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司
——跨国公司发展新阶段

2015-07-18 11:42王志乐
全球化 2015年11期
关键词:跨国公司全球化企业

王志乐

·国际经济·

全球公司
——跨国公司发展新阶段

王志乐

最近20多年,跨国公司逐渐向全球公司转型。全球公司是跨国公司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它们拥有了全球战略、建立了全球管治结构和承担了全球责任,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跨国指数超过50%。全球公司经营重心在海外,形成了全球经营的思维模式和经营模式。全球公司在华投资不仅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动机,也成为中国现代企业成长、现代产业壮大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催化剂,而且还与中国经济发展有了越来越多的利益交汇,从而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同盟军。与此同时,全球公司也给中国企业乃至整个经济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促进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了解和研究跨国公司这一发展新趋势,向全球公司学习,与全球公司合作,同全球公司竞争,在学习、合作和竞争中成长并壮大一批源于中国的全球公司。

经济全球化 全球公司 对外开放

最近20年来,全球范围内企业界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经济全球化潮流推动下,企业界的变化最引人注目的是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向全球公司(Global Corporations)的转型。简要地说,跨国公司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建立分支机构,由母公司统筹决策和控制,从事跨国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全球公司则是跨国公司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它们拥有全球战略、建立全球管治结构和承担全球责任。与一般跨国公司相比,全球公司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其跨国指数 (海外资产、海外销售和海外雇员与总资产、总销售和总雇员比例的平均数)超过50%。由于主要收入、主要资产均来自海外,全球公司经营重心在海外,其发展战略、管治结构和理念文化更注重全球,形成了全球经营的思维模式和经营模式。

全球公司已经全面进入中国。全球公司在华投资不仅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动机,也成为中国现代企业出现和成长、现代产业形成和壮大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催化剂,而且还与中国经济发展有了越来越多的利益交汇,从而成为中国和平发展与崛起的同盟军。与此同时,全球公司也给中国企业乃至整个经济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促进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了解和研究跨国公司发展这一新趋势,向全球公司学习、与全球公司合作、同全球公司竞争,在学习、合作和竞争中成长并壮大一批源于中国的全球公司。

一、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

跨国公司真正向全球公司转型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研究跨国公司转型为全球公司这一过程时,必须了解全球公司产生的背景。

(一)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的时代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出现了一系列根本性的新变化。这些根本性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跨国公司经营和竞争的环境、条件及规则。

首先,冷战结束导致全球市场形成。1979年中国对外开放,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开始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1989年11月—1991年12月,东欧与苏联发生剧变。自此,持续40余年的冷战结束,给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两个对立的阵营不复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和主流;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取代过去的军备竞赛。经济全球化的政治障碍被扫除。自此,超越政治地理界限的全球统一市场开始形成,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发展。

其次,1995年前后,因特网开始被商业化广泛应用,移动电话也开始普及,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革命使得全球联系空前加强,全球市场才得以真正形成和运行。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革命,使得跨国公司的战略和管理在全球范围能够真正实施。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全面产业化,引起了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手段的重大变革,使世界经济从工业化阶段逐步进入信息化和智能化阶段。经济全球化并非始于今日,经济全球化就其根源应始于资本来到世间所形成的一股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276页。经济全球化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扩展和深化。1995年开始运行的世界贸易组织 (WTO)标志着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算起,在短短的不到十年时间里,全球政治、科技和经济领域均集中出现了根本性变化,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时间集中,意味着这些变化同步进行。这些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极大地推动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形成。经济全球化潮流改变了企业经营环境、竞争方式和竞争规则。面对迅速形成的全球市场和迅速发展的全球化潮流,跨国公司原有的发展战略、管治结构以及理念文化均面临严峻挑战。

(二)全球战略:从跨国经营走向全球经营

1992年以来,也就是全球市场出现以来,许多跨国公司进行全球战略调整,按照企业经营系统的功能重新配置资源,以适应全球市场的出现。全球市场形成,使得企业可以在全球选择最有成长性的市场作为经营重点。过去,发达国家市场是企业征战的中心地区。现在,新兴市场往往成为新产品急剧增长的市场。全球市场形成,使得企业可以超越原有的国家地理界限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由于劳动力、原材料、能源、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各地性价比不同,企业有了在全球选择要素和打造全球价值链的可能。它们把全球性价比最好的资源吸纳和整合到自己的价值链中,从而有可能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无论是主动发起还是被动应对其他公司来自全球市场的挑战,跨国公司都不得不根据全球市场制定全球战略,从而保持现有竞争优势和开发新的竞争优势。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过去在多个国家的跨国经营战略调整为全球发展战略。全球经营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常态。它们或者在全球最适宜的地点设置采购中心、制造组装中心、研究开发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和营销服务中心来完善全球价值链;或者把价值链若干环节外包,充分利用其他企业、其他国家的资源;或者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和并购其他企业,吸纳整合全球最优资源,打造全球价值链和完善全球产业系统。

(三)全球管治:全球管理网络和治理结构

随着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型,跨国公司的管治结构也相应进行了调整。跨国公司管治结构的全球调整包括股权全球化、公司治理结构全球化和管理结构适应全球化进行调整三个层面的变化。

