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工业垄断

2015-07-20 21:57张广翔白胜洁
江汉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垄断俄国工业

张广翔++白胜洁

摘要:1861年改革以后,俄国迎来了工业化发展的高峰。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俄国工业生产的高度集中和资本的高度积累,为俄国工业实现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提供了必要条件。这一时期俄国工业垄断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19世纪70至90年代工业上升时期早期垄断组织的出现;1900-1903年危机至1909年工业高涨前夕卡特尔和辛迪加的广泛发展:1910-1914年工业高涨时期托拉斯的出现与发展。垄断所形成的经济条件对俄国工业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两者同时存在、相互交织。

关键词:垄断;俄国;工业

中图分类号:K5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5)05-0109-06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自由竞争进入了垄断阶段。垄断的形成和发展使俄国工业生产集中的程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不仅对俄国工业本身,甚至对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鉴于目前国内学界尚未对此展开专门的深入探讨,笔者参考俄罗斯学者的相关学术成果,以俄国工业垄断形成的历史为研究对象,拟对这一时期俄国工业垄断的形成条件、发展过程及产生的影响做一系统论述。

一、俄国工业垄断形成的必要条件:生产和资本集中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是垄断形成的经济基础。当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垄断。正如列宁所言:“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因为几十个大型企业彼此之间容易达成协议;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的趋势”。1861年改革以后,俄国工业资本主义获得迅猛发展,工业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过程也随之加快,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

第一,工业革命的完成。从19世纪40年代,特别是50年代开始,俄国工业普遍而持续地从手工工场生产转向机器生产,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同欧洲国家一样,年轻的棉纺织工业在实行机器生产方面遥遥领先于其它工业部门。在1849-1860年间,新棉纺织工厂虽然仅增加了26%,但机械化的纱锭增加了近150%,工厂产值增长了近150%。可见,机械化生产实现了俄国棉纺织工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到70年代末,随着机器生产在棉纺织工业中的推广,各企业之间生产能力的差距逐渐凸显,如1879年机械化纱锭数量超过10万以上的4家大型棉纺织工厂平均生产16.5万匹布(1匹布=55俄尺),机械化纱锭数量介于4-10万之间的19家中型棉纺织工厂平均生产6.3万匹布,机械化纱锭数量少于4万的32家小型棉纺织工厂平均生产2.1万匹布,可见,大型棉纺织工厂的年均产量分别是中型棉纺织工厂和小型棉纺织工厂的2.6倍和7.8倍。大型机械化棉纺织工厂凭借高生产率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上排挤了效率低下的中小棉纺织工厂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加快了棉纺织工业生产的集中过程,在1866-1879年间,欧俄(不包括波兰)大型纺纱一织布联合工厂的数量从18个增加到32个,棉纱产量占俄国总产量的比重由58.4%提高到64.2%。

类似的过程在石油和煤炭等重工业部门中更为鲜明的体现出来。在石油工业部门中,俄国多家石油开采和加工公司,为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始不断改进和推广新技术。如1870-1882年钻油井由15口增加到204口;1878-1900年巴库石油业的蒸汽机数量增长了26倍,人均动力功率增长了9.5倍:1900年石油加工业中建起了容积为2.94亿普特的1944个储油罐,这反映了石油工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结果,俄国石油工业生产在突飞猛进增长的同时也逐渐集中到少数大企业。1899-1900年,五家石油开采和加工公司控制了全俄石油开采的40%,煤油生产的49.3%和石油废料的47.8%。在煤炭工业部门,俄国煤炭生产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逐渐向大企业集中的趋势。这在顿涅茨煤炭基地表现得最为突出,在1900年顿涅茨煤炭基地280家煤炭公司中年产量超过500万普特的31家大型公司集中了该地区78%的采煤量和67%的矿工。可见,这次工业革命在推动俄国工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工业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生产能力的差距,从而导致俄国工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水平因企业兼并速度的加快而显著提高。

