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锦芳 副教授
日本引进外资政策新变化及我国对日投资战略新思考
施锦芳 副教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人口少子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人口减少及老龄化会导致劳动投入减少和储蓄率下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吸引外资(FDI)就成为促进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日本政府逐渐认识到引进外资的重要性,2012年年底安倍内阁将引进外资视为带动日本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先后出台了多项招商引资新政策。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也重点强调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战略对今后实现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新增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深入研究日本引进外资政策新变化,对我国加快实施对日投资具有重要价值。
(一)日本吸引外资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直接投资总规模大幅度增加,从1990年(2074亿美元)至2010年(12437亿美元)的20年里大致增长了6倍。这与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出台的宽松自由投资政策及发展中国家国营企业的民营化改革密不可分。同一时期,日本引进外资规模也呈现出小幅增加态势。从1990—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日本引进外资年平均增加额保持在10亿美元左右。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引进投资连续两年骤减,1999年才重新回到正常轨道。跨入21世纪以来,伴随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日本引进外资连续4年表现良好。然而好景不长,2005—2006年日本引进外资额又出现大幅度减少。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8—2010年,日本引进外资持续大幅减少。
实际上,日本引进外资与日本经济实力极不相称,无论是引进外资的规模还是外资占GDP的比例都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日本GDP总规模、对外投资余额占全球的总量均为8%~9%,但日本引进外资余额仅占全球总量的0.9%。日本自1990年开始引进外资以来,与全球、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相比,日本引进外资额占GDP的比例均处于低位。2013年,日本引进外资余额占GDP的比例仅为3.5%,而英国是日本的10倍,美国和德国是日本的6倍,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是日本的3倍有余。
从地区分布看,欧美长期以来是日本引进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但近年来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成为日本引进外资的又一主要来源地。从行业分布看,金融保险和制造业占比高、金融保险业除外的非制造业占比低是日本引进外资长期以来的主要特征。然而,近年,金融保险及制造业占比在逐渐减少。从形态分布看,发展中国家的对日投资主要采取设立公司(绿地投资)方式,而发达国家基本通过获取日本国内公司的股份合作经营或实施并购(M&A)。
(二)中国对日投资状况及主要特征
日本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之一。截至2013年年底,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累计项目数为48544个,实际投资金额为943.1亿美元。在华的日资企业超过22000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国已经成为日本企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近年来,日本非制造业对华投资逐渐增多,金融保险和零售业成为日本企业投资的重要选择。与此相比,中国对日投资还很少(参见表1)。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年末,中国对日投资存量为18.98亿美元,投资领域主要在贸易、金融、物流、餐饮、航空等领域。
在“失去的30年”时间里,日本国内企业经营每况愈下。同期,伴随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日投资步伐加大。这一时期对日投资的主要特征是大量并购日本的制造业。近年,随着日本及中国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企业对日投资呈现出新特征。
第一,对非制造业的并购增多。最近几年对日并购呈现出向零售业、服务业等非制造业转向的趋势。2000年苏宁电器收购日本LAOX集团成为其最大股东拉开了并购非制造业的序幕。近年,伴随中国出现境外旅游消费热,特别是2012年年底以来,“安倍经济学”下日元大幅贬值,中国赴日游客剧增。伴随赴日旅游需求扩大,中国企业收购箱根、热海等日本著名风景区的酒店、宾馆以及民营航空(春秋、吉祥),在日本设立分公司的服务业投资案例层出不穷,开辟了中国对日投资新路径。