1.股权全球化——外资股权比例急剧上升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以金融资产全球自由流动推动全球化为特征,金融资产自由流动必然导致企业股权全球化。最近十几年,跨国公司纷纷在全球多个股市上市融资。德国巴斯夫 (BASF)公司股票在法兰克福、伦敦和苏黎世三地交易所上市。BASF公司外资股份1997年占全部股份的27%,2001年增加到35%,2005年达到52%。过去,日本跨国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在日本股东手中。1998年金融危机后,日本企业积极加大全球化力度。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股权全球化,增加外资股权。

表1 1999年—2013年若干日本企业外资股权变化情况 (单位:%)

股权全球化意味着跨国公司吸纳和整合资金的范围从一个国家为主转向从全球吸纳资金,也意味着跨国公司从为一个国家的股东负责的公司逐步演变为为全球股东负责的公司。股东结构的变化显然是跨国公司管理、治理结构全球化的重要原因。

2.公司治理结构全球化

正是由于股权的全球化,带动了跨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1992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董事会的构成也出现了全球化趋势。美国学者Gillies和Dickinson选取了80家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在1993年这80家公司中有36.3%的跨国公司至少有一名非本土的董事会成员。另一位学者克利福德研究发现,到2005年这些公司中有75%的跨国公司至少有一名非本土的董事会成员。平均来看,跨国公司董事会非本土成员所占全部成员的比例达到25%。

3.公司管理结构的调整——全球网络

过去跨国公司是以母国为中心辐射若干国家子公司的中心辐射式管理模式。在这一阶段,公司总部拥有绝对的决策控制权,而现在情况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于全球各个市场当地化经营的需要,过去单纯的纵向管理结构已经不能提供足够的灵活性来应对全球各个地点经营条件的迅速变化。跨国公司需要在全球市场的若干重点地区和国家设立地区总部,统一管理协调公司各个业务部门在当地的经营活动。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设立纵向的业务分部以及横向的地区总部,使得这些公司形成了新的管理架构,这是一种多中心多结点的网络管理模式。网络管理模式有利于全球公司对全球范围经营环境的变化作出更迅速的反应,更有效地利用全球资源。

通过公司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以及管理结构的调整,一批跨国公司管理和治理结构全球化程度大大增加。全球化管理、治理结构既有利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吸纳资源,也有利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从而大大增加其在全球的竞争力。

(四)全球责任:以责任为核心的公司文化

跨国公司走向全球,面临如何吸纳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整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市场,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政府打交道的问题。为适应全球竞争与合作,跨国公司调整了企业经营理念和文化。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在全球发展所引发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就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潮流影响到全世界,全球市场形成,全球公司崛起。人们在发挥跨国公司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希望遏制跨国公司带来的社会和环境问题。1999年1月31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发言中批评了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和环境问题。2000年7月26日,《全球契约》在联合国总部正式发起进入实施,提倡包括人权、劳工、环境等三个方面的九项原则。2004年6月,又增加了反对商业腐败的第十项原则。《全球契约》是一项自愿性的倡议,鼓励企业或组织广泛参与,是人们解决全球化带来种种问题的一个新思路,即发挥全球化中强者——跨国公司的作用,使跨国公司成为解决社会环境等问题的积极力量。15年以来,已经有8000余家世界著名企业加入。《全球契约》成为跨国公司强化公司责任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跨国公司强化责任进入一个新的高度,从过去强调经济责任到强调包括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等在内的全面责任。

2008年12月,西门子公司因通过行贿获取商业合同而向美国和德国司法机构付出16亿美元的罚金 (以和解形式出现)。这一事件轰动全球商界。据调查,以西门子公司被处罚为标志,2009年以来,许多跨国公司都建立或强化了合规管理体系。不少公司设立了专门的合规专员,负责培训、制定规则,监查公司运行流程中的违规现象,处理违规事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强化在海外子公司的合规反腐。这一趋势表明,跨国公司不仅需要承担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责任在内的全面责任,而且要承担在海外规范经营的责任,包括合规反腐,即全球责任。这是全球化时代企业责任的又一次提升。在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主要是硬件竞争上升到软件竞争,从过去主要是技术、产品竞争上升到公司责任理念以及公司道德水准竞争。先进的公司责任理念成为企业制胜不可或缺的软竞争力。

(五)全球公司:跨国公司发展新阶段

与一般跨国公司相比,全球公司不仅扩大了经营地域,而且从战略、结构到理念文化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全球化潮流中,跨国公司通过战略、管治架构和理念文化的调整,完成了从跨国公司到全球公司的转型。与一般跨国公司相比,全球公司的全球化程度大大增加。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统计,最近20年,全球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1994年,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海外资产占其总资产的41%,到2012年上升到60%;海外资产总额则从1994年的15879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76983亿美元,近20年中增加了约四倍。同期,最大100家跨国公司海外销售占其总销售的比例从46%增加到65%,海外雇员比例则从43%增加到59%。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发布的 《世界投资报告》,2012年全球100大跨国公司中,跨国指数超过50%的有88家,超过70%的有42家。而1994年,跨国指数超过50%只有43家,超过70%的只有16家。

表2 1994年—2012年全球100大跨国公司全球化程度的变化

与一般跨国公司相比,新型的跨国公司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其跨国指数超过50%。当一个公司超过一半的资产在海外,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海外,超过一半的雇员在海外就业时,这家公司的思维方式和经营模式就与一般跨国公司发生了巨大的差异,海外经营成为这家公司的重心。其战略、管理结构和理念文化必然发生重心转移。对于这些公司而言,海外经营的重要性不断上升,母国经营的重要性则相对下降,公司的资源越来越多地向海外转移。这种情况在瑞士、荷兰、北欧一些小国的跨国公司中特别明显。