第二,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俄国工业企业的经营规模在技术革命和银行资本的作用下出现了日益扩大的趋势。大规模工业企业对资本高度集中的需求使股份公司逐渐成为俄国工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到20世纪初,俄国企业中股份公司资本已占俄国工业总资本的2/3。这时期股份制的公司形式在俄国工业中的进化过程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股份公司逐渐取代个人企业和私人企业的阶段,二是大型股份公司逐渐在俄国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阶段。前者最为突出地反映在90年代工业高涨时期,俄国工业股份公司的数量和资本在1881-1893年间仅增长了16.2%和51.7%,但在1893-1900年间却增长了131.8%和200.4%,这反映了俄国工业生产和资本集中的速度在这时期的快速增长。后者则在20世纪初的俄国采矿、冶金、机器制造等大规模工业企业中最为典型。例如,1911年在231家采矿和冶金企业中17家大型股份公司的资本占29.5%,在151家金属加工和机器制造企业中11家大型股份公司的资本占37.6%。这反映了俄国工业生产和资本集中的程度已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股份公司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俄国工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首先,股份公司不同于个人企业和私人企业,其通过发行股票即可吸引国内外资本市场中一切闲置的私人资本,在聚集资本方面已完全突破了个人财力限制,这一方面有利地推动了俄国工业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又使大股份公司不受自身财力约束地进行企业兼并,从而导致俄国工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因企业兼并而加快。其次,股份公司的“参与制”为俄国工业企业的联合和银行资本参与工业企业提供可能。俄国工业企业联合是指大资本家通过母公司购买其他公司股票的方式形成对各级子公司的层层控制。如,1902年1293家公司中有890家因参与制而相互关联,约占公司总数的69%。与此同时,银行也通过金融机构借助参与制渗入俄国工业企业,从而实现了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融合,如圣彼得堡国际银行通过“参与制”与48家股份公司建立了紧密联系。企业的联合和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融合共同促进了俄国工业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从而使俄国工业生产和资本集中的程度达到更高的水平。

第三,引进外国资本。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外国资本主要通过直接投资即创办企业的形式和间接投资即贷款形式进入俄国市场,其投资重点主要是铁路和股份企业。在对俄国铁路建设投资方面,自1856年俄国大臣委员会提出修建铁路的雄伟计划并将修筑权赋予私营铁路总公司之后,铁路修建就成为了外国资本追逐利润的主要场所。在1860-1917年间,大量外国资本以国家或政府担保的铁路债券形式投入俄国的铁路建设。外国资本在1861-1881年和1893-1900年间的俄国铁路建设总额中分别占94.25%和82.95%。到20世纪初,引进外资修建的铁路占俄国铁路总长度的70%。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刺激了俄国冶金、煤炭、机械、石油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在对俄国股份企业投资方面,外国资本在1861-1914年间俄国股份企业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为41.6%。外国资本对俄国股份企业的作用不断增强。与1890年相比,1900年外资投入俄国股份企业的资本增加4.2倍。在90年代的工业上升时期,外国资本对利润高、收益快的工业部门掀起了巨大的投资热潮,1881年对俄国采矿、冶金和金属加工工业的投资为32.2%,到1900年提高到61.8%,这不仅推动了上述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和巨型企业的建立,也促进了生产集中的出现。例如,英国资本从90年代末开始大幅度增加向石油工业的投资,到1900年控制了巴库地区11家和格罗兹尼地区7家石油公司。总之,外资的大规模引进一方面为俄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这对俄国原有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新型企业组织形式的创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促进了俄国工业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和工业生产集中的出现。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俄国工业中出现了两次生产和资本集中的高潮,分别发生在90年代的工业高涨时期和20世纪前十年的工业萧条时期。1861年改革以后,随着工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俄国工业企业之间争夺超额利润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使酝酿已久的小企业向大企业集中的趋势到90年代达到高潮。在煤炭、石油和冶金工业中,企业数量仅增加了23.6%,总产值却增长了206.6%,企业平均年产值增长了262.7%;在纺织工业中,企业数量减少了16.2%.总产值增长了61.8%,企业平均年产值增长了93.2%等等。这次集中高潮的主要特征是大量中小型企业被少数大型企业合并,大企业居于主导地位的现象逐渐由个别工业部门扩散到绝大多数工业部门,在1890-1900年间大企业(年产值在10万卢布以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工业部门由8个增加到21个,这表明垄断在俄国工业中已基本形成。经过90年代的工业繁荣之后,俄国工业资本主义爆发了周期性的工业危机。这次危机再次掀起了俄国工业生产和资本集中的高潮。在1900-1908年的合并浪潮中,大企业(年产值在10万卢布以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工业部门达到23个。在大企业占优势的工业部门中企业平均产值增长了近40%.在小企业占优势的工业部门中企业平均产值增长了近30%.这表明工业生产集中的过程在大企业占优势的工业部门中表现得更为活跃。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俄国31个主要工业部门中,与1900年相比,1908年企业平均产值在50万卢布以上和10万卢布以下的工业部门仅分别增加1个和减少2个,而企业平均产值在20-50万卢布和10-20万卢布的工业部门则分别增加5个和减少4个,可见,这次工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在企业平均产值10-50万卢布的工业部门中表现得更为激烈。因此可以说,这次集中高潮主要发生在大企业占优势且企业平均产值10-50万卢布的工业部门,企业规模大型化的进一步发展表明俄国工业生产和资本集中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大垄断资本在俄国工业中的统治地位日益巩固。

