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生改善背景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2015-07-18 09:03刘黎娜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6期
关键词:民生公民管理

刘黎娜

(湖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长沙 410000)

基于民生改善背景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刘黎娜

(湖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长沙 410000)

本文阐述了应理性看待基于改善民生的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要持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扩大社会管理格局,注重参与社会管理各方之间的协同性,积极营造有利于民生建设的制度环境,提高公众的管理参与度等基于改善民生的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策略。

民生;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近年来,党和政府在充分考虑目前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从稳中求进的角度出发,大力推进基于改善民生的管理创新,以加快各项事业建设步伐,从而增强社会的整体效益,并促进全年的工作计划早日落实。要把全面推进改革、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作为提升对民众服务水平的基本方式,致力于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要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来做好社会管理创新。

1 理性看待基于改善民生的社会管理创新

1.1社会管理与民生二者是正相关的

我国在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不少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社会管理可很好地处理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等。因此,改善民生做得越好,社会管理的效益就越好,越能保持社会的繁荣局面。

1.2社会管理创新须定位于改善民生

定位是否恰当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效果有很大影响。现今,尽管社会管理创新得到了较高的关注,但还有一些不足,如服务理念不强、管理不规范等。尤其是在有的管理机构中,依然存在崇拜权利、自高自大、不关注民生等现象。在社会管理中,无论是定位还是理念都有明显的行政痕迹。在某些国家,遍布全境的“公民办公室”是实现社会管理“定位于服务”理念的典范。公民办公室是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直接面向普通公民,为公民日常生活提供政府服务和社会管理事务的基层单位。我们应借鉴这种服务理念,将社会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服务在先、管理在后。

2 解决基于改善民生的创新社会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2.1持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改善社会管理格局

2015年,关于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有3个问题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它们分别为:增强人民群众相互间进行交流的能力,提升行政部门宏观性管理能力以及所有社会管理组织正确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怎样从上述问题出发来促进交流与融合以拓宽社会管理的范围,而非把社会管理仅仅局限于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的管理,对于提升当代社会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它意味着社会管理格局要从现今最大程度地提升民间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的作用以及他们自身的建设,进一步延伸到人民的实际生活,也就是进到公众参与层面。

2.2注重参与社会管理各方之间的协同性

自20世纪末以来,有关社会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国外大学的知名社会学家皮特·艾文思在其所写的“社会和国家协同论”中提到:合格的行政机构不仅具有很大程度的独立性,而且还具有长远的眼光,能摆脱社会特殊利益的局限,制定出益于社会长远发展的策略,但也应注意到行政机构一定要与社会组织保持良好的协作才有助于实施其策略。所以,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路径的设计上,要打破传统的以政府或公共机构为唯一权威主体的模式,强调参与公共事务治理者的身份,高度关注彼此的协同性,形成上下沟通密切、民主性高的管理氛围,使公共事务的管理能够经由相互间的商讨、合作来实施。

2.3积极营造有利于民生建设的制度环境

民生这一词涵盖的范围比较广。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曾提到,“民生便是与群众生存、国家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有关的一切活动……因此,民生主义即为社会主义,也叫作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实现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在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中,包含了土地制度、收入分配、社会福利、生活品质、社会救助等。

2.4提高公众的管理参与度

在社会管理主体方面,提高社会管理的公众参与,逐步使公民社会组织和公民转变为社会管理的真正主体之一。在社会管理的参与中,要调动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注重公民社会的自我建设和发展,给予民众自我治理、自我控制的权力和空间。在社会管理职能的履行上,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职能是服务社会,是以公共利益为中心,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己任,努力为民众提供高质量的同等的生活条件。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形成治理共同体的协同作用,在长期的交往、合作、互动中形成一系列认同关系网络,最终形成以“政治—经济—社会”三元主体模式的市民社会。

3 结 语

民生问题不仅在过去经常提到,而且在现代也广为重视。以孙中山先生的理论为基础,当前要解决好民生问题,不能就民生而论民生,需要把民生问题放在一个更加宽阔的视野中进行分析,充分考虑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对于改善民生的各自的重要意义,力争使2015年的民生建设和社会管理上一个新台阶,达到一个新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何峻.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城市社区社会服务能力生成路径[J].决策探索,2011(18):25-29.

[2]张璇.社会管理创新的八大重点关注领域[J].中国社会工作,2011(21):13-14.

[3]葛滢滢.以民生政治建设视角谈社会管理创新[J].新经济,2014(4):67-68.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6.141

D632

A

1673-0194(2015)06-0220-01

2015-02-05

猜你喜欢
民生公民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论公民美育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十二公民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