来源于小国的跨国公司跨国指数比较高,是因为这个公司所在国家市场规模不大,企业做大必然向海外扩张。美国市场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美国公司在本土市场经营有着极大的空间。因此,在我们研究的起点,即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公司跨国指数往往并不高。但是在1992年后20年间,美国的惠普、IBM、通用电气、通用汽车和福特等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也都出现了大幅度提升。这一事实表明,许多美国公司也超越巨大的本土市场把经营的重心转移到了全球市场。这一事实特别值得中国企业关注。中国同样也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本土企业在本土市场同样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和中国企业进一步成长壮大,中国企业也必然会像美国企业一样在开发巨大的本土市场同时开拓全球市场更为巨大的空间。

(六)全球公司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

全球公司一经出现,就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深远的影响。它改变了企业经营模式,也改变了企业竞争方式和竞争规则。在全球公司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产业成为全球产业。全球公司极大地开发了生产要素的价值,创造了过去难以想象和企及的巨大财富。与此同时,全球公司也给人类的环境、社会带来巨大挑战。

1.带动全球产业的发展

随着全球公司的兴起与发展,全球各个重要产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产业存在于各个民族国家之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一个国家内得到配置,产业发展所需要素主要从本国获取。现在,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全新的模式。产业发展所需资本、技术、人才、原料、市场等资源在全球范围获取。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在内的产业链在全球布局;在若干国家和地区围绕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形成企业簇群;产业链和企业簇群形成超越国家地理界限的全球产业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往往有若干全球公司作为龙头企业整合全产业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引领全球产业发展。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成为全球公司最主要的竞争力。

汽车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化发展产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汽车产业全球化突飞猛进。由于全球市场形成、技术突破 (节能减排、平台技术等)、成本压力等因素,催生了汽车全球产业。在汽车产业中,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高度全球化;研发设计、制造组装和营销服务产业链各环节超越单一国家范围实现全球布局,各主要市场形成产业簇群。通用、大众、丰田等企业主导了汽车产业发展,而这些企业已经成为全球公司。例如,通用汽车公司的全球化指数在1993年不过26.4%,2012年已经达到60.5%;丰田公司的全球化指数则从1993年的32.3%提高到2012年的66%;大众公司本来全球化指数就比较高,1993年已经达到54.4%,到2012年进一步提升到78.3%。正是这些汽车全球公司引领了最近20年汽车产业的全球化,使得汽车产业成为全球型产业。

表3 1993年—2012年六家著名汽车公司全球化指数的变化 (单位:%)

如同汽车产业的变化一样,电信、制药、电器和能源等产业20年来也迅速走向全球产业。在行业内全球公司带动下,各个产业的龙头企业在全球寻找性价比最高的生产要素加以整合,并且超越民族国家地理界线在全球最适合的地点配置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它们在全球最重要市场建立营销基地,在研发基础最好的地点设立研发和设计中心,在劳动力性价比最高的地点设立制造组装基地。众多的中小企业则与作为产业龙头的全球公司建立关联,成为全球龙头企业的供应商,为它们提供零部件或各种服务,或者成为全球龙头企业的销售商,为它们提供销售服务。由于吸纳整合了全球最优资源,所以这种跨越国家地理界线的产业组织模式,为全球产业及全球产业生态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2.促进全球生产力大发展

全球价值链以及全球产业的形成,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被空前开发出来。发达国家先进的研发设计成果,被应用到全球各个地区;中国和东南亚数以亿计的性价比颇具优势的劳动力,为全球市场组装和制造各种产品;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被开发出来,并源源不断地从中东和澳洲等地运往全球各个制造中心;纽约、伦敦、香港等全球性的金融中心则为全球商业活动提供金融服务。如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无数新财富一样,随着全球公司和全球产业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新财富。

如表4所示,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14年,全球500强公司销售收入几乎增加了两倍,净利润增加了四倍。2000年以来,500强公司利润先从6672亿美元减少到3060亿美元,然后迅速增加到2013年创纪录的近两万亿美元。20多年来,500强公司经营状况大幅度改善,当然有一些客观原因,例如能源、资源类企业由于产品价格上涨而改善赢利状况,但是,最近十几年跨国公司全球化程度提高,吸纳整合全球资源能力和盈利能力加强显然是主要原因。全球500强公司中并非全部是全球公司,但是其中大多数已经或正在成为全球公司,它们往往成为所在产业的整合者。500强公司经营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球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其影响。

表4 1995年—2014年财富杂志全球500强公司历年经营数据

全球公司超越原有国家地理界限,在全球吸纳资源、整合资源。原有各国的管理体制以及国际规则,难以适应全球公司这种基于全球市场的经营模式。20多年来,全球公司的全球经营模式冲击着原有的各国经济管理体制和国际规则,促使这些体制和规则不断改进。全球公司事实上推进了全球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进步。

二、全球公司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影响

30多年来,特别是最近20年,跨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全面进入中国,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它们给中国经济各个层面,包括宏观、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给中国经济各个层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全球公司在中国的积极作用

调查研究表明,全球公司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中有三方面的积极作用。

1.发动机——全球公司与中国经济发展

跨国/全球公司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上。30多年来,特别是最近20多年,中国引进了大量外资。按照联合国贸发组织的统计,把外资企业视为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这是因为,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是外资企业的主体或主导力量。因此,在研究全球公司的作用时,我们把外资企业的数据作为参照。

