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答”到“生问”的蜕变
——谈语文课堂有效提问开创学习新局面

2015-07-19 17:01浙江省义乌市下骆宅初中322000
学周刊 2015年13期
关键词:仙湖语文课堂课文

(浙江省义乌市下骆宅初中322000)

从“生答”到“生问”的蜕变
——谈语文课堂有效提问开创学习新局面

骆向萍(浙江省义乌市下骆宅初中322000)

在以往教学中,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重师问轻生问;重问的答案,轻问的过程;重问的内容,轻问的方法;重问的形式,轻问的实质。这样好多语文课堂陷入了“满堂问”的误区。有的问题太多,涉及面太广、太笼统,提问目的不明确;有的提问缺乏变化,形式太单调;还有的提问过于宽泛或者过于单调,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提问时机有效性提问生问空间

古希腊教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直接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和问答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误区和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去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但是,究竟什么时候提问,什么时候讨论,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将答案告诉学生,都是待实践的问题。这与学生的年龄、学习习惯等有密切的关系。

课堂提问堪称是一种教育的艺术。特别对于初中生,他们逆反心理强,思维活跃,爱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比较容易受到同伴和教师语言的直接影响或间接暗示。因此,有效提问可以说是高效教学的生命线。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近几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体会,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把握最佳的提问时机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愤”“悱”之时。

学生对于字词积累、作者简介、文章写作背景、内容典故、写作方法、情感教育等都会产生大量疑问。对此,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根据文章的特点,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如教学《狼》一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疏通字词后,教师可提问:“屠夫与狼比较,你们认为谁更聪明一点呢?”对于动物话题的作品,学生非常感兴趣,所以这问题一出,势必引发大讨论和大争议。

当然,提问时机要结合课堂教学而变化。如在学习新课前的复习提问,预习提问,授课时的疑问处、精华处提问,以及总结提问。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关键点,问在该问处,问在当问处。但有时宁可不问也不可滥问。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实际教学中,一个人如果处在一种比较兴奋的、愉悦的状态,那么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而且接受外面信息的速度也会非常快,能力也会很强。

二、增强提问的有效性

集体授课时,许多教师习惯性地问一些“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这种“假问题”式的提问,对于引导学生专注于课文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是没什么好处的。我觉得提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启发性。

(一)讲究提问的层次性

课堂中我们经常发现一篇课文有好多问题,但不知从哪里讲起。例如,教学《伟大的悲剧》,课文很长,问题很多,又是一篇自读课文,要在40分钟内处理好,就得围绕“悲剧”这个大的主题进行层层“锁链式”提问。一问“全文悲在哪里”;二问“哪个情节让你震撼”;三问“你是否同意第二个到达者什么都不是”。这样多层提问可以避免问题过大导致无人回答的现象,并能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思维方法加以引导,提高学生探究、剖析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讲究提问的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回答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样的提问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那么学习就不会那么被动了。如学习《再塑生命》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海伦的生平事迹。当知道海伦是个聋哑盲人却上了哈佛大学时,学生张大了嘴巴。这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海伦是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的?她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问题无疑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通过揣摩原文语句寻求正解。

三、提供“生问”的空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讶开始。”从疑问和惊讶进行思考,由思考进而提出问题,这是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特征。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在语文课堂中设计了学案导学,先学后教,出现了“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的互动场面,但也经历了“培训—失控—回归”的种种场面。如学生还不会很好地提出问题。这时,教师应以问引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再小组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自己理清问题的思路。具体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第一,指引学生看课文标题。都说“题好文一半”,好的题目往往用精炼的词语提挈全文,对课文内容和主旨做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立意高妙。例如,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标题进行提问:“怎样的一个仙湖?”引发学生探索新旧仙湖的欲望。“仙湖为何消逝?”引出对变化原因的归纳。上课伊始,在板书的课题上多加几个问号,让学生通过题目解读内容。

第二,利用学案导学,让学生预习并针对不理解的地方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利用学案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然后,教师在批阅了学案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木兰诗》中,有的学生提出木兰肯定在战场上不够勇敢,因为经历那么多年的战争,一个织布的少女怎不会被打死?其他人难道是傻瓜吗?木兰作为一个女子竟然没有被发现真相?教师根本不用参与,让学生互相讨论,比较五花八门的答案中哪一个更有理:(1)当时少数民族可能没有汉族的男耕女织的生活,男女都能骑马打仗。(2)本文主要是为了表现木兰心系祖国、体谅父母以及不贪功名利禄的品质。(3)这是一篇民歌,它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虚实结合,木兰自然就不会被发现是女的了。出乎课堂的预设,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讨论,自己回答,运用教师提供的自主学习空间,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

第三,尽可能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相互讨论。教学实践表明,生生互动要比师生互动容易使学生产生疑问。因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轻松,他们或许会说些废话,但废话一说出来,话匣子才能打开。

第四,一定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问题的学生。其实,许多学生都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提问的。事实证明,初一的学生比初二好问,初二的学生又比初三好问。换言之,学生越来越不好问。当教师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中善于提出问题,而且让学生有发问的时间和机会时,学生才会越来越好问,否则他看教师脸色后根本不愿主动提问。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过:“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不容回避的问题。而我想,如果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那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更成功了。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将更有效地进行提问,从被动的“生答”向主动“生问”积极转换,让学生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也问出自己想过的问题,并带上问题离开课堂,到更广阔的空间去学习大语文。

(责编 张翼翔)

“生问”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技能和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敢疑敢问,标新立异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习惯,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为实现有效提问,教师需要进行问题设计,同时在课堂提问中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注意选择适当的提问方式和时机。为实现有效提问,教师需要多方设计并引导学生互答,并创设生问的空间,鼓励学生展开个性的思维,开创新时期学习新局面。

猜你喜欢
仙湖语文课堂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仙湖湿地
彩云之南玉溪美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