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业方 胥伟华 周巍
【摘要】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救中的重要性,为更好的采取急救措施提供有力依据。方法 对我中心342例AMI患者进行系统性分析,其中202例患者在入院治疗前接受过院前急救路径救治,将其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另140例患者发病后是由家属陪同前来医院救治,入院前并未采取任何急救措施,该14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入院后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入院治疗前接受过院前急救路径措施的AMI患者总体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其死亡率也明显降低,远小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结果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MI患者采取院前急救路径救治措施可明细降低死亡率,为入院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应当作为AMI治疗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救路径;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AMI死亡患者中约有50%在发病后1 h内于院外猝死,死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显然,AMI患者从发病至治疗存在时间延迟。其原因有:①患者就诊延迟;②院前转运、入院后诊断和治疗准备所需时间过长,其中以患者就诊延迟所耽误时间最长。因此AMI院前急救的基本任务是帮助AMI患者安全、迅速地转运到医院,以便尽早开始再灌注治疗;重点是缩短患者就诊延误时间和院前检查、处理、转运所需时间。我中心应用院前急救路径救治AMI患者明细缩短就诊延误时间,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现详细探讨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2月在盐城市三级医院接受治疗的342例AMI患者做为本次主要的研究对象。202例患者在入院前接受了院前急救路径急救措施,其中男103例,女99例,平均年龄64.8岁;140例患者直至入院才接受有关治疗,其中男76例,女64例,平均年龄65.1岁。入院接受检查时,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全身无力等临床症状,通过询问发现该342例患者中原有282例患者存在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及冠心病各约7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及既往病史等方面无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接受统一治疗。入院前,对照组患者未接受任何急救措施,而观察组患者采取院前急救路径急救措施。例如:1)立即嘱患者停止任何主动活动或运动,进行吸氧处理,予以2~4 L/min吸氧;2)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指标。3)对患者进行相关扩血管药物的给药,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6 mg),每5 min可重复使用,并配合使用利尿剂等相关药物以减轻心脏负荷、降低血压。4)120救护人员待患者病情稍有稳定后,在转运途中准备好相关抢救药品及设备,以防止患者的病情突发改变。若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的现象,应立即连接好除颤仪及心脏起搏器等设备进行抢救,或进行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压心脏等心肺复苏抢救方式。5)尽量识别AMI高危患者如有低血压(SBP<100 mmHg)、心动过速(HR>100 bpm)、或有休克、肺水肿体征,直接送至有条件进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的医院。
1.3 观察指标
根据《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相关标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1)患者有缺血性心痛等病史;2)有关心肌缺血病变坏死的标记物浓度有所改变;3)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有动态变化。以上条件必须同时满足两点[2]。患者治疗效果评价共分为三级,显效:患者各生命指标稳定;好转:患者各生命指标有转稳定的迹象;死亡:患者抢救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分别用率和均数平均数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并作x2检验和t检验。所有数据统计经由统计软件SPSS 16.0处理,检验结果P<0.05,表示两组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比较
记录患者发病至治疗所耗费的时间。其中观察组患者所用时间平均为(36.2~111.38)min,对照组所用平均时间为(71.3~210.91)min,t检验结果为8.90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接受院前急救路径的患者死亡率大大降低,202例患者中仅存在9例抢救无效死亡,而对照组患者因未进行相关入院前的抢救措施,140例患者中有22例死亡,两组死亡率有较大差距。此外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3 讨 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其相关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这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也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疾病困扰着我们,AMI正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威胁。由于该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都非常高,并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3-4]。并且该疾病发病较为迅速,如何争取治疗时间显得尤为关键。本文研究表明,AMI患者接受院前急救路径救治措施可明显提高存活率与抢救成功率。
院前急救路径指的是,患者突发各种急危病重疾病或者是由于各种突发事件引起的,在入院治疗前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合理的抢救措施,并将患者安全转运至医院的各种抢救方法。这一措施对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挽救病人生命至关重要。该方法对抢救的医护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要求, 参与抢救的人员必须掌握除颤和心肺复苏技术,应根据患者病史、查体和心电图结果作出初步诊断和急救处理,包括持续心电图和血压监测、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和使用急救药物,必要时给与除颤治疗和心肺复苏。同时必须有扎实的急救知识,还应当具备丰富的抢救经验,可以及时、准确的对患者的情况作出相应判断[5]。本文研究主要是针对AMI患者接受院前急救路径治疗的相关情况进行探讨,发现该种院前急救路径措施可以大大减少患者死亡率,其总体治疗有效率(92.1%)也比不采用院前急救路径措施患者的有效率(84.3%)高,且检验结果表明P<0.05,说明本研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院前急救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作用显著,值得普及!
参考文献
[2] 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07.
[3] 姚 剑.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9):143-145.
[4] 叶桂芹.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8):60-62.
[5] 张 明,陶 旭,王蓬波.5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特点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7):1372-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