2006年中国加入WTO第一个五年时,中国入世承诺到位,外资经济得到大发展。当时,在华外资企业达到32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3%。外资企业吸纳就业人员2800万。2007年,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635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63%;外资企业工业产值125037亿元,占全国工业产值的31%;中国涉外税收总额总额9973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0%。2002年—2010年,外商在华投资达到6835亿美元,占改革开放33年吸收外资总量65%,2010年当年吸收外资1057亿美元。以跨国/全球公司为主要代表的外资企业,当年创造的工业产值、税收、进出口额分别达到全国的28%、22%、55%左右,直接吸纳就业约4500万人。通过引进跨国/全球公司的投资,中国引进了资金、技术和管理,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跨国/全球公司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

2.催化剂——全球公司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

评价跨国/全球公司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不应仅仅停留在宏观统计数据上。30多年来,中国处在从传统的苏联式计划经济体制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中国开放引资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不同。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利用外资主要目标是引进经济增长要素,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即发挥跨国/全球公司的经济发动机作用。中国引资不仅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运行机制转换。前者的作用很容易被人们认识和理解,后者的作用却容易被人们忽视。

第一,全球公司促进了中国现代企业的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打开国门后,中国企业看到的首先是技术产品的差距。通过引进新产品、新装备和新技术,中国企业进行了一场技术革命。在引进技术过程中产生了一批新企业,例如联想、四通、TCL、海尔、长虹等公司。它们进入家用电器或者IT等当时新兴的产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跨国公司在企业责任理念方面的提升,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企业。从2006年以来,中国政府与企业互动,在企业中积极推动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现在,不仅一大批国有企业,而且一大批民营企业都已经把社会和环境责任作为自己经营的原则。

第二,全球公司促进中国现代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全球产业兴起和发展时,中国扩大开放并且加入WTO。跨国公司全面进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产业发展轨迹,把中国产业发展纳入全球产业发展之中。我们曾经对包装、物流、家用电器、食品、饮料、通讯、IT、保险等行业的情况进行了解。这些行业普遍反映,通过吸收外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各个经济产业/行业的发展。有的行业,例如家用电器、包装、物流等,完全是改革开放后外资进入中国而带动发展起来的,没有外资进入,就没有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全球公司在建立全球产业链时,一般会把投资所在国的资源纳入其全球网络。一批全球公司在一个国家的共同投资,会在投资所在国延伸出一系列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从根本上提升投资所在国的产业竞争力以及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回顾跨国/全球公司在华35年的发展,它们通过最初转让技术,催生了中国一批现代产业;通过在华直接投资,与国企和民企相互促进,做大了中国现代产业;通过并购,将推动中国产业重组和转型,从而做强产业。

第三,全球公司推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充分且公平的市场竞争,对企业微观主体既有激励作用又有约束作用。过去,我们习惯于用政策手段引导企业的投资经营行为,效果欠佳。现实中,市场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比行政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更有效。全球公司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全方位的竞争压力,如在价格、质量、技术以及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从而促进中国企业不断提高竞争意识。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是按照市场原则进行,其经营活动必然对国内各种市场的发育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许多全球公司都在进一步强化合规经营,遏制商业贿赂。目前,全球公司不仅建立了全面的合规管理程序,而且不断加强培训、制定规则,预防和监督公司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规现象,积极处理违规事件。通过借鉴全球公司合规经营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遏制商业贿赂,净化商业环境,同时促进中国企业进行合规经营。

3.同盟军——全球公司与和平发展新道路

历史上一个大国崛起的时候,本国资源都不足以支撑其发展,无一例外都需要吸纳国际资源。19世纪英国、德国的崛起,20世纪美国、日本的崛起都是如此。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够崛起,除了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潮流之势,往往还都要借助暴力或者不公平贸易掠夺别国资源。现在,市场竞争规则已经改变,战争与暴力的掠夺以及不公平交易的攫取已经成为历史。中国的崛起需要从全球获取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也需要获取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还需要得到广大的全球市场。然而,与历史上崛起的西方大国不同,中国既不能通过战争等暴力手段,也不能通过不公平交易等经济手段获取这些资源。中国只能通过和平的道路与公平的交易吸纳、整合国际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公司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同盟军。

第一,全球公司有助于中国营造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随着全球化潮流发展,全球公司在海外资产、营业收入和雇员的比例不断提高,海外经营和海外利益成为全球公司的重点。由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公司在母国以外市场的营业收入以及资产占总资产和总收入比例越来越大,海外经营成为公司经营的重心。这一趋势导致全球公司更加关注在全球配置资源。因此,它们比一般公司更加关注全球的和平环境,更加注重在投资所在国从事负责任的商业行为。为了公司长期发展的需要,它们积极推进各国之间经济交往和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中国与各国和平相处,推动中国与各国经济互利合作,营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应当看到,全球公司全球经营、全球战略有助于中国赢得和平发展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公司是中国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积极因素。

