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智茵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528000)
肌内注射联合孕囊内注射甲氨蝶呤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潘智茵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528000)
目的 探讨肌内注射联合孕囊内注射甲氨蝶呤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子宫瘢痕妊娠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肌内注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甲氨蝶呤孕囊内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恢复正常时间、包块吸收时间、月经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研究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2.5%(33/40)、100.0%(40/40)]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5.0%(26/40)、82.5%(33/40)],β-HCG恢复正常时间、包块吸收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6.85±1.58)、(39.17±2.02)、(35.26±5.17)、(9.33±3.12)d]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1.30±1.96)、(48.03±2.41)、(41.18±5.44)、(12.56±3.3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为15.0%(6/40)、对照组为12.5%(5/40)]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甲氨蝶呤肌内注射基础上联合孕囊内注射能有效提高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疗效,缩短治疗后恢复时间,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
甲氨蝶呤/治疗应用; 剖宫产术; 妊娠; 瘢痕; 注射,肌肉内; 孕囊内注射
子宫瘢痕妊娠是剖宫产术后容易发生的一种特殊异位妊娠,在所有剖宫产产妇中发生率约为0.5%,危险性较高。子宫瘢痕妊娠因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容易漏、误诊,而随着目前剖宫产分娩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子宫瘢痕妊娠所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1]。药物保守治疗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有效手段,常用药物为甲氨蝶呤,但临床实践表明,部分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5 000 U/L患者采取甲氨蝶呤肌内注射效果不佳,因此,探寻更为有效的用药方式显得尤为重要[2]。本院采取肌内注射联合孕囊内注射甲氨蝶呤方案,并对其临床效果和优势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资料
1.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子宫瘢痕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均为剖宫产分娩后再次妊娠,妊娠尿液检测呈阳性,血液检测β-HCG<3 000 U/L,经B超检查确诊为子宫瘢痕妊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年龄24~38岁,平均(28.62±5.14)岁;本次妊娠距上次剖宫产时间1~5年;孕周6~8周,平均(7.02±0.54)周。对照组患者年龄25~38岁,平均(29.03±5.22)岁;本次妊娠距上次剖宫产时间1~5年;孕周6~8周,平均(7.10±0.56)周。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排除标准 (1)妊娠囊直径超过5 cm者;(2)孕周超过8周者;(3)合并妊娠期疾病者;(4)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5)甲氨蝶呤使用禁忌证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山西普德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20206)1 mg/kg肌内注射治疗,最大剂量不超过200 mg,治疗后间隔3 d复查HCG,若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小于50%,7 d后使用甲氨蝶呤重复注射1次。连续治疗2~3周。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甲氨蝶呤孕囊内注射治疗: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前穹窿向孕囊方向将9号腰穿针穿入,至孕囊中后抽取部分囊液,注入甲氨蝶呤50 mg,连续治疗2~3周。
1.2.2 观察指标 疗程结束后评价两组疗效,并比较两组β-HCG恢复正常时间、包块吸收时间、月经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等。
1.2.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提示孕囊体积缩小大于50%,血清HCG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血清HCG明显降低,但未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恢复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β-HCG恢复正常时间、包块吸收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恢复时间比较(±s表,d)
表2 两组患者恢复时间比较(±s表,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n β-HCG恢复正常时间包块吸收时间月经恢复时间 住院时间研究组对照组40 40 16.85±1.58a31.30±1.96 39.17±2.02a48.03±2.41 35.26±5.17a41.18±5.44 9.33±3.12a12.56±3.34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子宫瘢痕妊娠是剖宫产术后容易出现的一种疾病类型,发病率不高,约为剖宫产产妇的0.5%左右,但其危害性较大,治疗不及时出现大出血和病死率较高[4]。子宫瘢痕妊娠发病因素复杂,主要机制为剖宫产后瘢痕部位存在内膜基底层损伤,导致着床部位出现裂隙、窦道等,受精卵可穿过裂隙、窦道而在瘢痕内着床[5]。目前,临床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保守治疗对患者生育功能影响小,是首选的治疗方案。
甲氨蝶呤为保守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常用药物,属于叶酸拮抗剂,主要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达到阻断和干扰嘌呤核苷酸及嘧啶核苷酸合成,阻断胚胎生长、发育[6]。同时甲氨蝶呤对胸腺核苷酸合成酶抑制作用也十分明显,促使细胞缺失营养而逐渐死亡[7]。
肌内注射为甲氨蝶呤常规用药手段,能在孕囊内达到一定药物浓度,疗效确切。Pirjani等[8]指出,甲氨蝶呤肌内注射治疗子宫瘢痕妊娠有效率超过80.0%,但对β-HCG检测值超过5 000 U/L者疗效明显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单纯采用肌内注射甲氨蝶呤治疗,总有效率达82.5%,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患者恢复效果也比较满意。
孕囊内注射甲氨蝶呤能有效提升孕囊内药物浓度,增强甲氨蝶呤作用强度[9]。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显效率提升至82.5%,总有效率提升至100.0%,β-HCG恢复正常时间、包块吸收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表明在肌内注射基础上增加孕囊内注射甲氨蝶呤能有效提高疗效,促进患者生育功能的恢复。但需注意的是孕囊内注射穿刺时需严格把握穿刺深度,避免对患者输卵管及子宫产生明显影响[10]。另外增加孕囊内注射甲氨蝶呤后患者不良反应略有所提高,分析原因可能与用药剂量增加后对全身其他非靶器官的影响略有所增加所致。
总之,在甲氨蝶呤肌内注射基础上联合孕囊内注射能有效提高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疗效,缩短治疗后恢复时间,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
[1]金欣爽.剖宫产后子宫疤痕处妊娠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2):116.
[2]崔雪蓉,卞度宏.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的临床诊治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2,11(7):562-564.
[3]Kalampokas E,Boutas I,Panoulis K,et al.Novel Medical Therapy of Cesarean Scar Pregnancy With a Viable Embryo Combining Multidose Methotrexate and Mifepristone:A Case Report[J].Medicine(Baltimore),2015,94(41):e1697.
[4]张黎敏,胡继芬,罗新.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2,8(6):633-636.
[5]林新章.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治疗方法的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179-180.
[6]柯雁飞,张桂丽,石华,等.子宫动脉栓塞和甲氨蝶呤注射在疤痕妊娠中的疗效[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3,38(5):535-536.
[7]陈丽娟,潘秀婷,马卫军.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在疤痕妊娠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1):2499-2500.
[8]Pirjani R,Bayani L,Shirazi M.Successful local and systemic medical treatment of cesarean scar pregnancy and a subsequent term pregnancy after treatment:a case series[J].Iran J Reprod Med,2015,13(7):445-450.
[9]肖秋萍,马观秀,曾淑华.甲氨蝶呤局部注射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9):167-168.
[10]余萍,刘娟.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处妊娠18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6):920-921.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4.043
B
1009-5519(2015)24-3793-02
2015-10-13)
潘智茵(1983-),女,广东佛山人,主要从事临床医学妇科工作;E-mail:19110248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