二、俄国工业垄断的形成与发展

俄国工业生产的高度集中和资本的高度积累,为俄国工业实现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转变准备了必要条件,此后俄国工业垄断组织产生并得到快速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工业垄断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 19世纪70-90年代早期垄断组织的出现

俄国工业垄断组织的出现并非始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之后,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俄国工业中就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垄断组织。早在70年代中期俄国工业商品流通领域中就零星出现了地方投机协议形式的早期垄断组织。受1882年危机的影响,卡特尔协议被急于摆脱销售困境的俄国各工业部门广泛采用,其中多数协议存在时间较短,仅在冶金、金属加工、机器制造、石油和制糖工业部门中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垄断联盟,但大多数到90年代的工业快速发展时期相继解体。这时期俄国工业中出现的卡特尔还仅是以追求划分商品销售范围、规定商品质量和商品销售价格为目标的最为简单的销售垄断联盟,其多半是短暂而不稳定的,一旦市场情况、商品销售条件和参与者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就会解体。

随着参与者对垄断联盟稳定性的需求日益增强,80年代的很多卡特尔协议开始规定必须创建监督参与者执行协议条件的专门机构,其最初执行的仅是监督和分配订单的职能,随后逐渐变成在参与者与客户之间起着媒介作用的销售办事处。为了规避禁止商人相互勾结的法律规定,俄国工业中的销售垄断联盟一直以非公开的形式存在,即在企业主同盟的招牌下非法执行销售办事处的职能。这时期的销售垄断联盟虽然创建了执行监督和分配订单职能的专门机构,但其仅作为参与者和客户之间联系的媒介,并不具有代替参与者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的权利,这表明参与者并未完全丧失商业的独立性,换言之参与者与客户的联系仍被保留下来,可见,此时的销售垄断联盟应该属于从卡特尔向辛迪加形式过渡的一种垄断组织。这种介于卡特尔和辛迪加形式之间的垄断组织,虽然加强了销售办事处与客户之间的联系,但却无法执行与客户签订合同的职能,因此参与者开始尝试将垄断联盟合法化,即将企业主同盟的形式变成可以合法执行销售办事职能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尽管这种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此时没有得到迅速发展,但仍然可以找到。这种尝试首次出现在1890年的电线和钉子销售协议中,其为90年代以股份公司为幌子合法执行销售办事处职能的辛迪加形式垄断组织的出现迈出了重要一步。

到90年代工业发展的上升时期,工业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使俄国工业企业争夺的领域由制成品销售市场转向燃料和原料采购,他们竭尽所能地试图控制原料和燃料的来源,导致俄国工业中出现了不同工业部门的企业联合成一个企业的趋势,即纵向联合,主要以辛迪加形式的垄断组织表现出来。与之不同的是,在80年代的经济萧条时期,制成品销售市场的激烈争夺引发了同一部门多家工业企业联合的趋势,即横向联合,主要以卡特尔形式的垄断组织呈现出来。这两种趋势共同促进了俄国工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在80-90年代的俄国工业中出现了大约20个相对稳定的销售垄断联盟,虽然在影响范围上多数具有地方性的特点,但加强了俄国工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为更稳固的垄断组织在俄国工业中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在这一时期俄国工业垄断化的过程中,随着垄断联盟数量的逐渐增多、其控制范围的逐渐扩大以及对国家经济生活影响的逐渐增强,俄国工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了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的转变。

