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随记”开发习作教学中的巨大宝藏

2015-07-19 08:01
学周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脑瓜记下宝藏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振头小学050000)

用“随记”开发习作教学中的巨大宝藏

孙 清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振头小学050000)

什么是随记?百度百科给出如下定义:随记就是记录身边所发生的事。目的是积累题材。随记其实就是一种更加随意的随笔,没有散文的神,也没有小说的逻辑,但是重要的是真实,是感染,好象色彩染在染布上,自然美,自然色……但是这才是它的美丽之处。随记的格式不受限制,可以很自由,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像日记那样记叙日常的事,可以像散文那样针砭时弊或者抒发心情。更多的时候,它可以像一个好的倾听者,记事者可以向它倾诉忧伤、喜悦。

笔者在进行“以‘随记’为基础的习作模式研究”时,和参研者共同补充了理解:随记——随便记下些什么,随时记下点儿什么,随心记下些什么,随意记下些什么。它不像日记那么庄重,却可以捕捉住稍纵即逝的所闻所见所感。

就是这样简单的“随记”,可以开发出习作教学中的巨大宝藏?是的。谈到这些宝藏,我和参研教师如数家珍。

宝藏之一:建立师生、生生之间顺畅的沟通渠道

下面是我的教学随笔片段,记录了和二年级学生彼此分享随记的过程:我把早晨随手记下的一件事儿,读给学生听——电动车闸失灵了,我却没因为忙这忙那没有放在心上。结果今天早上,它狠狠地给了我一个教训。为了赶时间,我抄了条没有红灯的小路。不想半道上从一个院子里开出一辆白色的越野车,就像一只老虎突然横在路中间。我本能地使劲儿捏闸,再加上双脚踩地,可电动车还是像发怒的野牛直冲着汽车就去了。我当时心想:完了!这回惨了!幸好啊,在汽车和院子的铁门之间还有一条一人宽的窄缝儿,我的野牛不知道怎么磕磕碰碰地躲过了大老虎,还算有惊无险啊!可是直到进了学校,我那颗受惊吓的心还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待学生静静听完,请他们说点什么。赵韵然第一个发言:“我妈妈的电动车也出了点儿小毛病,总是晃啊晃的。”

石泽凡用天真可爱的声音说:“老师啊,不管你干什么事儿,都不能太随便了,要不然就会有危险的。”

张策涵皱着小眉头一本正经地说:“老师,你还是赶快把你的车闸修好了吧!”

感动于学生的纯真善良,感谢了他们对教师的关心。

这不是班会课,而是随记分享。笔者记下了早晨的一段经历,把它分享给学生,打开了一个真实的生活话题,搭建起师生、生生自然而然的对话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学生愿意倾听别人的心声,帮助他人出谋划策;愿意讲述自己的故事,倾诉自己的烦恼。在这个平台之上,习作发挥着它本来的作用——表达和交流。而且你会发现,这样的分享似乎不带有任何的教学痕迹,就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自然对话。

为什么基于随记的分享,可以建立起师生、生生之间顺畅的沟通渠道?笔者在与学生分享随记的四年经历中深有感触:一是因为随记分享者从生活中撷取的近在眼前的真实自然的生活片段,它的鲜活性就像是旅程中遇到了开放的花朵,晶莹的露珠,极易引发谈论者的兴趣。二是因为在分享中,每一个人都是安全的,基于倾听与关心的分享没有对错与好坏的评价,没有为了发言而发言的勉强。三是因为开放式的分享碰撞,激发每一个学生在倾听他人的时候联系思考自己;一个人真正有了自己的思考的时候他才会发出生命独有的声音。四是因为彼此分享,彼此交流,彼此关心,让每一个人在不断地帮助别人和获得帮助的氛围里积攒生命的正向体验。

宝藏之二:助力学生对人、对事、对世界的积极认知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着世界,用儿童特有的方式思考着世界,在观察与思考不断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习惯于捕捉生活中的感慨瞬间,会让学生的感性认知趋于丰富,理性认知自然升华。下面是几位三年级小学生的随记,我们可以从中感受一下学生记下的瞬间。

生1:我发现时间过得很快速。比如,上次刚放暑假,可一眨眼,就该上学了。时间就像雷电一样一闪就一天了。

生2:我发现爷爷干什么总是扭我的肉,爷爷还经常拍我头。

生3:我的脑瓜真没用,总是该干什么事情老忘。我的脑瓜真讨厌,因为我的脑瓜太大。妈妈总叫我大头儿子,所以我希望我的脑瓜在关键的时候顶点儿事。还希望他能小一点不让妈妈说我是大头儿子。

从这几条简短的随记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捕捉到了点点滴滴的片刻经历。辅以开放式的分享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像个哲人一样发现时间规律;感受到爷爷那种喜欢得不得了的爱;善于幽默自嘲的;喜欢研究发现的……

当学生不约而同地随记下同一事物,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这个世界的丰富认知。在三年级的一次随记分享中,班里有9个学生都写到了昨天下的一场大雨:有的学生记下了雨水沿着公路边沿像小溪一样地流;有的记下了雨中骑电动车的妈妈如何灌了一鞋子的水。这样的分享让学生感觉同样一件事情,大家感受到的却不同,彼此一交流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丰富的雨中世界。

当学生体会到“我的感受”,也是这丰富世界的一部分,他的生命便呈现了独特性。一支笔,一篇简短的随记就是学生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触摸,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宝藏之三:实现学生习作技能的自我生长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阐明了习作内容和技巧的关系:学生写给朋友的信,还过得去;可当教师出了《至友人书》的题目,写来往往不很合拍。这种经验教师差不多都有。为什么如此,似乎难以解释,其实不难解释。平常写信给朋友老实倾吐胸中的积累;内容决定形式,技术上也乐意尽心,而且比较容易安排。待教师出了《至友人书》的题目,他们的错觉以为这是“作文”,与平常写信给朋友是两回事,不免做一些拉扯套合的功夫,于是写下来的文章不着拍了。

学生运用文字表达自己,表达的是内容,当真正需要表达的时候,技术也就容易安排了。《成人之美兮》的作者梁卫星所说的更加坚定:一个人倘若有问题要表达,有情绪要宣泄,有话要说,而且这种表达、倾泻、言说实在无法压抑控制,他自然而然以最好的形式行之于文。因为真正发乎内心的文字,都有着天然的逻辑与结构,他们与内容本身是一体的不可分割,与技术无关。

笔者在见证学生的随记越写越真,越写越长的过程中深深赞同叶老和梁老师的观点,深深感受到了学生习作技能的自我生长。

二年级小学生的作品:“我家有一只蝈蝈,他很野,总是呱呱呱地叫,有时它呱呱叫的时候,我从它边上走过来,它就停声了,我想它怕人不怕飞虫。”

我们可以欣赏到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还写出了心理活动。可是如果是你建议给学生要他运用这两种技巧,我想拥挤在学生头脑最前端的定然是这技巧了,他还会有如此生动的表达吗?与其让技巧吓住学生表达的内容,不如在学生表达的内容中发现了技巧自然生长而大加赞赏!

以“随记”为基础的习作教学中,先被关注的是承载着个体生命温度的内容。内容之后是学生作品中自然蕴含地技巧。教师需要用慧眼去发现,用匠心去扶植,实现学生习作技能的自我生长。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脑瓜记下宝藏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童年不同样
宝藏
如何写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