第二,全球公司有助于中国通过市场交换获取全球资源。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渠道主要有三种,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和包括对外投资在内的对外经济合作,即俗称 “三外”的外贸、外资和外经。跨国/全球公司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企业渠道。跨国/全球公司不仅通过全球贸易网络推进中国全球贸易的发展,而且通过在华直接投资企业扩大中国对外贸易数量、提高外贸质量;跨国/全球公司是投资中国的主体,是中国吸纳高质量外资的主要来源;源于中国的跨国公司则是 “走出去”在海外投资、在海外直接获取资源的主体。改革开放30多年来,借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中国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吸纳和整合了大量的全球资源,建立了融入全球的新经济体制。与历史上大国崛起相比,13亿人口的中国成功地开辟以市场竞争获取资源的和平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35年来,特别是全球市场出现的20年来,跨国/全球公司全面进入中国,发挥了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作用,发挥了推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转换以及现代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作用,还发挥了助推中国和平崛起的同盟军的作用。显然,全球公司与历史上的跨国公司不同,它们不再是历史上依赖武力掠夺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正如IBM原总裁帕米萨诺所说:“跨国公司通常被认为是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首要动力,但如今它正悄然地呈现新的形式。不管是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种新形式无疑都会带来新的希望之光。”

(二)全球公司带来的挑战

充分肯定全球公司在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它们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中国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管理者缺乏市场经济管理经验,本土企业也缺乏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经验。全球公司强势进入中国,以其强大的全球竞争力给中国本土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给中国宏观经济管理者也带来巨大的压力。

1.全球公司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偏离

全球公司之所以在中国发挥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制度转型的催化剂及和平崛起的同盟军作用,主要是因为其在华经营战略与中国发展战略在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相联系,两者间有利益交汇点,甚至有很大的利益交汇区。与此同时,全球公司的战略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中国企业发展战略也必然会有利益偏离点和冲突点。

不少全球公司重视中国市场,并且愿意同中国政府合作协调其在华投资的目标。然而,全球公司毕竟是一个企业,在华投资的目标要服从其全球战略的目标,而且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其在华投资的动力。出于这个考虑,当然要找投资条件好、投资效益高的地区和项目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公司必然与中国引进外资的产业导向和地区导向发生某种偏离。一些跨国/全球公司项目主要是组装和加工厂,往往缺乏技术开发能力。如果不加以改进,中国与跨国/全球公司合资的项目,有可能成为它们的全球经营网络中一个简单的加工厂。跨国/全球公司通过合资,增强了中方合作者的实力及其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也压抑了同行业一批中国企业的发展。这批中国企业受到外商投资企业的冲击,面临萎缩甚至关停并转的前景。

2.全球公司的违规行为带来负面影响

如同在全球范围内因商业腐败对全球商业环境带来破坏性影响一样,近年来,全球公司在中国的商业腐败对中国市场环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根据美国证交会网站资料,2005年以来,已经有25家跨国公司因在华涉案商业腐败而被美国司法部门依据反海外腐败法加以处罚。美国司法当局处罚的25个案例中包括众多知名全球公司,如西门子、戴姆勒克莱斯勒、IBM、辉瑞和朗讯等等。被处罚款额多则十几亿美元,少则上百万美元。这些企业为在华扩大经营,以 “入乡随俗”为借口,适应中国的潜规则行贿。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不健全,各种形式的商业腐败对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全球公司的商业腐败在中国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3.全球公司对国家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不少人关注全球公司对国家经济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认为全球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掌握大量企业乃至国家的信息数据将影响国家安全。这样的担心确实值得关注。当企业在海外上市时,往往由一些全球金融或财务公司充当中介,它们直接掌握了这些企业大量经营数据。这些信息和数据使用不当很可能造成客户企业甚至客户国家机构信息泄露,形成巨大的安全隐患。2000年以来,一大批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它们的大量信息和数据为全球投资咨询类企业或金融企业掌握。其中,有一些中国国有银行的数据也为这些全球公司掌握。如果对这些国际企业或全球公司没有规范的约束,中国企业甚至政府将面临巨大的安全风险。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如何在与全球公司合作中既获取利益又防控信息安全风险,是一个新课题。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加强安全风险的防控,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积极合作与谨慎防范

全球公司形成并全面进入中国,对中国宏观经济层面和产业发展的中观经济层面以及企业发展的微观经济层面,都带来深远影响。它们为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既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成功的经验:开放合作,和平崛起

闭关锁国使中国错过了两次经济全球化潮流,改革开放则使中国抓住了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潮流带来的机遇。1973年石油危机以及美元贬值开始全球自由兑换,标志着第三次经济全球化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刚刚从十年文化革命的动乱中走出来。面对百废待兴的中国和刚刚兴起的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领导人果断地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带领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改革开放使中国得以吸纳和利用了第三次全球化带来的经济资源。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全球市场开始出现。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潮流迅速扩展,过去的跨国经营企业开始了全球化经营。当全球公司把国际市场扩展到全球市场时,改革开放的中国成为它们全球网络中重要的节点。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1992年初,邓小平明确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邓小平在强调抓住新机遇的同时,特别强调了扩大吸收外资规模。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得到更加迅速的推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又一次抓住机会,于2001年不失时机地加入WTO,开始了全面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全球公司进入中国,把中国纳入其全球经营网络。全球公司进入中国的同时,也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进入世界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全球投资,开始建立自己的全球经营网络。

36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与第三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转折点完全吻合。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于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市场出现和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第三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三个重要转折点,中国都处在世界的前沿。