2. 1900-1909年卡特尔和辛迪加的广泛发展

1900-1903年危机加快了俄国工业垄断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以下三种类型的俄国工业生产中。首先是生产集中程度较高且产品种类单一的工业生产,如建筑材料工业中的水泥生产、化学工业中的苏打水生产等等:其次是集中需求程度较高的工业生产,如1902年成立的铁路分配订单委员会有力地促进了钢轨、车厢制造、蒸汽机车生产等销售垄断联盟的出现;最后是相互竞争的企业数量较少的工业生产,例如水泥作为长距离运输无利可图的产品,其行业竞争通常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展开,这就使水泥企业因为数量有限而更易达成消除竞争的地方性垄断协议。这一时期俄国工业垄断化的过程主要表现在卡特尔和辛迪加形式垄断联盟的广泛发展。在1900-1905年俄国主要工业部门出现的32个垄断联盟中有23个卡特尔。这时期卡特尔形式垄断联盟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产生和发展于俄国主要工业部门的卡特尔被推广到相关的其他工业部门:二是其组织形式逐渐向更为稳固的辛迪加形式垄断联盟转变。随着俄国工业生产和资本集中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俄国大工业企业对更为稳固的销售垄断联盟的需求也日益高涨,加之政府为挽救濒临破产的大企业而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俄国工业垄断化进程的诸多措施,从而使辛迪加形式的销售垄断联盟得以被推广到多数工业部门,它们或与银行和外国资本家存在紧密联系,或与各大企业之间长期存在垄断协议且相互关系稳定,1900-1908年,俄国工业中出现了50多个卡特尔和辛迪加形式的垄断销售联盟,几乎覆盖了俄国所有工业部门。可见,卡特尔和辛迪加形式的垄断联盟在俄国工业中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其促进俄国工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为更发达的垄断组织形式在俄国工业中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 1910-1914年托拉斯的出现与发展

1910-1914年工业高涨进一步促进了俄国工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随着垄断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金融资本作用的增强,俄国工业中出现了托拉斯化的趋势。这一趋势的出现,主要源于俄国工业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垄断统治的日益加强使卡特尔和辛迪加形式的中低级垄断组织难以满足大垄断资本对更稳固而强大的高级垄断组织的需求。1908-1909年经济危机导致辛迪加垄断组织因参与者违背部分协议规定和激烈争夺销售份额而纷纷解体,鉴于此,大垄断资本公开呼吁创建托拉斯形式的垄断组织抵御危机。托拉斯的创建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企业完全合并为基础,另一种是以股票控制为基础,这两种方式在俄国工业托拉斯化中均有所体现。前者相对复杂且耗时较长,需对托拉斯化的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和技术上的完全改造,要求复杂的法律形式和巨额的资本。这种方式受到俄国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制约,一是缺少对合并企业进行复杂且长期改组所需的充足资金;二是相关政府部门为满足地主阶级的要求禁止企业合并,因而在工业托拉斯化中采用较少。后者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俄国经济和技术的特点,一方面可以使强大的金融集团借助相对较少的资金就可以在俄国工业中建立寡头统治,另一方面对工业技术落后的俄国而言,控股公司无需进行技术结构调整,仅需持有对方股票即可实现对所联合企业的控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工业托拉斯化中采用较为广泛。在这一方式的推动下俄国工业托拉斯化的过程在重工业部门中获得广泛发展,尤其在石油工业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石油工业中先后出现了俄国石油总公司、英荷壳牌公司、诺贝尔公司三大托拉斯垄断集团。类似的趋势也出现在轻工业部门。在纺织工业的棉纺和丝纺生产中均出现了托拉斯形式的垄断联盟,其中JI.H.克诺普公司最具影响力。可见,这时期托拉斯的出现并非个别现象,其形成过程覆盖了俄国主要工业部门,推动工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达到更高的水平。在这一时期俄国工业垄断化的过程中,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相互渗透、混合生长形成了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既是银行巨头又是工业巨头的一小撮金融寡头,如石油大亨诺贝尔和煤炭大亨阿伏达科夫等,他们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且与国家政权密切联合,对这一时期俄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俄国工业垄断的影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自由竞争进入了垄断阶段。垄断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的时期内是俄国工业资本家为适应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做出的调整,因而对俄国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垄断组织形式是满足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而对企业制度和经济制度做出的重大变革,为新技术和新发明应用提供有利的投资条件,保证大规模投资具有丰厚的预期利润率,推动了工业革命和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扩大了投资需求,促进了俄国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在1890-1900年俄国工业垄断的形成时期,石油、冶金、硅酸盐、化学等新兴重化工业部门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生产总值依次增长了558.8%、161.1%、142.7%、93.7%。

第二,横向合并和纵向合并的垄断资本集中形式作为俄国工业垄断形成初期资本家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在一定限度内推动了俄国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横向合并是垄断资本家为控制某一工业部门将生产同类产品的许多小公司合并为少数大公司的形式,其有利于在更大范围进行工业生产和技术研发、充分使用原料和燃料、节约投资建设和运输的成本等等,以黑海一里海石油公司为例。该公司以提供信贷的形式控制了俄国135家中小煤油加工厂,到80年代末发展成俄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上最大的煤油供应商,随后,又与诺贝尔公司创建了巴库煤油工厂主同盟,实现了俄国煤油与美国标准石油托拉斯在世界煤油市场上分庭抗礼的局面,这些活动既改善了煤油输往国外市场的运输条件,又为俄国煤油开辟了广阔的国外销售市场,因而为煤油生产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纵向合并是指将同一部门的原料开采、燃料动力的输送、产品各个工序的制造及副产品的加工等各环节联合成一个巨型企业的形式,其不仅解决了原料和燃料供应的后顾之忧,而且节约运输能力并加快商品的流通速度,以布良斯克制铁机械厂公司为例。该公司以经营钢轨生产起家,受巨额利润的吸引先后涉足煤炭和铁矿开采、金属加工及机械制造等工业领域,实现了冶金工业从上游到下游的“垂直一体化”经营,这有利于冶金制品成本的降低及其生产效率的提高。

