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辉
(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南422001)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
李 辉
(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南422001)
目的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差异。结果治疗后患者NSE水平均有所降低,其中实验组NSE水平[(15.65±2.83)μg/mL]明显低于对照组[(28.86±3.25)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可将其作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方案推广应用。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血栓溶解法; 急性病,脑梗死; 治疗结果; 出血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递增。虽然在现今的医疗水平下急性脑梗死导致的死亡率已大大降低,但多数幸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导致一侧肢体偏瘫、语言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早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挽救脑缺血性半暗带细胞活性,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2],本研究分析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象,均经颅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均自愿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由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原发性疾病、控制不良的糖尿病、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近2周内外科手术史、其他溶栓治疗禁忌证等患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43~70岁,平均(58.39±12.65)岁;体质量53~90 kg,平均(63.43±11.62)kg;发病至就诊时间1~6 h,平均(2.73±0.62)h;梗死部位包括基底核6例、脑室体旁4例、其他2例。实验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 45~72岁,平均(59.14±12.35)岁;体质量54~88 kg,平均(63.72±11.54)kg;发病至就诊时间1~6 h,平均(2.80±0.65)h;梗死部位包括基底核7例、脑室体旁4例、其他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发病至就诊时间、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立即吸氧,并扩
张血管、抗凝、脱水、营养神经等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尿激酶(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批号H44020647)溶栓治疗,剂量为150万U持续静脉滴注,于30 min内滴完[3]。实验组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广东铭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H20130000)静脉溶栓治疗,剂量为0.9 mg/kg,首先静脉推注10%,于1 min内推注完成,其余90%持续静脉滴注,于60min内滴完[4]。如溶栓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严重头痛、急剧血压升高、恶心、呕吐等症状时警惕脑出血,应停止溶栓。
1.2.2 观察指标及评价
1.2.2.1 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5]采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忽视等方面的内容。总得分为45分,NIHSS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问卷调查,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显效: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有效: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36~90%,病残程度1~2级。无效: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30%或增加,病残程度3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2.2.2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测定 取患者清晨空腹血3 mL,立即送检,分离血清。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分析仪2010对NSE进行测定,试剂采用罗氏公司生产的配套试剂。正常范围为NSE≤12.5 μg/L[6]。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NSE水平比较 治疗后患者NSE水平均有所降低,其中实验组NSE水平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NSE水平比较(±s,μg/mL)
表1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NSE水平比较(±s,μg/mL)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对照组实验组n 治疗前 治疗后12 12 42.64±7.52 41.78±7.47 28.86±3.25a15.65±2.83ab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急性脑梗死发生后缺血病灶中心坏死区域与正常脑组织之间存在着缺血半暗带,其中的脑细胞有短暂的生存能力。如及时、有效地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有助于挽救缺血半暗带中的脑细胞恢复正常[7]。如缺血时间过长,缺血半暗带区域的脑细胞逐渐坏死,导致梗死面积不断扩大。因此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是恢复梗死区供血、抢救缺血半暗带、降低灌注损伤。早期溶栓可促使闭塞的血管开通,尽快恢复脑组织血流,挽救处于濒死状态的缺血半暗带脑细胞,缩小梗死面积[8]。
NSE是参与糖酵解途径的烯醇化酶中的一种,存在于神经组织和神经内分泌组织中。NSE在脑组织细胞的活性最高,它与神经内分泌组织起源有关的肿瘤有关。正常情况下人体NSE含量较低,当神经细胞受损时细胞膜的完整性破坏,NSE从脑细胞浆内释放进入细胞间隙,通过血脑屏障释放入血,因此血清中NSE水平成为反映脑实质损害的一个敏感指标。当经过治疗后,脑细胞活性恢复,NSE水平逐渐下降。
尿激酶是第一代静脉溶栓药物的代表,具有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溶栓作用强等优点,但对于脑组织缺乏溶栓特异性,易引起出血并发症,如发生颅脑出血可引起灾难性后果。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一种新型的静脉溶栓药物,属于基因重组技术产品,具有与天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相同的药理作用,可特异性结合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促进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将纤维蛋白溶解,使局部血流恢复。由于其特异性强,一般不会引起系统性纤溶状态的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较小[9]。
本研究中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者NSE水平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采用尿激酶治疗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者总有效率高达100.00%,明显高于采用尿激酶治疗者的66.67%。这一结果提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尿激酶。因此,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可将其作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方案推广应用[10]。
[1]郭茂彧,宁观林.拜阿司匹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5):781-782.
[2]王奎杰.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和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9):1443-1445.
[3]肖凯文,唐玉兰,张先龙.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3):2595-2597.
[4]王玉维.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4):207-208.
[5]Cortijo E,García-Bermejo P,Calleja AI,et al.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ischemic stroke with unknown onset using CT perfusion[J].Acta Neurol Scand,2014,129(3):178-183.
[6]樊佳奇,田锋,龚民.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小细胞肺癌诊疗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10):1396-1398.
[7]邓丽,刘晓冬,张拥波,等.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8):825-830.
[8]曾静,杨楠,彭慧渊,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1):23-24.
[9]赵永飞,蒋雨平,肖保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新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3,21(3):348-352.
[10]Prefasi D,Fuentes B,Martínez-Sánchez P,et al.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stroke patients under 55 years of age:is there a different effect according to etiology and severity?[J].J Thromb Thrombolysis,2014,37(4):557-564.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0.041
B
1009-5519(2015)20-3146-02
2015-05-20)
论文写作时参考文献的书写要求
本刊编辑部
李辉(1977-),女,湖南邵阳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方面临床工作;E-mail:378315328@qq.com。
参考文献不仅增加论文的学术性,而且表明论文的科学依据,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因此,作者在写论文时,凡在文中引用他人数据或观点时,应使用参考文献。作者使用参考文献时应参照本刊稿约要求书写完整,且依论文中引用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参考文献排序并在论文中做相应标注。参考文献宜选用新近2~3年内的权威性国内外学术期刊,网上非文献数据库资料不宜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