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陈波
低碳经济背景下海南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陈波
摘 要: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南的“国际旅游岛”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海南省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可考虑采用如下基准:区域经济优势基准、产业关联度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低碳与可持续发展基准和“国际旅游岛”关联基准。
关键词:低碳经济 国际旅游岛 主导产业 选择基准
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在区域总产值中占有一定比重,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围绕该战略来选择主导产业,这是个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1.1 低碳经济的含义
低碳经济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实现低污染、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挑战而提出的,该理念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我国应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1.2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及其产业选择
海南是全国最后建省的省份,却又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生态示范省,其自然保护区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包括世界一流的滨海沙滩、蓝色海洋、热带雨林,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经国务院批准,海南省在2007年设立了“海南国际旅游岛试验区”,并于2008年3月5日,经国务院原则同意开始建设“国际旅游岛”,“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进一步推进国际旅游岛战略,海南近期提出将在“十三五”时期重点发展12大产业,即“互联网+”产业、特色高效农业、低碳制造业、会展业、医疗健康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生物制药业、房地产、旅游产业以及新技术、教育、文化、体育产业。在这些产业中,究竟该将哪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如何做到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如何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国家战略服务?这些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主导产业往往具有一定规模并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性,能在较长时间内促进其他产业联动发展。各国经济学家对主导产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一个主要研究内容是:选择主导产业时以什么为依据?即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简要回顾。
2.1 国外关于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理论研究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对主导产业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他提出的“罗斯托基准”提倡选择具有扩散效应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将其优势辐射到其产业链上相关的产业中。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则提出了联系效应理论和“产业关联度基准”,即选择前向、后向和侧向关联度大的产业来作为主导产业,从而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了“筱原两基准”即需求收入弹性基准与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也就是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技术进步快和经济效益好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2.2 国内关于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研究
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学者对前述基准做了进一步创新性研究,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的“三基准”、“四基准”以至十余种基准。较有代表的是孟庆红教授提出的“四基准假说”以及“区域优势基准”。他认为只有体现区域优势,才可能形成真正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避免区域间产业同构。同时,国内学者还对主导产业选择展开了定量研究,提出了多种指标评价体系及计量模型,包括区位商比较优势指标、区域产业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定权聚类评估模型、AHP模型等。我国幅员辽阔,区域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主导产业的选择也存在差异性。对此,我国学者结合各地实际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梳理已有论著,能够发现几乎所有省、市,甚至县级单位都曾组织过专家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3.1 海南省主导产业选择的五大基准
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对于如何定位主导产业这一问题各界一直争论不休,形成了多种意见和派别,包括“工业派”、“农业派”、“贸易派”、“旅游派”和“第三产业派”等。这些派别之所以意见不统一,关键在于对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没有形成共识,从而对主导产业的定位也达不成共识。为了统一认识,海南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和方法必须科学,并经学界、政界和企业界充分讨论、广泛接纳。这里,我们要综合考虑低碳经济和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提出以下海南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供各界批评指正,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1.1 区域经济优势基准
区域经济优势是指某一区域以条件优势为基础的特定产业的相对经济效率。当前世界各国的分工逐步深入,产业梯度逐渐深化,各地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区域优势”的培育和体现。海南在遵循国家宏观产业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应注重发挥独特的区域相对优势。海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热带农业资源、海洋资源和矿产资源,其中海域面积要占到全国海域面积的2/3,同时,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分布在海南,这些良好的“区域条件”,需要通过科学开发形成“区域优势”。
3.1.2 产业关联度基准
主导产业的影响效果远大于产业自身,这是因为其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这是主导产业的本质特征。这种关联性应具体地体现在较长的产业链和较大的带动效应。主导产业通过与其他产业间广泛、深入的技术经济联系,使集聚效应和乘数效应得以产生,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海南目前各产业间的交叉度和关联度不大,发展力量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合力。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海南应设法培育与“国际旅游岛”相关性大的,符合“低碳”要求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比如,培育景区观光旅游、会务会展、休闲娱乐业等产业集群;再比如,延长热带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以及生态农业旅游、“农家乐”休闲旅游等。
