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仙
语感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类似直觉、自然地感觉,是掌握语言习惯的一个较高的阶段。良好的语感对学好一门语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提出几点如何在外语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
学生外语教学语感语感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类似直觉、自然地感觉,是掌握语言习惯的一个较高的阶段。可是语感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是怎样一种心理过程,有关此类问题的探讨在心理学、语言学和外语教学法的专著和论文中还不多见。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语感是语言的社会变体——语言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语言感觉器官,使人脑产生对语言现象的个别属性的放映。所以,语感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跟人的语言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语言实践对感觉器官的工作提出的要求不同,通常在相当程度上改变感觉器官的机能状况。学生在外语学习的听力训练中产生的听辨能力,在阅读训练中产生的阅读能力,都是在语言实践中各种感官对外来刺激产生适应,并逐渐改善感觉机能而产生的结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要重视外部语言系统和内部语言系统的互相关系
诚然,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它是一种信息载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这种存在于社会中的语言,我们可以称之为外部语言。
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即语言能力的形成就是把外部的语言吸收进来,“内化”为储存在大脑中的内部语言。它与外部语言一样,是一套包括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在内的完整体系,是在语言的习得、学习和使用中作为中继语言向目标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而语感只能在内部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就是语言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技能和能力,能够十分自如地从事口笔头交际时才开始出现的。
二、要重视内部语言系统的建立及语感的形成过程
外部语言因为其载体形式不同,只有通过不同的精神通路(视神经、听神经)才能以生物电脉冲的形式被摄入大脑皮层,分别进入视觉区、听觉区,之后再传至大脑皮层上与语言功能有关的各个分区。而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之间存在着双向反馈关系。还因为反馈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信号的清晰度和可感度的变化,从而形成了输出、输入过程中的正反馈和负反馈。假如出现正反馈的不断增益过程,就可产生正向增强的语言信息效应——语感。
三、要重视外语学习——第二套内部语言系统的建立,以及外语语感产生的规律和机制
首先,正在学习外语的学习已经不同程度的掌握了使用母语的能力,也就是已经建立起来第一套内部语言系统,这就对外语学习,也就是第二套内部语言系统的建立可以避免的产生影响。比如说,许多学生对外语语言材料的听读理解的许多情况下都是靠译成母语才完成的,而在用外语表达自己思想时,也大都是靠把想好的意思,由汉语译成外语再说出来或写出来,即使采用直接法或视听法也不能杜绝这种现象。这是由于两套内部语言系统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某些方面的一致或接近,如表层结构中语法方面某些规则的相同,深层结构中某些语义的接近而造成的。可是二者之间的许多差异,如表层结构中语音语法方面许多规则的不同,深层结构中的许多语义差异,更重要的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许多属于社会文化层面上的众多规则的不同,所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则更是给学生用外语理解和表达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惑。这些现象就体现为母语对外语习得和学习所造成的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双重作用。
其次,有人认为中学生的年龄都已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而且他们学习外语的条件和环境和母语相比也相差甚远,由于课堂语言环境毕竟是“人造的”,教学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言也大都带有“加工”过的痕迹,这些都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外语的自然吸收。这也就难怪有的语言学家认为母语是“习得”的,而外语则是“学习”来的,也就很难产生真正地感悟。
我们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语感是在吸收外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逐渐完善的心理机制。2.在外语教学的许多方面是可以遵循语言习得规律的。3.要重视语言的可理解输入,即“语言输入的真实性”。
总而言之,在我们学校的外语教育教学中,我们要遵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提出“遵循外语习得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要求,探索符合我们自己教学实际的“优化教学”的路子。在初中阶段,我们课堂教学中努力使教学情景化、交际化。利用录音、录像和多媒体课件开展电化教学,进行多通道、多感官的语言交际活动。我们把初中外语教学分为“入门——上路——发展”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这样,循序渐进的以有效的教学措施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我们的学生英语学养。
参考文献:
[1]黄小桔.浅谈英语学习中语感的培养[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