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民工子女优势教育策略

2015-07-20 23:18宋国萍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家庭

宋国萍

家乡相对落后的经济、生活、文化背景,以及由于父母文化水平有限、职业地位低、居住环境差、教育方式不恰当等客观事实,使农民工子女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特殊的多面性决定了我们要有特殊的方式,特殊的情感去爱护、引导、教育他们,学校、家庭、社区必须要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关注现状,客观分析,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能切实有效促进农民工子女积极向上发展的教育策略,使他们能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幸福生活。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经济较发达地区转移,成千上万的打工族背井离乡,如候鸟般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他们的背后,是一群稚弱的“小小鸟”。这些“小小鸟” 大多来自边远地区,他们跟随父母离开了萧条但却熟悉的家乡,来到了繁华但却陌生的地方.然而,家乡相对落后的经济、生活、文化背景,以及由于父母文化水平有限、职业地位低、居住环境差、教育方式不恰当等客观事实,使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学业的挫折以及社会不公平的待遇,直接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弱势特征的显现,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弱势特征

1.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民工子女在学习习惯上明显不如本地学生孩子。

由于家庭经济的困难,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将几个大小不一的孩子留在家里让年迈的老人看管。另外,农民工子女大部分来自于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自幼缺少了父母的爱护与监管,以及一些落后地区对教育的忽视和不规范,导致他们在学习行为习惯上出现严重的偏差:学习态度消极,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当他们来到新环境中,一时无法改变原先的学习状况,而父母对自己的学习要求苛刻,却又不注意教育方式方法,再加上由此而引起的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歧视或嘲笑,往往使农民工子女产生意志消沉、自卑、羞愧、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

2.生存环境的艰苦,导致农民工子女在物质生活上明显不如本地孩子。

许多农民工家庭经济的拮据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我校在每年对学生的家访中发现,农民工家庭的 “蜗居”现象相当严重,生活条件简陋,不少家庭基本上只能维持温饱,他们不能给子女更好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条件,这就使农民工子女总有一种低人一等、寄人篱下的感觉。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往往放大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而忽视了自己的闪光点。他们既无从寻找自尊,又无从释放自卑,贫困感、不安全感和不安定感在农民工子女的心里萌生,造成了农民工子女的自卑、自闭、恐惧心理的产生,有的因为一时无法摆脱眼前的窘境而对社会产生抵触情绪及仇视意识,有的甚至为了快速改变生存环境不惜铤而走险。

3.情感的失落,导致农民工子女在心灵归属上明显不如本地孩子。

当农民工子女满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跟随父母来到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时,迎接他们的却并不是美好与一帆风顺。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与肯定,却常常因为本身学业和行为习惯的差异,一方面被本地学生和老师另眼相看,一方面还要面对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他们渴望得到周围居民的关心与认同,却常常因为家庭经济的弱势,一方面被本地居民排斥、歧视,另一方面还要经受来自居住地不良风气的考验。

二、对策

1.营造和谐的学校教育环境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乎情”,爱是教育的前提,关爱农民工子女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欢乐的校园环境。作为教师,首先要放下“有色眼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民工子女,努力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对他们多一点关心护爱,多一点理解宽容,用真诚的心去和他们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永远都在密切关注他们。其次还要引导本地孩子不能歧视他人,要有效组织学生一起玩耍、游戏、学习、生活,把爱心、友情播散在每一位孩子身上,让孩子们体验到同伴间美好、真挚、温暖的情谊,从而释放农民工子女孤僻无助、自卑焦虑的心理,树立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倡导城乡学生优势互补策略

同龄儿童间的互动,是健康人格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学校要以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为中心,倡导“农民工子女与城镇学生优势互补”策略,充分发掘农民工子女和本地孩子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技能以及心理意志等方面的优势加以整合互补。

3.指导家长改变家庭教育观

家庭是每个人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大多数农民工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忙于劳作,往往对子女的学习、生活关心不够,教育方式方法也简单粗暴。学校要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要指导家长在关注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生活;关注孩子智力教育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修养;要与孩子架起沟通的桥梁,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疑惑、思想动态等;要担起扶养、教育和监督的责任,与学校一起形成合力,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生观,提高明辨是非、自信自强的能力。

农民工子女特殊的多面性决定了我们要有特殊的方式,特殊的情感去爱护、引导、教育他们,学校、家庭、社区必须要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关注现状,客观分析,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能切实有效促进农民工子女积极向上发展的教育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农民工子女在各方面尽快融入城市,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幸福生活!

【作者单位:绍兴市越城区斗门镇辨志小学  浙江】

猜你喜欢
农民工子女家庭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