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流失与回归

2015-07-19 08:01
学周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幸福感辅导员个体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341000)

浅谈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流失与回归

张 薇 廖 倩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341000)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然而在现实情形中,辅导员工作的要义常常受到外界忽略以及其自身的怀疑,这些都导致辅导员幸福感流失。本文试通过对辅导员岗位现状和幸福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辅导员幸福感的回归找寻思路。

辅导员岗位幸福感

一、岗位速写:“万能”的辅导员

关于辅导员的岗位描述网上流传过这样的一个段子:“学生不上课?找辅导员!学生校外住宿?找辅导员!学生宿舍有问题?找辅导员!学生失恋情感郁结?找辅导员!学生不交学费?找辅导员!学生成绩有问题?找辅导员!学生实习实践?找辅导员!学生社团指导?找辅导员!学生评优评先?找辅导员!学生就业?找辅导员!收退教材费?找辅导员!几乎所有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找辅导员!有一天,领导抓住学生之后,首先问的话就是:你辅导员是谁?……”这个段子被冠以一个形象的标题——《万能的辅导员》。与之呼应的还有这样一个调侃:辅导员工作=民工的体力+领袖的头脑+文员的文笔+打字员的速度+侦探的洞察力+外交官的口才+教师的知识+医生的常识……诙谐搞笑之余,这些段子将辅导员事必躬亲、随时待命的岗位特征以及良好的个人素质要求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印证着外界给予辅导员的这一称谓——“超级保姆”。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逐步精细,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和时间也在无限延伸,私人时空随之萎缩。为明确辅导员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作出如下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在现实情境中,由于职责界限不明和任务过度摊派,辅导员没有迎来双重身份应有的尊重和自豪,却逐渐沦为二者中的“夹心层”。一方面是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现状,一方面是专业地位、工作成就感、晋升空间等往往不及同等用人资质的其他教职工岗位,使得辅导员日渐成为大学校园中名副其实的“蚁族”。

二、岗位体会:溜走的幸福感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近些年来各高等院校的招聘信息中,“研究生学历”“主要学生干部经历”“中共党员(含中共预备党员)”“XX专业或相关专业”“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成为高校辅导员用人的基本条件。此外,求职者还需通过笔试、面试甚至是才艺展示的层层选拔才能求职成功。在用人方面辅导员整体素质并不输于高校其他岗位工作人员,然而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辅导员们的满意程度往往低于高校其他岗位工作人员。“超级保姆”“夹心层”“校园蚁族”,这些称谓与其说是外界对辅导员工作内容与地位的调侃,不如说是辅导员对于自身工作的真切体会。相对于应聘与刚入职时的积极与热情,辅导员们的幸福感正在随着工作的时长偷偷溜走。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这份评价不仅来源于个人体验,也与外界因素相关。笔者认为辅导员幸福感的流失,可以从工作情境、支持系统以及个体认知三个维度进行简要分析。

(一)工作情境

工作情境对辅导员心态有一定影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生活管理是辅导员工作的两大模块,具体包括学生党团建设、品行培养、心理辅导、学习和就业指导、突发事件处理、困难学生资助等等,涉及几百名学生的各种大事小情。原本繁杂的工作情形在职责不明的前提下进一步被强化。尽管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心理压力大,辅导员在职务晋升与职称评定等道路上却面临着与此不相应的困难。正因如此,职业倦怠日益成为辅导员普遍的心理状态,它是辅导员幸福感流失的源头之一。

(二)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支持,本文谈论集中于精神层面。它通常源于家庭、友人、同事、工作对象及其他社会层面。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个体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大就越有利于个体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对辅导员来说,“夹心层”“超级保姆”等称谓恰恰诠释了其在校园中地位面临边缘化、在校园内外重要性得不到认可的境遇。辅导员在疲于奔命的同时,也时常因为工作过于琐碎损坏着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权威的退化加剧了管理的难度,也降低了工作的成就感。社会支持与社会互动密切相关,长时间工作必然导致与亲友互动机会减少,而高投入与低回报之间的反差削弱着亲友对其工作的肯定。忙碌的工作与周遭的误解,一同降低着辅导员工作的幸福感。

