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涛
距离北京市地铁4号线天宫院站5公里左右的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以下简称康复所)坐落于北京市大兴区西南郊区的西庄村。大门口的牌子提醒我们,这里不是普通的居住区,它是一所面向戒毒人员进行戒毒康复的地方。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是根据司法部关于开展戒毒康复试点工作的意见而建立的全国八家戒毒康复试点单位之一。据介绍,康复所目前在所的康复人员有120余人,接受康复所监督指导的康复人员有500余人,康复人员都是来自社会各界有强烈自愿戒毒意识的吸毒人员。在康复所东侧有数十颗果树、数个蔬菜大棚和养殖场。“养殖场养了鸭子,蔬菜大棚里种植着辣椒、西红柿和西瓜,同时我们还种植山楂树、樱桃树,康复人员定期在这里进行劳动,我们都会按劳动成果给予他们报酬,让他们享受劳动所得。作为我们所里来说,是把劳动体验作为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康复所所长孙本良这样介绍。
在工作中培养正确劳动观
在中国悠久璀璨的文明史上,没有哪种物品曾经像鸦片那样,震撼过这个古老国度的根基,并给她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与耻辱。时至21世纪的今天,毒品仍是危及社会秩序、损害民众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吸食毒品不仅有着 “一日吸毒,终身戒毒,身体上的毒瘾好戒,但心瘾难除”的反复性。更重要的是,吸毒人员出去之后,社会上大部分人还是会对他们有所歧视,没有定性、脆弱、敏感是所有吸毒人员的共性。针对吸毒人员的特性,康复所本着人本、阳光、和谐的戒毒康复理念,积极搭建一个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平台。“康复人员要想回归社会,必须在戒毒完成之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样才能逐渐适应社会,脱离毒品的圈子。”孙本良如是说。
“我们为康复人员提供的工作岗位,都经过细心筛选。诸如种菜,康复人员从播种、护理再到收获都实时参与,这就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成就感,培养了他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和意识,为他们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 在孙本良看来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基于此,康复所通过多种手段,在所内为康复人员提供各种工作体验岗位,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于是,手工加工作坊定期开放,康复人员在这里不仅能学到一技之长,还能通过劳动收获快乐。截至目前,共有80多名康复人员在劳动岗位上锻炼过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一定强度的锻炼之后,为他们将来重新回归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接企业构筑就业平台
除了在内部开设一些工作岗位以供康复人员体验之外,康复所还积极为康复人员搭建一个去企业工作的平台。为此,他们从去年开始多次组织相关企业为康复人员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
为了给康复人员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康复所领导多次深入到合作企业中去实地考察,确保康复人员能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并且针对有些康复人员短时间难适应外部生活条件的情况,安排这部分人回康复所居住,对他们实现彻底帮扶。北京阳光宜康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和贸易于一体的实业型医疗卫生企业,作为康复所的合作单位,阳光宜康数年来陆续接收了十几名从康复所走出来的康复人员。作为企业的负责人孙龙江对于接收康复人员深有感触,“以孙所为主的康复所的领导们,从第一次和我们企业接触开始,已经数次去我们企业做了考察,以确保我们企业是正规的、能为康复人员提供良好保障的企业,并且在和康复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康复所这边都准备了十分细致的文本,细化至最低工资、五险等基础问题。”正是康复所对康复人员的这份责任心让孙龙江无比感动,他确定了康复人员的最低工资定在2300元,外加800元的绩效考核。用他的话来说,“正是因为康复所的高度责任心,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中国的禁毒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目前,康复所与5家相关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已经陆续有60余名康复人员走进了企业,实现了再就业。据企业负责人介绍,其中一些人员在企业的表现相当不错,能很好地适应本职工作。
不间断督导 长久负责
当记者问到这60余人目前的就业现状时,孙本良一脸严肃,“因为吸毒人员缺少一种干事业的毅力和决心,难免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有些再就业的人员没能坚持下来,如何保障康复人员再就业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便成为了我们需要探讨的课题。”孙本良对于再就业的康复人员时刻担心着。为此,康复所对这些再就业的康复人员进行了跟踪调查、监督指导,并且这种督导是没有时间限度的,只要康复人员的电话能拨通,工作地点能明了,康复所的工作人员就会定期进行电话访问或者实地访问,随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并且对于再就业的康复人员定期进行尿检,确保他们不会再次吸食毒品,对康复人员负责也对他们所在的企业负责。“督导的工作一般按照四个梯度进行,如果康复人员实在适应不了企业的工作,我们的老师也会劝这些人回到康复所继续接受康复治疗。”作为所长,孙本良对于督导工作如数家珍。“督导的四个梯度主要按照康复人员吸毒长短划分的,第四梯度是吸毒半年以下的,第三个梯度是吸毒一年以下的,第二个梯度是吸毒两年以下的,第一个梯度是吸毒三年以下的。”对于督导这项工作,孙本良表示,康复人员离开康复所之后只要跟康复所有联系他们就会一直跟踪下去,直到康复人员彻底实现自己完全社会人的状态。“所以我们康复所应该理解为是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中途岛、缓冲站。”说这话的时候,孙本良满含期待,在他心中,康复所一定是让康复人员无忧无虑回归社会的沃土。
23岁的木子(化名)在16岁的时候沾染上了毒品,之后就是6年的吸毒史,毒品毁了他的生活和人生,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戒毒的想法便充斥胸膛。2014年,他来到了康复所,在康复所里他积极参加劳动,参加工作岗位体验,经过一年时间的康复,他渐渐走出毒品的阴影。于是在田间,在加工场内,总是能看到他的身影,终于在今年3月份,经过现场招聘他来到了阳光益康工作,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据车间殷主任介绍,木子在车间表现积极。末了,木子用简单的语句表达着自己的对康复所的感激,“没有康复所也许我正躲在某个角落里吸毒呢,或者正在犯法呢,也许我已经死去,谁知道呢?但是因为康复所老师的鼓励,让我重新找到了自我,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并且他们定期跟我联系,时刻督导我,关注我,毒品已然离我而去。”说这话的时候,木子脸上洋溢着浅浅的笑容。
采访当天,天空飘着零星的小雨,我以为当天需要面对的康复人员必然是冷漠的,犹如这雨水让人难以靠近,可是在康复所看到的康复人员脸上会不时浮现出些许笑容,不多,有的还很羞涩,却让我心中无比感动,瞬间冲走了当天那点滴的凉气。采访结束之后,天气放晴了,蓝天白云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走在康复所内的劳动基地中,辣椒、西红柿、西瓜等正茁壮地成长着,犹如康复人员的明天满载着收获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