第二,资金与技术对接互补型投资增加。日方企业急需资金扩大生产,而中方企业需要技术、研发能力及管理销售经验,中日双方在这样互补状况下实现合作经营。2010年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收购新日本石油大阪炼油厂49%的股权就是比较典型的案例。
第三,对日市场开拓型投资不断扩大。中国企业对日投资初期,首先选定日本国内一家同行知名企业为合作伙伴加大研发,然后利用其在日本市场的地位销售双方合作经营产品,并提供全方位售后服务,以获得日本消费者认可及市场份额,最终实现中国企业独立经营,这以海尔集团进军日本的“白色家电”,成功扩大中国企业对日市场为典型。
第四,培育全球市场为导向的强强合作型投资开始出现。2014年日本软银集团成为了阿里巴巴集团最大的股东,两大集团的合作旨在瞄准全球,通过实施“中国+美国+日本”路径,逐渐占领全球互联网市场。
表1 中日相互投资变化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和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日本》(2014年版)整理
根据投资优势理论,日本理应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选择之地。首先,地缘因素有利于中国对日投资。从外部看,中日两国具有海上地理位置优势。从内部而言,高速公路和新干线贯通整个日本。海运和铁路是国际贸易所有运输方式中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因此,与对其他国家投资相比,中国对日投资的运输成本可调控在相对较低的范围之内。其次,日本GDP总量居全球第三,说明日本还蕴藏着较大的市场规模。并且,日本文部省的《科学技术指标》统计显示,日本每年的研发费用及研究人员占总人口比例在全球均名列前茅。因此,从与研发相关的基础设施整备看,日本也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对日投资规模远远落后于日本对华投资规模,不足日本年均引进外资总额的1%,与目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相匹配。中日双方存在的各种障碍限制了中国企业对日投资规模的扩大,也导致诸多投资失败案例发生。
(一)从日本国内方面看
第一,日本政府根据1950年制定的《外国投资法》,长期以来对外企进入日本实行严格审批和管控,对来自中国的投资也不例外。第二,日本国内民营企业在战后建立的相互持股制度下,观念过于保守,对外资并购本国企业颇具反感,并且日本国内市场整体趋于闭塞。加之近年,受钓鱼岛事件影响,日本国内由于安倍内阁误导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持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第三,高昂的企业所得税、人工费用及房租成为阻碍中国对日投资的主要因素。2011年OECD对34个成员国的调查显示,日本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9.5%,比34个成员国25.5%的平均税率还高出14个百分点。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为加快灾后重建,日本政府调低了部分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但2014年日本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仍为34.6%,远远高于所有发达国家。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2012年全球主要地区工资收入排行榜显示,日本月工资收入居全球榜首,为4000美元。另外,据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美国房地产服务公司高纬物业(Cushman & Wakefield)的调查报告,2012年全球主要城市房地产租赁价格按每平方米年度租金排名,东京(2126美元)仅次于中国香港(2633美元)和伦敦(2579美元),居全球第三。
(二)从中国企业方面看
第一,中国企业总体还相对薄弱,还不能完全获得日本市场的认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整体产业技术水平还较低,近年国内强烈的竞争使得企业收益率逐渐下降。并且,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资本积累还不够丰厚,向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的投资还需要进一步储备和开拓。第二,由于日本税收体制复杂、税目繁多,中国对日投资企业往往不得不在日本国内支付高昂费用聘请精通税制的中间机构办理纳税相关手续,这也加重了中国对日投资企业的经济负担。
根据日美结构协议的规定,1990年日本政府不得不修订《外汇兑换法》,并承诺向海外公开国内市场相关信息。日本终于打开国门允许外资进入日本市场。1994年以来,日本政府虽然出台了诸多引进外资政策,然而,日本在引进外资的规模和水平上均并未获得较大提高。安倍执政后,为了挽救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安倍内阁绞尽脑汁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引进外资的战略。如:2012年颁布了《亚洲据点化推进法》,试图构建亚洲产业总部,强化日本在亚洲的投资聚集基地的战略地位;2013年出台了《日本再兴战略:JAPAN is BACK》,指出扩大吸引外资是今后带动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安倍内阁围绕招商引资可谓颇下功夫,日本引进外资政策发生诸多新变化。