3.1.3 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某一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率之比,这一指标是经过市场检验的产业效率的体现,产业竞争力最终体现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占有率。海南有不少产业或产品是全国独有或稀有的,因而在全国甚至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比如三亚的热带滨海旅游,可进一步以此为基础拓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娱乐旅游等。转变现在的“观光加度假”模式为“度假加观光”。五指山、琼中等中部地区,主要布局热带高效农业,重点发展热带水果、反季节瓜菜、茶叶、橡胶、桑蚕和南药种植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走品牌农业、绿色农业发展之路。洋浦等地西部沿海区域,可基于区位特点和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港航物流、油气化工等产业,同时争取在海洋风能发电、海洋生物工程、生物能源产品等领域取得突破,树立品牌。
3.1.4 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创新水平应具有领先优势,这样才能实现产业的高效率,达到高于一般产业的增长速度。主导产业的技术领先优势,能够带动关联产业技术领先,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区际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对于海南而言,在产业技术政策方面,应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来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严格限制技术含量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大、碳排放量过高的企业和项目投产运营。在鼓励和奖励技术先进、限制和惩罚技术落后的“双管”政策指引下,加快形成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于具体的企业而言,应改进技术装备,提高能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水电的利用效率。
3.1.5 低碳与可持续发展基准
发展低碳经济,对企业的能源消耗、碳排放有严格要求,要求必须具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海南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最丰富的地区,有“天然药库”之称,海南优越的生态环境值得大力保护,为此,必须坚持“低碳”标准。海南符合“低碳”标准的产业包括旅游业、热带高效农业、现代新型工业等。海南的初级热带农业和旅游业已初具规模,但农产品和水产品深加工、文化产业、生物制药等工业产业规模效益还不明显,产业结构还不够健全和优化。为此,需要政府介入加以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促使其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的内涵有重叠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可持续发展基准还有一个要求,即要求主导产业的投入要素能得到持续供应,以避免因资源缺乏而导致产业发展后继无力。
3.1.6 “国际旅游岛”关联基准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举国关注,建设得好,它可能成为全国人民的“后花园”。海南拥有一批较高品位和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包括热带海洋、阳光沙滩、热带雨林和珍禽异兽,以及黎苗风情等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景观。海南选择主导产业时,应考虑该产业与“国际旅游岛”紧密相关。为建设“国际旅游岛”,则应优先发展其关联度高的产业,比如旅游景点、交通运输、旅馆酒店、餐饮娱乐、零售购物、会展会务等。
3.2 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运用
在上述基准中,部分基准可以定量计算,比如产业关联度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部分基准只能定性分析,比如低碳与可持续发展基准;还有部分基准可同时进行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比如区域经济优势基准和“国际旅游岛”关联基准。
对于可定量计算的基准,应运用产业经济学、经济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测算。比如,在评价区域经济优势时,可同时设计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以区位商为静态指标。区位商是指一个区域某产业增加值占该区域GDP的比重与全国同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之比,该指标能够反映区域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属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标。以GDP增长率弹性系数(某区域GDP增长率与同期全国GDP增长率之比)、产业GDP增长率弹性系数(某产业GDP增长率与同期区域GDP增长率之比)、区域产业贡献率(区域某产业增加值增量与同期区域GDP增量之比)等指标为动态评价指标。综合上述指标,可以选择出海南省的优势产业。
对于需要定性分析的指标,应基于海南实情,包括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政策法律条件等,同时又高屋建瓴带有一定前瞻性来优化选择海南的主导产业。在进行定性分析时,可借鉴国内外相似区域的产业发展实践经验,比如新加坡,它是世界上的旅游观光胜地,同时又大力发展石油化工,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堪称奇迹,值得海南研究借鉴。
参考文献
[1] (美)W.W.罗斯托.从经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 (美)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3] (日)小宫隆太郎等.日本的产业政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4] 孟庆红.区域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培育——基于区域优势的理论分析与政策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03 (09).
[5] 孟庆红.区域优势的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 陈波.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以海南省为个案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 (12).
[7] 唐建荣.低碳经济背景下海南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J].中国商贸,2010(11).
[8] 唐建荣,陈波.海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宏观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0(04).
作者简介:陈波(1974-),男,江西抚州人,经济学硕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主要从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宏观政策调控等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10(a)-1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