥时,我教她保持风度,既不向愤怒投降,也不刻意讨好别人。为此她渐渐学会了自我鼓励:“不是我的错。”“大家很快会邀请我的。”经过努力,她最终与几个小伙伴建立了牢固的友谊,即使在陌生的环境中也能以白雪公主般的镇定与自信与伙伴相处。

曾有朋友质疑我:“你把女儿养得太能干、太强大,她会不会失去女人味?”对此我一点都不担心。因为凌琳依然喜欢穿公主裙,依然喜欢小鸟依人。我欣赏她外柔内刚、自信大气的特质,也相信她未来的人生路会精彩、美好。

“认生”的本质是缺乏自信

(武先生,29岁,桥梁设计师)

武安从小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玩,在同龄人中显得不合群。2岁时,他认生到了让人不解的地步,我妈只能在清晨和晚饭时间带他去小区游乐场玩,因为白天的其他时间那里有太多的生人在,武安会大哭大闹,让我妈尴尬无比。每当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带武安到不熟悉的地方去时,即使我们使出浑身解数,他依旧不依不饶、哭闹不止。他不许别人碰他,甚至连人家看他一眼都不许。他总躲在大人的身后,捂住眼睛从手指缝里偷偷地看。

因为武安的认生,我家屡屡爆发矛盾。老人们认为这个问题在孩子长大后自然会好,索性让他少见陌生人。妻子认为这样做剥夺了武安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她用“强硬”的手段带武安接近陌生人,还长篇大论地告诉武安“为什么要跟人打招呼”。这种说教无疑是“对牛弹琴”。有时候,妻子会训斥武安:“叫人啊,你再不叫的话,我要走了。”这种做法让武安变得更敏感、更怕生。

为了找到解决方法,我在网上咨询一位儿童心理专家,他发来一段话,幽默地表达了武安的感受:

“大人为什么总带我去见不认识的人?我好害怕啊,他们为什么这么盯着我看?我不认识她为什么要叫她阿姨?啊!她竟然在摸我的手,太可怕了,妈妈救命啊!要我给她抱?为什么?不要!让她抱我的话我会死的……为什么爸爸骂我?他应该保护我,为什么对我这么凶呢?……奶奶为什么这么奇怪,我都快死了,她还说要带我去超市买糖果,这让我更加害怕了!”

看到这段话,我忍俊不禁。

这位专家站在孩子的角度,描述了孩子真实的感受。我从中受到启发:孩子放弃对陌生人的戒备与恐惧,是需要时间的,家长需要耐心等待,温柔引导。“认生”只是孩子表现出来的状态,其实质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内心还不够强大。

于是,我们改变了思路,当武安因认生而哭闹不停的时候,我就静静地抱着他,也不责备,也不转移话题。我会小声地在他耳边安慰他:“没事的,爸爸在呢!”比起从前的威吓、说教和转移话题,我发现安静的陪伴更有效。等他安静下来后,我引导他环顾四周:“你看,没人会伤害你,是不是?你是受欢迎的孩子,对不对?”当他认同我的说法后我鼓励他:“等你再长大一点,就不用哭得这么凶了。”

我们的注意力渐渐从武安的“胆小认生”转移到“长处和优点”上。武安的自理能力很强,两岁半就会扣扣子、穿脱裤子、使用调羹。我们经常在这些方面夸奖他,让他对自己更有信心。妻子陪他读儿童心灵成长系列的绘本,让他看到主人公们是如何克服恐惧怯懦,一点点成长起来的。早教中心的老师也给武安很多鼓励,让他帮助更小的宝宝穿衣服、系鞋带,体会“我是大哥哥”的自豪感……不知不觉中,武安认生的程度慢慢减轻。当他3岁半正式入园时,不但非常适应,而且很快有了自己的好朋友。

我体会到,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随便扣帽子。不要因为孩子认生就说他社交能力差或性格古怪。因为孩子可能会“逆袭”,让你发现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

举例来说,武安一直很怕小区的某个保安,有连续半年的时间,他每次看到人家都会哭。那位保安很冤枉:“为什么你家孩子看到我就哭?”我说:“哭不代表他不喜欢你,也许很喜欢你才哭呢……”这话真被我说中了,当武安克服认生之后,每次看到那位保安就热情地跟他打招呼,围着他转来转去。

看来,大人用成人世界的逻辑判断孩子的天真行为,常是南辕北辙的。陪武安走过“认生之路”,我感悟到:认生只是孩子在特定阶段的表现,绝非衡量他性格的尺度。人际交往中,认生与挑剔并非全是坏事。通过认生,他可以学习建立界限,划分出对自己重要的人。

我最近在读吴恩瑛(韩国)写的《孩子的压力》一书,书中有一段话极好地描写了我们一家人过去因武安认生而倍感焦虑的状态:

“很多时候,那些给幼儿施加压力的父母,本身就不能很好地应对压力。他们对于自身和养育孩子没有一个坚定的价值观,周围甚嚣尘上的信息让他们感到不安。他们总是战战兢兢地担心自己所做的事情会对孩子有所伤害。这种过分想要保护孩子的心理,反而给孩子带来了压力。”

以此为鉴,咱们家长必须致力于自我成长。唯有我们的心灵变得强大,才能不把芝麻当西瓜,不把表象当本质。这样,我们聚焦于孩子的优点和天赋,用肯定与鼓励营造适合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强大起来。教育是鞋,孩子是脚,他们会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啊!

