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界反腐:切断书画“雅贿”的利益链

2015-07-18 12:08傅益璇
读者欣赏 2015年3期
关键词:题词书画官员

文/傅益璇

文艺界反腐:切断书画“雅贿”的利益链

文/傅益璇

看多了《唐伯虎点秋香》之类的戏,很多人或许会想象“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的生活该是如何的奢靡。然而,“十朝风雨苦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之类唐寅的自况,颠覆了人们的想象。无独有偶,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题画诗,表明这位书画大家的生活同样惨淡。

历史上,书画大家生活困顿也是常态。即便开创了“颜体”的颜真卿,虽有功名爵位,但从《乞米帖》《鹿脯帖》中可窥其生活窘况:“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罄竭,只益忧煎”,“病妻服药,要少鹿肉干脯,有新好者,望惠少许”。

想想这也正常。虽然书画是咱们的国粹,但传统上,挥毫泼墨是不能为稻粱谋的,痴迷其中“不务正业”反倒会影响生计。后世的奇货可居、价值连城,那是收藏者的事,与写字作画者半毛钱关系也没有。

说到底,书画是典型的雅好,或可挣来名声,但终究不是博取富贵的敲门砖。即便成名,也非易事。南朝宋羊欣编《采古来能书人名》,列举秦至晋600多年间能书者仅69人。宋元四百余年,入选《宋元尺牍》的书法家仅120人,且超过1/3的生卒信息不详。

反观今世,“著名”的书画家何止成千上万?试图借书画博取富贵者,多如过江之鲫。书画,渐渐远离艺术追求与修身养性,异化成一些人追名逐利的敲门“雅砖”。某次评奖,仅收到的草书作品就达数万件;大赛获奖,成为晋级资本;花钱请人吹捧,炒高出货;个人专辑汗牛充栋,招摇过市;一些所谓“名家”抄录一首唐诗宋词,标价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各类画廊、展会、拍卖行,或收或售“名人”书画,以囤积、抬价为能事。

书画,沉浸其中,赏玩击节,写写画画,有的是真雅,有的却是“雅贿”。清末重臣端方,任两江总督时获赠对联:“卖差卖缺卖厘金,端人不若是也;买书买画买古董,方伎何其多乎!”联语嵌入“端方”二字,一卖一买对仗工整,揭露其卖官鬻爵、附庸风雅之嘴脸。当今一些官员的书画作品,价格折射权势的含金量;被当作“礼物”贿来送往的书画,托起了红火的交易市场。

书画“雅贿”,有人甚至贿出了国门,可惜国际友人并不吃这一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马悦然曾披露:“有一位山东的文化干部半年之前给我寄了很多古画、古书,还说他本人很阔,奖金我可以留下,名誉归他,我都退回去了。后来发现,他开始给瑞典学院诺贝尔奖小组主席写信了。”

此前传闻某官员落马后,查封其书画数以百计。每件书画背后,何尝不包藏请托之事?“雅贿”流行,在于书画“无价”——送者高价求购,收者心领神会,满怀希望东窗事发之时以“不知真假”脱罚。其实不然,受贿罪的构成要件,核心是滥用职权、为私人牟利,即使收受假书画,或可参照所谓“润格”论处。

依附书画,又何止书画家本人?据称个别画廊的发家史同样充斥着坑蒙拐骗。比如,请书画家现场创作,雇人购买,然后席卷钱财走人;替书画家找“三陪”,偷拍照片,以曝光相要挟;行情好时,从官员家属手中“高价回收”书画,炒作某某“大师”作品容易“变现”,借机出售囤货。还有一些打着名人授课旗号的书画高级班、研究班,学费高得离谱,一核对报名者名单,学员多为在职官员……他们名义上为艺术奔忙,背地里却是名来利往。

著名画家赵无极曾说:“中国古代好的画,比如范宽的画,功夫很好,但是你觉得轻松得很;倪云林的画也是,淡淡几笔,表现了很多东西。他们的笔底功夫以外,还有另外的功夫哪……(明清以来)500年都没有画出好画来。当然石涛、八大山人是两个例外,明清也有几个大画家,不多。这样下去不得了哇!你看中国这么多人,出了多少好画家?到现在为止,少得可怜。”