当垄断实现进一步发展之后,垄断势力达到一定高度并得以巩固,一方面资本的高度积累和生产的高度集中加剧了生产和消费脱节,从而导致产品实现问题的尖锐化和商品价格的长期跌落,此时面临生存竞争压力的俄国各工业部门的大企业,彼此之间相互联合或勾结的倾向日渐增强,以期实现限制竞争提高垄断价格和保证高额垄断利润的目的:另一方面俄国工业中出现了掌握庞大金融资本的少数金融寡头,其控制着俄国主要工业部门大部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主宰着整个俄国的经济命脉并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这不仅对俄国工业自身,甚至对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均产生了消极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阻碍技术革新,抑制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当垄断资本在某一工业部门控制大部分销售市场并获得稳固垄断地位时,通过制定垄断高价即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现状,削弱了其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利润的动因,从而导致俄国各工业部门中出现了技术相对停滞的趋势,以煤炭工业为例。1910年南俄采矿企业主代表大会提出:“穿孔机器的使用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随后采矿科学委员会便草率决定禁止在顿巴斯使用穿孔机器,这导致利用穿孔机器开采的煤炭仅占1914年顿巴斯总开采的0.5%。技术革新的停滞使俄国煤炭工业生产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与1896年相比,1911年每个工人年开采量减少了600普特。

第二,制造商品危机,破坏经济秩序。缩减生产是垄断资本提高和维持垄断价格的惯用手段。垄断组织人为缩减生产而引发的“商品危机”,即用于企业生产和个人消费的商品严重短缺,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一方面工业和运输业因燃料和原料供应不足而被迫减产,这导致部分工业企业倒闭和失业人数的增加,如1912年21家冶金工厂中减产或停产的工厂达到12家:布良斯克钢轨工厂平炉车间的停产导致1050个工人失业。另一方面市民和农民因物价上涨而生活日益贫困。

第三,推行反工人政策,激化阶级矛盾。最大程度地榨取工人无偿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垄断资本家获得超额利润的重要途径。垄断资本家在其所建立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企业主同盟内部规定统一的雇佣条件和工作制度,并将其推广到俄国所有企业,实现加重剥削工人和垄断劳动力市场的目的。随着垄断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逐渐加深,俄国工人掀起了改善恶劣工作条件的罢工狂潮。为打击工人的罢工运动,企业主同盟采取了推广罚金制度、增加“私人”警力、实行同盟歇业等诸多措施。这些反工人政策进一步激化了俄国垄断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推动了俄国革命运动走向新的高潮。

第四,控制国家机器,维护集团利益。俄国工业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之后,在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高度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掌握巨额金融资本的少数大垄断资本集团,其通过“人事联合”的方式与国家政权紧密融合,一方面聘请政府高级官员在大银行、大公司的董事会或企业组织中担任要职,如,B.I/I.科瓦列夫斯基、M-M.费多罗夫、H-H.库特勒等离职国家官员曾在俄国企业组织中担任要职:另一方面委派金融界巨头或大企业组织代表在国家行政机关任职,如南俄采矿企业主代表大会委员会的知名活动家B.N.阿兰达连科于1912年被任命为工商部矿务局局长,这加强了垄断资本集团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推动了国家制定有利于垄断资本集团的各项方针政策。

垄断所形成的经济条件对俄国工业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两者同时存在、相互交织。当促进作用在俄国工业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时就表现为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在1890-1900年的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石油、冶金、硅酸盐、木材加工、化学、纺织、食品、混合物质和动物产品加工等俄国八大工业部门的生产总值增长了93.9%:当抑制作用占据优势地位时则表现为工业生产的缓慢增长,在1900-1908年的经济萧条时期和1909-1913年垄断资本统治地位稳固的时期,上述俄国八大工业部门的生产总值仅增长了38%和45.8%。

猜你喜欢
垄断俄国工业
七颗钻石
垄断与竞争的辩证分析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福特的自行车和滴滴的“垄断”
韩抱怨中国“垄断”航空市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哥德巴赫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