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遵华 张景洲 胡海霞
【摘要】中医药是我国以西医药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必要有益补充,但是目前中西医医疗资源比例严重失衡,中医机构和人员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比例极低,中医医疗机构基础条件差,负债率高,服务网络不健全,政府投入不足,中医药服务费用较低,承担的医疗保障任务较重,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医药的发展,使中医药特色逐渐淡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因此,建议国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医医疗资源比例。
【关键词】中西医医疗资源;中医药;发展
【中图分类号】R286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医药这个世界性难题已经成为共识。世界上只有中国拥有中医药、西医药两种卫生保障手段,长期以来中西医药共同担负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重要使命,已经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显著特征,这也是我国医改的优势之一。中国医改的实践已经证明,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很好地放大了医改惠民效果。但是,目前中西医医疗资源差异巨大,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笔者试通过对比中西医医疗资源现状,探讨中医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并提出解决办法,从而为今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中西医医疗资源对比
1.1 中医机构和人员较少
2011年中医机构(包括中医类医院、中医类门诊部、中医类诊所、隶属于卫生部门的中医科研机构)达到38224个,占全国卫生机构的4.01%;中医类医院总共3308个,约占全国医院总数的15.05%;全国中医药人员总数为420329人,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比例的6.79%。全国卫生机构的中医分科床位总数为722269张,占全国总床位数的14.00%。中医执业(助理)医师309272人,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12.54%;全国每万人口拥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3人[1-2]。
1.2 中医类医院基础差,底子薄
2011年全国医院院均总资产为7589.85万元,中医类医院院均总资产为6045.71万元;全国医院院均固定资产为4851.24万元,中医类医院固定资产为3760.16万元;全国医院床均固定资产为28.78万元,中医类医院床均固定资产为23.50万元;全国医院资产负债率为35.96%;中医类医院的资产负债率为38.31%。2011年中医类医院院均房屋建筑面积为1.28万 m2,院均业务用房面积为9399.02 m2,床均房屋建筑面积和床均业务用房面积分别为79.93 m2和58.74 m2;全国医院院均房屋建筑面积为1.57万 m2,院均业务用房面积1.14万 m2,床均房屋建筑面积93.19 m2,床均业务用房面积67.33 m2[1-2]。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中医类医院在资产水平和建筑面积上都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负债率较高,说明中医类医院基础条件差,整体规模较小,高值大型仪器设备较少,医疗用房相对狭小,运营状态不佳。
1.3 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不健全
全国只有75.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6.5%的乡镇卫生院、51.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57.5%[2]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基础设施条件差,人才严重匮乏、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基层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中医药简便检廉的特色优势不能在基层充分发挥。
2 中西医财政投入对比
2011年中医机构财政拨款194.73亿元,占医疗机构财政拨款3062.05亿元的6.36%[2]。由于西医医疗资源占有绝对的优势,导致政府医疗保障社会支出、个人医疗支出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捐赠的款物也集中到了西医医疗机构。财政投入的不足,导致中医医疗机构改善就医环境、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引进高层次人才困难,从而使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整体环境相对较差,人才相对匮乏,很难持续健康发展。
3 中西医诊疗服务情况对比
2011年,全国卫生机构中医分科门急诊总人次达5.92亿,占全国门急诊总人次的15.38%;全国卫生机构中医分科出院人数达1925万,占全国出院总人数的12.61%。2011年公立中医(综合)医院的平均每诊疗人次医疗费是152.94元,比全国卫生部门综合医院的186.06元低33.12元,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7.8%;出院患者人均医疗费是5206.28元,比全国公立医院的6909.9元低1703.62元,较全国人均医疗费低24.65%[1-2]。从上述对比可以看出,占用极少医疗资源的中医医疗机构,提供了高效的医疗服务,并且服务费用远低于西医医疗机构。
4 中西医医疗资源比例失衡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
首先,由于西医医疗资源占有绝对优势,机构服务的患者总量较大,西医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特床位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等较中医高,而中医药的点是简便检廉,中医医疗机构人均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西医医疗机构,这势必造成中医医疗机构收入的不足,这就需要在财政投入上给予更多的支持,以弥补中医医疗机构因此而减少的收入,而实际情况恰恰与之相反,中医医疗机构财政投入比例极低,只占到总体医疗投入的6.36%,很多中医医疗机构尤其是县级中医医疗机构陷入了患者越多、疗效越好、收入越少的怪圈。严重挫伤了中医医疗工作者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医医疗工作者的专业信念,使很多中医为追求经济利益改行转为西医,许多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特色逐渐淡化,西医化严重,长此以往,中医药将会逐渐消亡[3]。
其次,由于西医医疗机构分布广泛,深入广大社区、街道、农村、乡镇,为患者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性,使人民群众选择西医服务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形成有病看西医的就医习惯。中医机构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带,未能形成广泛的服务网点,乡镇、农村或非城市中心区的患者到中医机构就诊必须前往较远的城市中心地区,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同时因为交通、住宿等原因增加了患者就医的成本,使人民群众选择中医的几率明显降低,从而逐渐对中医药感到陌生、不信任,动摇了中医药发展的根基。
再次,由于中医医疗机构原本就资产少、基础差、底子薄、规模小,加之政府投入绝大部分投入到了西医医疗机构,使中医医疗机构没有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以良好的住院就诊环境、高级的医疗设备吸引患者就医,制约了中医医疗机构的辐射范围、影响力,不能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导致中医医疗机构业务总量的萎缩、收入减少、负债率提高、运营困难、并形成恶性循环。
5 政策建议
从我国国情实际来看,中医药是我国以西医药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必要有益补充,中医药应当占有合理份额的医疗资源。目前,中医医疗资源所占比例过低,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影响了中医药在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有逐步消亡的危险。因此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医医疗资源比例,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5.1 提高中医药财政投入
建立稳定增长的中医药投入保障机制,提高中医药财政投入比重,中医药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同期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加大对中医药基本建设项目、中医药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增加中医药事业补助性专款,加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公立中医医院合理补偿机制,公立医院政府补助应对中医医院予以倾斜。实行中医药服务政策性亏损财政补贴制度。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调整中医药服务价格[4]。
5.2 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和以中医药社区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应当设置中医科、中药房;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要配别中医药人员。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办医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中医医疗机构,扩大中医医疗资源。
5.3 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坚持中医医疗机构以中医药服务为主,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保证医疗质量,突出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扩展中医药服务人群,提高中医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和住院人次,扩大中医药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2011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http://www.satcm.gov.cn/1987-2010/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main.htm
[2] 2012年卫生统计提要.[2012-06-06]. http://www.moh.govcn/zwgkzt/ptjty/201206/55044.shtml
[3] 李 艳.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探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1):8-9
[4] 邢培玲,刘长生.中医药发展瓶颈问题及发展趋势浅析[J].大庆社会科学,2012,107(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