马尔库塞在《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一文中认为:“艺术在一定意义上是超越的,即它区别、远离我们可能面对的日常现实。无论何等自由的社会,都势必受到必然性的制约,必然要从事劳动,必然要与死亡和疾病搏斗,必然要与各式各样的匮乏进行斗争……被取消的(艺术)即虚假的、服从的,舒舒服服接受和创造的艺术,以及艺术与当下的虚伪结合,是对压迫条件(必然性的制约)的美化和粉饰。”这些话对于当今浮躁的中国书画界,或许是一剂清醒剂。

诗言志、书心画、文载道为古之传统。齐白石曾说:“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让书画回归本来的面目,或许才能出好作品。切断书画“雅贿”的利益链,把那些名利熏心、招摇过市的“书画妖孽”打回原形;给浮躁的书画界去去虚火,注重修为人品、学问、才情、思想,摒弃匠气、俗气、利欲、媚骨,或许才能出好作品。

诗言志、书心画、文载道为古之传统。齐白石曾说:“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让书画回归本来的面目,或许才能出好作品。切断书画“雅贿”的利益链,把那些名利熏心、招摇过市的“书画妖孽”打回原形;给浮躁的书画界去去虚火,注重修为人品、学问、才情、思想,摒弃匠气、俗气、利欲、媚骨,或许才能出好作品。

玩书画:“艺术作品”变权力代金券

在近年来查处的贪腐案件中,不少落马贪官都迷恋书画。记者调查梳理发现,“玩书画”的贪官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到处题词类。记者发现,“玩书画”官员的书法水平大都一般,有的甚至毫无章法可言。他们的题词之所以能“火”,靠的不是“功力”,而是他们手中的权力。一些官员到处题词,除了卖弄自己“亲民”、“有文化”外,最现实的好处是可以得到丰厚的“润笔费”,可谓名利双收。2013年10月,周永康出席中国石油大学60周年校庆,即兴挥笔给母校题词“厚积薄发,开物成务”8个大字。周落马后,其“亲民”、“高雅”之举却成为大众笑谈。广东省政协原主席朱明国,被家乡人称为“才子”。他在家乡的乡镇、景区、母校留下了不少题词和励志墨宝,价格不菲的“润笔费”也“理所当然”地飞入其囊中。可悲的是,在媒体报道朱明国被调查后的第二天,有他题词的单位和景区就将其墨迹铲掉。

二是公开买卖类。有资料显示,官员“玩书画”还有另一个秘诀,就是通过兼任书画协会领导,挂上“大家”、“大师”的名号,使其“书画作品”价格“合理暴涨”,行贿人或单位就能光明正大地把钱送给官员。这看似公开公正,一个愿买一个愿卖,背后其实是钱权交易、各谋其利。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自诩为“书法大家”,早在1998年左右,他题字的价格已达3000元至6000元一幅,其中一幅字“润笔”费甚至高达9万元。在他收受的数百万元贿赂中,不少是打着“润笔费”的幌子进行的。

三是权力寻租类。官员“玩艺术”之风之所以能快速流行,权力寻租也是主因之一。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单位、企业之所以喜欢位高权重官员的“艺术作品”,真实目的是借此来收买权力、获取利益。而某些地方的低级官员设法获得上级领导的“艺术作品”,则是将其当作升官进阶的信号与阶梯,既用来向领导表白其是“政治可靠”的自己人,同时又借此向他人炫耀领导对自己的“赏识”。湖南省湘潭市发改委原主任王达武,因违规提拔自己“90后”的女儿而落马。据报道,王达武曾获得一幅领导题写的字画,他拿着字画四处夸耀,声称自己“在上面有关系”。当时,湘潭市不少领导对此深信不疑,认为他是个“人才”。

猜你喜欢
题词书画官员
题词
首页题词
小小书画廓
丘琼山巧对官员
“搞”艺术的官员们
“官员写作”的四个样本
题词(一)
题词(三)
官员在读什么书?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