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文化的构建

2015-07-19 17:01甘肃省张掖市第三中学734000
学周刊 2015年13期
关键词:生命情境生活

(甘肃省张掖市第三中学734000)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文化的构建

韩建新(甘肃省张掖市第三中学734000)

初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很难学的学科。在新课程倡导“体现数学人文价值”的基本理念下,教师应从根本上去改变传统的课堂,构建和提升新的课堂文化,把抽象的、逻辑性强的、严谨的数学课堂转化为生机的、生态的、生活的数学课堂,学生才能消除对数学的恐惧,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真正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课堂文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语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教材在编写上也不断贯彻了“体现数学人文价值”的基本理念,改变了数学教材以往的面孔,采用“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方式,都是要求教师要站在文化的高度去理解教材,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处理教学内容,使之“生活化”“情感化”,努力使数学课堂不但成为知识与智慧相融合的平台,而且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是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炉膛。

首先,什么是课堂文化?所谓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课堂,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文化。只有把抽象的、逻辑的、严谨的数学转化为生机的、生态的、生活的数学,数学课堂才是陶冶人的殿堂。下面就初中数学课堂文化的构建上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赋予课堂生命价值,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数学课堂是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将数学知识强行灌输的过程。但在我们的大多数学课堂中,都是枯燥乏味的,教师成了知识的垄断者,许多数学知识的给予过于直接,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过程,依赖“题海战”的机械重复,导致学生越来越没有信心,成绩越来越差,这样就扼杀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一)要真正尊重学生,尊重生命的发展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彭泽平说:“好的课堂在于精神生命的涌动。”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生命的课堂应该是尊重生命的独立,呵护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倾听学生生命的“脉搏”跳动,在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中,共享生命成长的真实体验。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的课堂空间,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内心的发展要求,和学生能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学生的身心才能舒展,思维才能活跃。

(二)要真诚关爱学生,呵护生命的成长

新课堂文化把关爱学生的身心、守护学生的心灵作为首要任务。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只有付出真诚的爱心,他们才会感到被信任,才会接纳该教师的全部,才能向教师毫无保留敞开自己的心扉,消除他们心中自卑的阴影,唤醒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从教师的关爱中体验到情感的支持,从而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二、赋予课堂人文关怀,让数学课堂成为自然生态园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由他们组成的课堂无疑便是一个大的生态园,学生就是生态园中的花、草和树木,而教师就是浇水、施肥、除草的培育者。只要精心地去培育,便会有别一番的美丽。

(一)和谐温馨的教学环境,能为课堂提供滋润的“土壤”

生态的课堂应该顺应自然,顺应学生各自的天性,只有在和谐温馨的课堂教学气氛中,这些“小树”才能快乐地学习、自由地成长。当然不一定每一株幼苗都会成长为参天大树,也不一定每一颗花草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但只要用心给他们提供和创造和谐、舒适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自由地去呼吸,那即便它不开花、不结果,也会是一道独立的风景线。

(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为课堂注射灿烂的“阳光”

打造课堂文化,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核心是改变师生关系。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是为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更是要形成一种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下讲台、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的交流,细心观察每一株幼苗是否自然、积极地生长,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体。只有这束阳光,才能真正在课堂中还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还学生真情洋溢的世界,还学生心向自然的情愫。

(三)引导探究的合作学习,能为课堂施入别样的“生长素”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尤其是数学课堂,探究性问题活动更需要合作。但不难发现,大多合作表面热闹,气氛高涨,实质并没有真正地开展探究活动。只注重形式而忽视过程的合作学习,无法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也无法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合作的核心应该是探究,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睿智地选择探究的手段,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探究中感悟知识,在满怀期望中取得成功。

三、赋予课堂生活意义,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本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我们要让数学课堂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感受中认识数学,在认识中理解数学,在理解中升华数学,这样才能使学生觉得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考兴趣

数学教学应围绕着问题来设计。一个好的数学问题离不开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都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我们创设的情境可以是生活的、趣味的、开放的、操作的,不管什么样的情境,它都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

(二)联系生活实际,还原数学本质

新课标倡导数学课堂生活化,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现实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中去学习数学,运用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原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本质。

总之,课堂文化就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是课堂教学最内在的、最深层的、最隐性的东西,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只有从根本上去改变我们的课堂,提升课堂的文化,学生才能消除对数学的恐惧,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真正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1]薛永康.略论中学数学课堂文化建设[J].镇江高专学报,2010(4).

[2]林万青.浅议初中数学“生态型课堂”的构建[J].科学与财富,2011(6).

(责编 赵建荣)

猜你喜欢
生命情境生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