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传承
近期,一个回忆老北京大杂院的帖子,在我的微信朋友圈中引起了热议,那些熟悉的大杂院老照片,勾起了很多北京人童年的回忆。
儿时住在花市的上二条,胡同西口有家锦芳小吃店。爸爸经常带我去吃早点,豆汁儿喝不下,焦圈儿却是香香脆脆的,爸爸沏碗面茶,我吃着奶油炸糕,眼睛还看着邻桌的豌豆黄和拨鱼儿。元宵节前,小吃店会搭起大棚现做现卖元宵。一个个方方的小馅料在大盆的糯米粉里被摇得撒欢打滚儿,最后就变成了洁白圆润的大元宵。大人们排着长队,孩子们着迷的看着元宵打滚儿。谁能不记得等待元宵煮熟时肚子的咕噜声,谁能忘记不顾爸妈的警告,贪吃得被出锅的元宵烫了嘴?
从锦芳小吃店往东,再走不远就是酱油厂,隔壁是玉石厂。放学回家的路上,总是先闻到酱油和香油的味道;玉石厂会把加工后的边角料放在大门口的竹筐里等着被运走,我总会去翻翻捡捡,只要不拿走,门房的大爷是不会轰你走的。
玉石厂对面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树下的石凳,是小伙伴们玩“占地盘”、“扛老根儿”的地方……
北京人的回忆让那代人的童年历历在目:“夏日的傍晚拿着马扎和一张《参考消息》坐在京广大夏附近的马路牙子上,手里摇着用针线缝过的大蒲扇,家长看着报纸,我一会儿数着过往的车辆,一会儿仰头望着满天星斗猜着它们的名字,偶尔还会有流星划过。那时的夜空透彻的深蓝,看星星看到脖子都酸了,好怀念啊……”
“冬日里早起,拎着炉子上温了一夜的水壶去浇开院子里自来水管上的冰块,然后接回带着冰茬儿的水,洗漱后和小伙伴们一起走路去上学;暑假时在胡同各院里疯跑一上午,中午躺在窗前的床上,看着院子里的大枣树、金鱼缸和蓝天白云进入梦乡。”
“最喜欢小时候奶奶追着我去天安门广场喂饭,老叔抱着我在大栅栏里哄睡。每天一罐瓷瓶酸奶,表妹还要先尝哪罐比较甜。上小学,买了一块橡皮,三岁的表妹认为是好吃的,拿过来就咬下了一大块,咂摸着滋味,然后开哭。奶奶买回了金桔,说是败火的,我尝了一小口,没说话,也没继续吃,奶奶下班回家时,看到院里的孩子每人揣着几个金桔在啃……童年,北京,大杂院,满是快乐的回忆。”
而老朋友一句的评论“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对不对?”让我几乎掉下泪来。
在胡同里长大的北京人,怀念那充满“京味儿”的童年,北京的老城墙拆掉了大半,胡同也一片片改建成高楼大厦。是的,我们,再也回不去啦!而比没有老家更痛苦的是,你自己生长的那些最珍贵的地方,孩子们只能从你的描述中想象!
每念及此,我都想麻利儿地带上儿子,到北京城尚存的胡同和各种名人故居,去探访真正的北京,亦或更久远的北平城。
十一长假,带上孩子出发吧。不是非要山高水远才叫旅行,探访下自己的故乡,给孩子讲讲你的童年,别让老情怀和老物件一起消失,一代代这样传承下去的,才是文化!
执行出版人:刘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