回顾历史,200多年来,中国在历史上经历了前两次经济全球化潮流,都没有像这次这样顺应潮流、融入潮流,还走在时代的前列。放眼全球,没有任何发展中国家如同中国这样把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潮流结合得如此紧密、如此合拍。正因为顺应潮流、融入潮流,并且与经济全球化潮流紧密结合、同步发展,我们才抓住了世界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机会。中国成为吸纳全球资源最多、最及时的发展中大国,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大国。通过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国实现了以和平、公平的市场交换方式获取全球资源,在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上增添了崭新一章。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人缺乏历史思维,对于跨国公司和全球公司与投资东道国相互关系发生如此深刻的历史变化知之甚少。在他们看来,全球公司依然是 “帝国主义”的工具,它们的到来必然挤垮 “民族工业”,导致当地经济主权丧失。应当说,这些看法在过去是正确的。但是,世界已经从战争与革命时代进入和平与发展新时代,我们的认识也应当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应当 “眼睛向前”,看到历史发展趋势,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与时俱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

综上所述,面对跨国/全球公司在华投资引发的种种不同意见,我们应当转换思路,“眼睛向外”,以全球视野看世界,看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从而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我们也应当 “眼睛向前”,以历史眼光总结和回顾国内外的历史,看到中国错过两次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教训和抓住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潮流的经验,从而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机会;我们也应当 “眼睛向内”,寻找内因,从自己身上看与跨国/全球公司合作中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我们还应该 “遵循规律”,对市场经济规律抱有敬畏之心,从而去经济的意识形态化,按照企业和产业规律发展企业和振兴产业。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在跨国/全球公司纷纷进入中国之时,变消极防御、被动挨打为主动学习、积极合作、勇于竞争,才能够迅速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战略积极:与全球公司合作新阶段

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新认识全球公司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在中国和平崛起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仍然是跨国公司投资的一个热点。跨国公司走向全球公司需要吸纳整合全球最优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中国拥有庞大而迅速成长的市场容量、庞大而性价比提高的劳动力以及不断健全的全球产业配套能力,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吸纳整合的重要资源。因此,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仍然具有吸纳全球公司投资的巨大潜力。全球公司全面进入中国之时,应当积极引导,变消极防御、被动挨打为主动学习、积极合作、勇于竞争。因此,今后在对外开放的战略上应进一步积极与全球公司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合作,发挥它们在中国经济新发展时期的重要作用,应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时期的需要调整对全球公司投资的要求。若引导得好,全球公司在未来的中国可以发挥如下积极作用。

一是发动机: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绿色发展发动机。不少全球公司已经积累了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应当像当年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引进技术和管理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那样,通过与全球公司合作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催化剂:促进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促进中国产业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链,促进中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转型升级,促进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市场。一些全球公司已经开始在中国市场展开跨国并购,中国企业可以在中国和全球市场学习它们的经验,通过并购成长,通过并购在产业做大基础上做强。一些全球公司已经与中国企业合作走向第三国市场,通过与全球公司合作促进源于中国的全球公司发展。三是同盟军:协助中国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通过市场交换这一和平路径协助中国获取所需要的全球资源。通过与全球公司合作,寻找和扩大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利益汇合点,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显然,在30多年改革开放基础上,应更加积极地与全球公司合作与竞争,更加充分地发挥它们在中国经济发展新时期的积极作用。这是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大战略。如何积极引进全球公司投资,发挥它们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企业成长的正面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尽可能减少它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负面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积极引导的前提是 “积极引进”,还要大量地吸引全球公司来华投资;其方法是 “因势利导”,而不是违背经济规律对全球公司进行 “管制”;其目标是 “双赢”,中国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全球公司也有利可图。在积极引导涉及的前提、方法和目标三个方面中,应特别注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及全球公司全球战略发展规律来设计相关政策,才能有效地引导。

实际上,公平、充分的市场竞争,对于约束全球公司在华不良行为和鼓励全球公司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协调是最有效的因素。面对众多世界著名全球公司的竞争,面对中国当地企业的竞争,任何一家全球公司为了在中国生存和发展,都必须认真地投入最好的技术、最好的人才。竞争将促使全球公司在中国投资制造业项目以后,进一步投资研究开发项目;竞争将促使全球公司在中国竞争第一线建立管理营运中心。从这个意义讲,引导和规范全球公司行为的最好办法是建立公平、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其对全球公司的约束和激励作用,远远超过一般的政策作用。

因此,我们应当 “知己知彼”,了解全球公司,研究它们在全球和中国的发展规律,根据它们的行为规律因势利导。全球公司在华销售、生产、研究开发和营运管理等各项业务发展以及相应机构的建立,有其内在的经济规律。应当研究全球公司在华发展的规律,根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政策组合,对其在华经营活动加以引导。惟如此,才能有效地把全球公司的企业战略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起来。不了解全球公司在华业务发展规律,难以制定正确的政策。

(三)战术谨慎:防范全球公司的负面影响

在充分发挥全球公司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其在中国投资经营有可能带来的消极和负面作用。全球公司的全球战略与中国经济宏观发展战略并不完全吻合,有的情况下会偏离中国经济发展目标;一些全球公司在中国的某些违规行为影响了中国环境保护和社会正义,甚至加剧了商业腐败;特别是一些金融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掌握了中国企业和政府的大量信息数据,有可能对中国国家安全以及企业安全形成隐患。因此,在与全球公司开展的具体合作项目上,或者说在战术上,要谨慎防范全球公司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要有防范意识。过去,一些本土企业与全球公司合作时缺乏防范意识,或者导致信息安全事故,或者导致商业腐败和环境事故。在新一轮与全球公司合作中,一定要汲取这些教训。二要根据具体项目特点制定防范措施。在与全球公司合作时,特别要加大合规条款的制定,要求全球公司和外资企业严格遵守中国有关环境、社会、商业腐败等各项法规。涉及信息等安全问题应该与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合作,制定防范措施。三要监督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与全球公司和外资合作的全过程都应该对相关措施加以检查落实。过去一些企业在与外资合作时,并非没有防范措施,但是缺乏落实,一些政府环保、社保和安全部门也缺乏认真执法。导致一些合同规定和法律法规形同虚设,全球公司违规行为得不到制止和纠正,对本土企业甚至国家带来了实质性伤害。在具体合作项目上谨慎防范全球公司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不会影响人们对中国营商环境的评价,反而有利于具体项目合作的成功和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有利于中国营商环境的改善。

