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对照研究

2015-07-19 10:11钟贻洪王肇平廖忠剑文兴林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20期
关键词:脑血管颈动脉螺旋

钟贻洪,王肇平,廖忠剑,文兴林

(赣州市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西 341000)

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对照研究

钟贻洪,王肇平,廖忠剑,文兴林

(赣州市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西 341000)

目的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对照研究。方法选取该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31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对其分别实施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检测过程,对比分析2种不同诊断检测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CT诊断检测方式具有较高的钙化斑块诊断检测率,而采用MR开展诊断检测工作具有较高的混合斑块和纤维斑块诊断检测率,CT与MR诊断检测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几种不同斑块类型的检测率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后,都能够很好的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探测,但是采用CT诊断方式对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程度有更高的检测率,而采用MR诊断方式后,对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情况有着更高的诊断率,在临床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行相应的检测诊断,以提升诊断效果。

颈动脉狭窄; 动脉硬化;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血管

颈动脉狭窄是临床中引起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1-2],而粥样硬化斑块是造成颈动脉狭窄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临床中要想更好的预防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等病变情况出现,就必须要加强对患者早期临床症状的识别,加强对各相关项指标的检测工作,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诊断检测方式,尽早准确诊断,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3]。作者选取在本院进行治疗的31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对其分别实施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检测过程,对比分析两种不同诊断检测方式的诊断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31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男15例,女16例。年龄48~77岁,平均(61.12±3.08)岁。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31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对其分别实施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检测过程,对比分析两种不同诊断检测方式的诊断效果[4]。(1)多排螺旋CT诊断检测:采用CT诊断扫描仪器进行病情诊断,在开始扫描诊断前,需要对其参数加以准确设置,其中扫描电压设置为120 kV,扫描电流设置为500 mA,扫描层厚为0.625 mm[5-6]。在扫描过程中,需要从患者的自主动脉弓水平一直扫描到患者的颅底水平。在扫描过程中,经过患者肘部静脉采用高压注射器完成注射过程,将优维显270对比剂通过肘部静脉完成注射过程,注射量为90 mL,在注射过程中,其注射速度需要保持稳定不变,一般情况下,其注射速度控制在每秒钟大约4.50mL,之后再用相同的速度完成生理盐水注射过程,其注射量为50 mL,等到确定CT血管造影图像后,将其影像学

图像完成三维重建,进一步对重建图像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7]。(2)MR诊断检测:采用MR磁共振成像系统,准确设置并确定好扫描序列,包括T1W、T2W、PDWI等[8],进一步对扫描参数进行科学设置,主要完成扫描视野扫描层厚等参数设置,之后选择钆喷酸葡胺作为对比剂,通过肘部静脉完成注射过程,注射量为90 mL,在注射过程中,其注射速度需要保持稳定不变,一般情况下,其注射速度控制在每秒钟大约0.70 mL[9],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黑血技术来提升检测诊断的准确性。

1.2.2 指标判断标准 (1)CT对斑块性质判断标准:根据CT检测结果,需要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其诊断检测结果进行准确判断,评价标准为脂质坏死核,其CT值低于60 HU,纤维性成分,其CT值不低于60 HU,不超过130 HU,脂质钙化,其CT值大于130 HU。(2)MR对斑块性质判断标准:根据MR的诊断检测结果,需要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其诊断检测结果进行准确判断,评价标准为斑块内出血,表示T1WI、T2WI序列下的斑块内高信号表达,斑块内钙化,表示T1WI、T2WI序列下的斑块内没有信号表达。(3)动脉血管狭窄率标准:0级表示正常;1级表示狭窄率低于50.0%;2级表示狭窄率低于70.0%;3级表示狭窄率低于100.0%;4级表示狭窄率为100.0%。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T与MR诊断检测动脉狭窄率结果比较 CT诊断检测动脉狭窄率为22.58%,MR诊断检测动脉狭窄率为25.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与MR诊断检测动脉狭窄率结果比较[n(%)]

2.2 不同类型斑块CT与MR检测结果比较 CT诊断检测方式具有较高的钙化斑块诊断检测率,而采用MR开展诊断检测工作具有较高的混合斑块和纤维斑块诊断检测率,CT与MR诊断检测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几种不同斑块类型的检测率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斑块类型CT与MR检测结果比较(n)

3 讨 论

当前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开展DSA检测诊断方式是诊断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金标准”[10],但是在实际开展检测工作过程中,这种检测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安全性和创伤性,很容易引起患者的血管痉挛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中并不常用此类检测方式开展诊断工作。主要是通过采用CT和MR 2种诊断方式来完成检测过程,这2种不同检测方式的创伤小,操作简单方便,同时其诊断准确率较高,因此在实际用于诊断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中要想更好的预防脑血管疾病,降低其不良影响,必须要充分认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正确地识别其基本特征,加强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影像学特征联系和分析,从而有效评估和预测患者的病情特征,正确的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可以起到很好的预后处理作用。

本研究选取了本院进行治疗的31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对其分别实施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检测过程,对比分析两种不同诊断检测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发现CT诊断检测动脉狭窄率为22.58%,MR诊断检测动脉狭窄率为25.81%,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后,都能够很好的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探测,在临床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检测诊断,以提升诊断效果。

[1]齐旭红,毕冬梅,李娟,等.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对照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6):28-30.

[2]向宇燕.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对比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12):66-66.

[3]符益纲.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2):80-81.

[4]徐国民.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29):6567-6567.

[5]刘韶瑞,骆荣江,李小敏,等.颈动脉狭窄伴眼部缺血性表现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0,26(4):310-313.

[6]张峻,钱琦.CTA对颈动脉狭窄所致脑梗死的临床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6,8(11):1145-1147.

[7]李慎茂,凌锋,缪中荣,等.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2):56-61.

[8]黄敏慧,郜忠海,林列兴,等.颈动脉狭窄患者眼缺血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4,30(5):473-476.

[9]李艳艳,高连波,田沈,等.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改变情况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2(15):1710-1714.

[10]马英,刘业松.支架置入及经皮血管成形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2(43):7023-7027.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0.038

B

1009-5519(2015)20-3141-02

2015-06-24)

钟贻洪(1980-),男,江西赣州人,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胸部影像学研究;E-mail:1126638718@qq.com。

猜你喜欢
脑血管颈动脉螺旋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旋风“螺旋丸”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