(三)个人特质

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幸福感高低同样受到个体性格、认知风格等心理因素的左右。乐观、开朗的个性以及不同的认知风格,有助于辅导员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培养多种兴趣以及搭建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工作压力的缓解以及负面情绪的释放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外界因素难以调控的背景下,对自身做出适当的调整,更有助于辅导员们在工作之中获取正能量。

三、岗位探索:幸福感的回归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成长的引路人,辅导员自身良好心态的建立与保持十分关键,与此相关的正是来自工作的幸福体验。

(一)“幸福”源自于对岗位的正确认识

工作琐碎、成就感低、晋升困难、前景不明常常使外界甚至是辅导员自身对其工作产生偏见。实际上,和校园内任何一个专职岗位一样,辅导员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团建设等工作的专业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一定的学生管理素养。就个体素质而言,辅导员岗位从事者理应获取自身和外界的肯定。作为几百名学生的管理者,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关系到整个校园的安全、稳定和正常运行。辅导员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关联性,辅导员对于岗位的正确认识和高校内外正确的理解与支持,是辅导员幸福感获取的源泉之一。

(二)“幸福”有赖于对岗位的积极认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尤其是对个体品行的影响,更需要长时间才能显现。每一个打算从事或者已经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始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育人心态,这样才能对这一岗位保持认可并长期坚持下去。寻找辅导员工作的意义不能一味停留在表面,停留在这份工作能够带来多大的荣耀以及物质性收益上。教育工作者在育人过程中,不仅收获着助人成才的喜悦,同时也获得了许多自我完善的机会,这些共同构成了辅导员工作最大的价值与魅力所在。同样,外界对于辅导员工作成效的评价也应抱有辩证、发展的眼光,少些功利,多些期许。

(三)“幸福”需要不断调节与感悟来维系

幸福心态的维系,一方面有赖于个体有效释放压力的能力,一方面有赖于个体从工作中感悟幸福的能力。任何一份工作在带给个体成长和收益的过程中无不对个体施加着一定的压力。学生意外事故、心理异常、不予配合等等无一不是缠绕在辅导员头上的“金箍”,学会有效预防与斗争是每一名辅导员对抗岗位挫败感和压力的必修课。正确地评价自我,调整对工作期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支撑网络,扩展应对问题的资源,学会享受生活,学会控制情绪和适当转移注意力等,是辅导员们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需要修炼的诸多方面。

(四)“幸福”需要不断提升自我来点缀

任何工作都是一次带薪学习的机会。投身岗位并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另一个成长的起点,辅导员工作亦是如此。增加知识储备,深化岗位职能,进一步发展专长,把握不同的沟通渠道与技巧,培养广泛兴趣等,成为越来越多的从业者的自我提升方式,它们更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一项要求——拥有丰富知识储备,得体的言行,出色的专长,灵巧的处事方式,广泛的兴趣爱好,每一项人格和职业特质在为学生进行良好示范之时,也在不断将每个辅导员个体修饰得更加完美。与之对应,各院校应为辅导员构建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支持各类岗前和岗中培训,完善晋升机制,增加经费投入,明确工作职责,优化工作待遇,同时关心辅导员心理健康和家庭生活,为辅导员们快乐工作、健康生活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支持。

[1]张莉.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探析[J].出国与就业,2011(7).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3]http://baike.baidu.com/view/892997.htm? fr=aladdin.

[4]http://baike.baidu.com/view/1478886. htm?fr=aladdin.

(责编 张景贤)

张薇(1985—),女,汉族,上海,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廖倩(1987—),女,汉族,江西赣州,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幸福感辅导员个体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