你会陪孩子玩“控制游戏”吗?

(向教授,儿童心理专家)

几乎每一位幼儿的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想给孩子洗脸时,他一溜烟跑了;随着你的围追堵截,他快乐地躲闪、大笑;他故意惹你抓狂,当你表现出反感时,他手舞足蹈;他将车钥匙等重要物品藏起来,然后看你急得跳脚……这些例子,都可以称为幼儿们自编自导的“控制游戏”。

无论家长如何呵护关爱,幼儿们永远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他们常感到无助,又有无限的渴望去克服这种无助感。所以,他们会“独创”出许多游戏。通过游戏,他们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家长们若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了解自己需求,并为自己设计游戏”的专家。

一个无法在餐厅好好吃饭的孩子,可能喜欢“开餐馆”的游戏;一个最讨厌逛超市的孩子,可能很喜欢在自己设计的游戏中扮演收银员的角色;一个在幼儿园唯唯诺诺的孩子,可能喜欢给爷爷奶奶做小老师……通过虚拟这些角色,孩子感到自己很强大,从而克服恐惧,增强自信。但很多家长不知如何配合孩子玩游戏。有些家长愿意陪玩,但不知不觉中又希望改变规则或成为游戏的主导者,结果总是让孩子失去玩兴,孩子会觉得家长毁了游戏,或者认为爸爸或妈妈“一点都不会玩”。所以,家长们应该先了解幼儿在“控制游戏”中的需求。

首先,孩子渴望“说了算”,成为游戏的设计者、主导者和裁判者。聪明的家长只要做演员就够了,千万不要“篡夺”孩子的控制权。家长要表达出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这样孩子会玩得更起劲。比如,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过玩锁,他们将大人锁在门外,满意地手舞足蹈。

一位家长被女儿锁在厕所后,便顺势“扮演”起了“受害者”的角色,拍着门边“哭”边喊:“哦,太黑了,我好怕哦!”然后,他尝试拉门、踹门、发明万能钥匙,尝试缩骨术、隐身术……当他使出三十六计仍逃不出厕所时,女儿笑得直不起腰来。这个游戏达到了小女孩的预期——显示了她的足智多谋。她为自己“控制”了爸爸倍感自豪。随后,她又在很多家庭成员身上玩,大家“串通”好了配合她,所以她很快就失去了兴趣,玩起别的东西来。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家长勒令小女孩开门并警告她不许这么玩,她幼小的心灵会是多么沮丧,锁和门又会变成多么可怕的禁区啊!

其次,孩子要大人“审时度势”,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加入进来。比如,家长要叫玩在兴头上的幼儿吃饭,结果通常会极不愉快。然而,有位深谙儿童心理的母亲却先融入孩子的游戏,极具创造性地满足他们的需求,然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那天,一群三四岁的孩子正在玩“管弦乐团”,每个小孩拿着一样“乐器”,调羹、棍子、筷子等,“乒乒乓乓”地敲击杯盘。这位母亲戏剧性地说:“哦,不!我听不见你们的音乐。”孩子们玩命敲打,她夸张地说:“哦,我一点也听不见!”……几个回合之后,孩子们精疲力竭,这位母亲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快乐地叫着说:“听到了!听到了!这简直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果然,孩子们心满意足。他们停下来,快乐地去洗手准备吃饭了……

再次,我要补充一条“降娃”秘籍:很多家长对于精力充沛、热爱冒险、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在公共场合的冒失表现倍感棘手。这些孩子或在高雅的剧院大声喧哗,或在自助餐厅追逐嬉戏,或在博物馆里冒失乱摸,或是在尊贵客人面前大呼小叫……事实上,孩子们这样做只是想表现自己的力量,释放内心深处的控制欲。

所以,家长不妨在外出之前,先跟他们玩相同情境的“控制游戏”。家长可以虚拟类似场景,让孩子扮演歌剧演员、市长、餐厅主管、致辞贵宾等角色。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家长要让孩子自由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感受到周围的人们对他(她)的信任与友善。当孩子紧张与恐惧的情绪得到释放、冒险与猎奇的欲望得到满足之后,他们会安静下来。这时候,家长再跟他们讲一些公共场合的礼仪规范,他们很容易接受并记住。他们在陌生的公共环境中,也会越来越感到放松和安全。

综上所述,“控制游戏”只是幼儿家教中一个切入点。陪孩子玩游戏,是家长们走进孩子心灵的捷径。让孩子的内在需求得以满足,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他们会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久而久之,孩子将成长为一个内心强大、极有安全感的人。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武安白雪公主内心
以新理念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
武安小米
雾凇岛
万圣节变装秀
河北省山区县域谷子产业发展分析
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的故事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铁血尖刀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