总之,对外开放战略高度要积极与全球公司合作,不应因与全球公司合作存在隐患和可能的负面影响而改变与全球公司积极合作的大战略。过去,一些人通过强调与全球公司合作中的具体问题而要求中央政府改变外资政策和对外开放,这种以战术层面的问题否定战略层面的方向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全球公司在华发展对中国经济利大于弊。如果把主要力量放在如何防范、限制全球公司方面,而不是用于如何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方面,不仅不能防范可能的消极影响,还会错失机遇,错失中国面临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在今后与全球公司合作中,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应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合作和竞争,积极吸纳整合全球公司带来的资源。当然,也不能因为战略上与全球公司积极合作而放弃具体项目上应有的谨慎与防范。

四、主动学习,积极合作,勇于竞争

面对大规模全方位进入中国的全球公司,中国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合作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并且谨慎防范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那么,面对大规模全方位进入中国的全球公司,中国本土企业应当如何应对呢?

(一)从民族企业上升到全球公司

本土企业应主动向全球公司学习,积极与全球公司合作,勇于同全球公司竞争,在学习、合作和竞争中提升竞争力,最后成长为全球公司,引领各产业发展的全球潮流。

改革开放后制定的第一部《公司法》于1994年7月1日开始实施。20年过去了,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勇敢搏击,一大批现代企业在改革开放中迅速成长。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中国本土企业迅速成长壮大之时,20多年来,跨国公司进一步现代化,迅速地从传统跨国公司走向全球公司,发展战略、管治结构和责任文化均发生了根本变化。全球公司拥有了传统跨国公司所没有的全球竞争力,打造全球价值链,从而改变了企业全球竞争的方式;强化企业合规文化,从而改变了企业全球竞争的规则。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之时,面对的是已经改变了的全球竞争新方式和全球竞争新规则,竞争对手经历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国际竞争,积累了数十年全球经营的经验。而中国企业刚刚走向全球市场,没有经验的积累,也缺乏全球经营中战略、结构和文化的提升,显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如果能够借鉴全球公司的成功经验,中国企业则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成长为源于中国的全球公司。

在经济全球化潮流涤荡全世界,全球公司向全球市场全面进军的时代,纯粹的 “民族企业”难以生存和发展,更难以与吸纳整合了全球资源的全球公司竞争。面对全球公司的竞争,中国企业必须像全球公司那样,学会吸纳整合全球资源来参与全球竞争。如果能够理解和把握全球竞争的新方式以及新规则,中国企业则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发展中国家企业成长的新经验。阻碍中国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己的管理体制、狭隘观念。中国企业应当从民族国家视野扩大到全球视野、从民族工业思维上升到全球工业思维,在全球范围吸纳整合资源。

(二)与全球公司对标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全球公司先后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全球战略调整、管治结构重组和全球责任强化,它们打造了全球价值链,拉开了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差距。首先,我们需要与全球公司对标。

第一,中国企业全球化程度偏低。与全球公司相比,源于中国的跨国企业全球化程度还相当低。如表5所示,2012年,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全球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已经达到67%,而中国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平均跨国指数仅有13%左右。中国最大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不仅低于全球最大跨国公司,而且也低于全球发展中国家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跨国指数低意味着中国最大的跨国公司在全球经营能力不强,它们还主要利用中国自己的资源,主要在中国本土市场上,主要从中国本土消费者获取利益。这种经营模式显然不及全球公司的模式更具有可持续性。当然,现阶段中国企业跨国指数不高是可以理解的。中国本土市场极其庞大,而且还在不断扩容。本土企业经营主要在本土市场,其跨国程度还不高。但是,随着企业竞争力提升,不能局限在本土市场,应像全球公司那样在全球市场吸纳整合资源、在全球市场展开竞争。

表5 2012年中国最大100家跨国公司跨国指数与全球比较

第二,中国企业还缺乏全球责任的理念和文化。全球责任理念或文化缺乏,是中国本土企业与全球公司对标的另一个主要差距。2000年 《全球契约》提出以来,全球公司越来越强调承担全球责任,包括社会和环境责任,也包括合规反腐责任。2006年以来,环境与社会责任已经引起中国本土企业的重视,不少中国企业都发布了社会责任或环境责任报告,而且在落实这些责任时也做得越来越好。但是,全球公司特别关注的合规反腐责任,还没有引起中国本土企业足够的重视。近年来,中国企业 “走出去”越来越多,很多企业在海外承担包括社会和环境责任在内的全面责任,并且依法合规经营。但是,也有一些企业缺乏责任理念,在投资和经营所在国没有承担必要的环保责任和社会责任,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获取订单而行贿。根据世界银行规定,违规经营的企业将进入黑名单,数年内不得从事与世界银行有资金合作的工程项目。2010年,其他国际银行与世界银行联网,例如亚行、非行等,对进入黑名单企业的处罚扩大到所有国际银行。到2013年夏天,进入世界银行黑名单的中国企业已经增加到12家,分别被处罚2~8年不得从事世界银行贷款的工程项目。从2014年以来,又有十余家企业被世界银行列入黑名单。

