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媛媛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语言为核心,独立细致而准确地解读文本,并且能在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感,这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上的首要责任和义务。
阅读教学语言语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够强以及能否对语言文字有一个较为精准的理解、恰当合适的运用,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感的影响甚至是决定。如果想要强化文字语言的训练效果,首要任务就是加大对学生语感的训练力度。简单来说,也就是每当看到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语,都要立即做出快速、敏锐的反应,许多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像叶圣陶先生和吕叔湘先生都认为,只有把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起来,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加快阅读与写作的速度,抓住文章中的重要字句,都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语感能力。总地来说,做好语文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势在必行。
一、注重在文本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式或者说是技巧就是阅读,同时,琢磨作者的写作用意、文章的思想感情、加强语言训练效果都不可能离开阅读这一项而独自进行,只有多次反复阅读、深层次阅读、用心阅读,才能真正了解文章主旨,把文章理解透彻。
例如,在教学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一文时,让学生自由放声读详写的四个时间段的内容,再指名学生读出老舍笔下过年热闹、红火的景象,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情由心生,学生阅读得多,自然就会增加对语言材料理解和领悟的机会。
再如,我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读出三个层次:(1)读通读顺;(2)读出韵味;(3)读出魅力,从而感受文言文文体的特点。更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我引领学生走进情境读,我说:“孩子们,拿起你的水瓢,一边泼水一边大喊着读。”孩子们都置身其中,边做动作边入情入境地读;接着,又让学生分角色走进人物读……都贯彻了这样的思想——注重在文本朗读中培养语感。
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这种情感不是流露在外表的,更不是语文教师通过话语硬性灌输给学生的,情感的流露与表达,主要依靠的是文字、句子,字句里面隐藏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整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要想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才是正确的做法和主要的依据,阅读的时候并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全身心地投入,用心灵和大脑去阅读,并且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感悟作者的心灵,尽可能与作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这样才能培养和加强阅读的语感能力。
二、注重在读写结合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生对于语感的理解和领悟,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指导学生从课外选取各种体裁、各种内容以及饱含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文章进行群文组合阅读。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文时,我依托课文,又为孩子们链接了另外两篇关于过年的文章,进而又拓展了鲁迅、冰心、丰子恺等作者描写的关于过年的片段供学生阅读,在群文对比阅读中打通了学生情感的阀门,引发了他们关于过年的思考,从而孩子们都写出了自己笔下风格迥异的年味。正像北京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蒋杰英主任所说,老师应成为学生课堂情感发展的“推手”,真正贯彻关注学生课堂表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理念。
因此,如果说读书是把书中描写的内容变为图像来进行思维。而写作,则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具体的图像)用文字表现出来。
三、注重在想象画面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北京教育学院知名度极高的陈琳教授说过,语言文字是语文课文中塑造艺术形象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不能用手去感触,而是通过对字句的斟酌加以自身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对应的画面,进而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这一点在我听过的一位教师教学的《生命生命》一文中表现尤为突出。在重点学习“飞蛾求生”一段时,当学生体会到飞蛾求生让他们“震惊”的感受时,老师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小虫子为什么让作者震惊,读着这样的句子,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能把这样的画面用朗读的方式展现给大家吗?”“飞蛾是在怎样的处境下极力挣扎?只要我手指稍一用力,飞蛾就会怎样?”直到引领学生读出了生命的力量。再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文时,通过让孩子走进祖父,走进萧红的童年生活,抓住文章联想的结合点想画面,引领学生悟出情感,之后,自然而然地引入原著、解读作者,当老师动情地边引读边擦去“画面”时,这种意象虽然在孩子们的眼前消失,却永远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水到渠成,课堂中所有人的情感也随之升华,不知不觉就把文本读厚了,实现了学生与原著、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而这个过程一定能够转化成孩子们对语言的敏锐感觉。这是真正从学生需要出发,关注学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文学素养的积淀。
四、注重在知言养气的诵读中培养语感
知言养气,源于孟子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就是强调语言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促进作用,言语实践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感悟,使学生学习文章的能力与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语文的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就是知言养气。下面对知言养气四个字进行细致的解释,所谓的“言”指的就是文章语言、文字的精美,辞藻的华丽和句子的简练都可以包括在内,而“气”指的则是文章的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的强烈的共鸣与感触。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背出,更要引领他们“立体的懂”,知人论世,才能对古诗词中的意境、大家的风格体会得更深刻,从而真正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
例如,我们在中高年级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实践中,特别注重通过对教材的统整,将大量课外阅读引入课内。在学习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后,为了引领学生走近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我们开展了“走近李清照”的语文实践活动。和学生共同设计了实践活动内容:结合注释、译文和收集的相关资料品读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了解作者前期的生活经历,谈谈感受深的词句,并交流同时期的其它代表作;品读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声声慢》,了解词人后期的生活经历,体会词中的意象,并交流词人后期其它的作品。这样,学生通过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了对李清照一生及诗词作品的研究学习。在活动展示课上,各组学生滔滔不绝地讲解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和她相关作品的创作背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课堂上,无论学生的独诵还是分工合作朗诵,从情感和共鸣上都再现了诗词的意境,使得李清照的诗词意蕴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学生也在知人论世中,在入情入境地诵读中掌握了词人语言的表达特点和意象所指,从而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我想,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宗旨不单单是感悟语言文字,也不是看文章的字句有多么的华美绚丽,而是对文章中人文理念的体悟和对价值取向的把握。语文课是一门让人身心愉悦的课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够在精神层面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以语言为中心培养学生语感,使孩子们主动地感受语文课程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