第一,逐渐下调企业所得税税率。2015年1月14日,日本国会通过了下调企业所得税改革法案,决定今明两年将企业所得税税率分别调低2.51、0.78个百分点,下调至32.11%、31.33%。并且,日本政府表示在未来的5~6年时间里将继续下调企业所得税税率。
第二,效仿中国创建经济特区,给予特殊投资优惠政策。2013年10月,日本宣布在国内创建国家战略特别区域,即经济特区。允许经济特区采取不同于日本全国统一的制度,鼓励经济特区创建更多适应该地区特色的新兴产业,扩大消费者利益,使该地区经济迸发更大活力。日本计划通过经济特区结构改革的成功,进一步带动日本全国结构改革风潮,达到盘活全日本经济的最终目的。截至2014年年底,日本政府一共指定了六大国家级经济特区:东京圈(国际商务及创新产业)、关西圈(医疗产业及创新型人才培育)、冲绳县(国际化旅游观光)、福冈县福冈市(创业雇用改革)、新潟县新潟市(大型农业改革)、兵库县养父市(山坡地农业改革)。
第三,健全招商引资机构,制定具体实施计划。JETRO在中国等多个国家设立了多家分支机构,长期以来其主要任务是为日企向外投资提供支援。安倍委以JETRO负责招商引资的新重任,并要求其为外企进入日本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并且在2013年,安倍内阁还新开创了为招商引资搭桥牵线的MICE体制,以召开会议、招待旅行、承办国际学术讨论会、举办展览会等方式加快引进外资步伐。
第四,设立补助金制度。对全球化大企业将研发中心或者是公司总部设置在日本国内以及高额投资成本的企业提供补助金,补助金额也从2013年的5亿日元增加至2014年的9亿日元,以后还将逐年提高。
第五,完善人才计划,加大英语国际化人才培养。安倍内阁制定了多项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日本政府减低了高级人才申请永驻签证(即绿卡)门槛,大力吸纳外国优秀人才留在日本。另外,在日本国内42所大学开展“Go Global Japan”试点教育,为外资企业培养精通英语的高级专门人才。
与日本政府传统外资战略相比,安倍执政后修改了法律、税制,放松管制,出台了吸引外资的具体优惠措施。就企业所得税而言,目前,下调后的日本企业所得税税率仍高出我国7.11个百分点,这不利于我国企业对日投资。但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出台的经济特区制度及提供补助金等优惠政策等,对我国加快实施对日投资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日两国在产业结构、供求关系、技术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互补性。中国企业需要引进日本的高新技术、品牌及先进管理经验,而日本企业需要中国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巨大消费市场及充盈的资金储备。因此,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加强基于互利共赢的对日投资合作,加快我国企业对日“走出去”步伐仍然是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企业对日投资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设计和思考:
(一)宏观层面
首先,近年来中日两国经济合作步伐深受恶化的政治关系影响。作为互为邻国和重要贸易伙伴国,中日两国政府应从经济互利共赢出发,抓住机遇,构建良好的中日政治经济合作环境,减少日本市场对中国投资的抵触情绪。其次,提高我国企业对日投资的规模和水平,以BIT为切入点,采取循序渐进方式,将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农业贸易等重要领域纳入,最终实现中日韩FTA的成功创建。最后,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均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全面解读安倍内阁对高额投资成本企业提供补助金优惠政策的具体规定,并积极引导银行向对日投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以保障其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援。
(二)中观层面
选定正确的投资区域和领域,加大对日投资,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首先,日本政府指定的六大经济特区是我国对日投资的首选区域。今后日本政府将逐渐加大对作为安倍内阁经济增长战略重要一环的经济特区的政策优惠和支持力度,激活民间投资活力,从而带动整个日本经济增长。其次,特色产业是我国企业对日投资的重点领域。日本政府支持和鼓励的经济特区重点产业各具特色,如东京地区的创新产业、关西地区的包括老年人护理在内的高新医疗产业都是适合我国企业投资的重要领域。
(三)微观层面
首先,我国对日投资企业要从自身出发,提高对日本国内投资环境的认识,积极引进和培养熟悉日本税制并具有国际管理经验的专门人才,以减少对日投资过程中的盲目性,避免支付不必要的各项费用。其次,我国对日投资企业应注重制定本土化经营战略。前述的海尔集团经验指出,从研发本土化、产品制造本土化到营销本土化的三部曲,是我国企业对日投资实现完全本土化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
[本文是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和东北财经大学创新团队“深度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规则重塑”(DUFE2014T03)的阶段性成果。]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责任编辑: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