总之,与全球公司相比,中国本土企业在全球战略和全球责任两个方面的差距比较突出。缺乏全球战略,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难以参与全球竞争;缺乏全球责任,企业的全球战略则难以在全球成功实施。中国本土企业成长为全球公司必须迈过这两个门槛。

(三)整合全球资源参与全球竞争

面对全球公司的竞争,不能以一个国家内的企业或一个民族的企业与全球企业竞争。中国企业应当面向全球,面向未来,从全国性企业发展到国际性企业,从国际企业发展到跨国公司,领先的排头兵企业应进一步从跨国公司提升到全球公司。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通过硬件提升和制度完善,中国企业竞争力大大提高。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在更高水平上,与全球公司合作竞争是我们面临的挑战。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包括合资合作、承接制造与服务外包、建立战略联盟以及海外并购等等,中国企业完全可以与全球公司建立关联从而进入全球公司产业链或者产业系统。随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中国企业与全球公司关联的水平也将不断提升。

制定和实施全球化战略实际上存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适应全球化。这个阶段,也是被动全球化阶段。中国企业的正确战略是变消极防御、被动挨打为通过 “引进来”学习、合作和竞争。接受全球公司的加工订单、技术标准、技术转让、直接投资或并购,在与全球公司合作中学习、竞争。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全球公司的全球网络,从而增强实力,从当地企业成长为全国性企业,与全球公司在国内市场竞争。第二阶段:推进全球化。这是中国企业 “走出去”的阶段,主动全球化初级阶段。在第一阶段成长壮大的基础上,中国企业应当不失时机 “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场、资金、人才,直接主动参与全球竞争。中国企业向国际市场出口商品,海外销售公司向比较落后国家转让技术,在拥有比较优势地区直接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和资源开发基地,也可以通过全球公司普遍使用的并购方式加快成长。第三阶段:实现全球化。这是主动全球化的高级阶段。在“走出去”的基础上,建立全球经营网络,包括营销、制造、融资、研究开发和管理营运等各个子系统。至此,中国企业也就成为了全球型企业 (全球公司)。

中国企业全球化经营处在不同阶段。其中一批企业通过 “引进来”,实现了全球化经营第一阶段的目标,成为全国性企业或国际性企业。它们面临从 “引进来”到 “走出去”的经营战略转变,面临从被动全球化到主动全球化的观念转变。大量案例表明,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借鉴外国的全球公司经验,勇敢地 “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同全球公司竞争。只有在全球竞争中才能形成源于中国的全球公司。

(四)强化全面和全球的责任

与传统跨国公司相比,全球公司更强调合规经营,更强调承担全球责任。否则即使有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市场能力,全球公司也不可能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不可能在短短的20年间占领全球市场并且创造了如此之多的财富。如果不能强化合规经营,不能承担全面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那么中国企业将难以在全球市场发展,更难以与全球公司竞争。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企业处在第一次提升阶段。当时,中国许多企业从国外大量引进技术,包括产品、成套设备和生产线。这一阶段主要是硬件引进阶段,一大批企业通过引进硬件而发展起来。例如,海尔通过引进冰箱生产线而起步,联想通过引进国外电脑而发展。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中国企业处在第二次提升阶段,这是企业制度创新、提升阶段。在此之前,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但不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民营企业多数还是个体户或者集体企业。1992年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4年7月1日开始实施 《公司法》,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此同时,大批跨国/全球公司进入中国建立外资企业,为中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示范。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企业发展进入第三次提升阶段,即企业理念文化提升阶段。许多公司在探讨今后发展的突破口。其实,阻碍中国公司发展的主要障碍不在外部而在自身、在公司的理念文化,即确立先进的企业责任文化或合规文化。第三次提升就是要提升企业以责任为核心的责任文化或合规文化,做合规的负责任企业。只有经过第三次提升,提升了企业软竞争力,中国企业才可能做大、做强、做久。

从过去忽视公司社会责任到强化公司责任,从单纯强调公司股东责任到全面强化公司责任,从强调环境社会责任到全面合规经营,对于许多企业来说这是一个企业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的创新,是一个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折。面对重大转折,企业当然会面临困难。尽管如此,还是应当把学习全球公司强化公司责任与合规作为一个坚定的目标,创造条件加快中国企业转型的过程,加快中国企业提升软竞争力的步伐。总之,要下硬功夫提升中国企业的软竞争力。

(五)勇于同全球公司竞争

通过与跨国/全球公司对标寻找差距,通过学习与合作,中国本土企业在全球公司的全球价值链和全球产业系统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在与全球公司的合作竞争中,逐步获得发展的主动权以及主导权。唯有如此,中国本土企业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一个地区型企业发展到全国型企业,从一个国际型企业发展到全球型企业,即全球公司。

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中国本土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迅速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一批本土企业,包括吉利、联想和华为等著名企业,已经或正在成长为源于中国的全球公司。为了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大批源于中国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球公司。面对全球公司的挑战,应当谨慎防范它们带来的可能负面影响,但是更应抓住它们带来的机遇,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面对全球公司的挑战,中国企业应当开阔视野,在学习、合作、竞争中成长为跨国公司,进而壮大为全球公司。只有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源于中国的全球公司,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和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李 蕊

王志乐,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全球化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