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艳香,张海波
1吉林省舒兰市第三中学;2吉林省舒兰市第二十五中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方法
付艳香1,张海波2
1吉林省舒兰市第三中学;2吉林省舒兰市第二十五中学
初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要注重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形成学生高尚的审美观,概括地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愿望。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陶冶情感;感受结构;理解意蕴;感受语言
朗读训练是使学生获得语感感受作品内涵的重要手段,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学生透过文字理解、感受、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无声的语言化为多彩的画面捕捉字里行间作者要传达写作目的与要表达的情感,进入作品描绘的情景与画面,从而使自己与作品身心合一,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了解作品,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学习鲁迅的小说《社戏》,可以通过朗读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夜景的描写,感知环境描写能增强作品意蕴美的魅力,可引导学生用舒缓的轻柔的语调朗读,同时配上优美的钢琴曲,大屏幕上展示江南谁想的月夜美景,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所创设的情景,很容易投入到作品之中去,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从环境描写中感受深刻的陶冶和强烈的感染。
初中教材,有很多篇目可以通过朗读去感知文字,像高尔基的《海燕》,光未然的《黄河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你了你》,内容给人清晰之感,我想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用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去悟代替教师的解读,学生更会沉浸其中,因为,毕竟去读,学生才能感同身受,引起共鸣。
一篇优秀的文章,作者完成作品时,需要精心布局谋篇,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是行文时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是否有线索,怎样埋下伏笔等等,所以感知文章内容时,学生要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才能探究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结构的美。
例如《故都的秋》,作者通过对江南和北方之秋的比照和回味,热情的赞颂了故都的秋,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在避开现实,寻求清静中感到寂寞的心情,在文章布局上,开头交代“不远千里”来到北平的理由,点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流露出对故都的秋深切的眷恋,为全文定下抒情的基调,中间一大段集中笔墨回味故都的秋,文章重点烛写北国的秋,但又不马上写北国的秋,而是先写江南之情,然后再写北国。这样,交相辉映,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北国之秋的可爱。
作者写文章,总是寄予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走近作品将全身心投入到作品之中,眼查色、身听音,鼻嗅气、口尝味、手触形。通过自己的感受,深刻认识作品的内涵,从而加深自己的审美体验。
语文学科是重要的工具,是学生感知世界,体悟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主渠道之一,尤其要将从文中作品的审美体验转化为语言行为的准则。如《背影》这篇文章父亲祸不单行,人到中年,丧母失业家境每况愈下。即使忍受着不堪承受之重,他依然安慰着儿子,不让儿子挂心。不顾生计,一再犹豫后,决定去送儿子,只因担心儿子的路途是否平安。慈父的形象沃然纸上,父亲亲自送行,照顾得无微不至,不光顾到眼前,还为儿子一路着想,临别前还给儿子买橘子。买橘子要过铁道,那时月台很高,爬起来非常费劲,父亲是看在眼里的,为了儿子,再难的事情他也心甘情愿。他是这样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的,爱子之心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这样的情景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杨绛笔下的老土,无依无靠身体残疾,身份低微生活贫苦,但却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灵。只因我们一家曾真心帮助过他,他就“涌泉相报”:半价送水、免费送“我”丈夫去医院,临终前送来香油和鸡蛋,我想读到此处,学生定会被这个可怜的老王身上知恩图报的美德感动,让学生看到小人物精神上的高度,撷取到美好的人性之光从而在心中培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
语言是文学的灵魂。文学语言一般指作家在群众口头语言基础上,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写进文学作品的语言。而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所以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具有形象化、精确化、个性化,富于感情色彩和音乐性的特点。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永远追求,所以品味语言显得尤为重要。
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用了许多新颖恰切的比喻:写荷塘先勾画轮廓,然后用“舞女的裙”比喻叶子舒展的形态,用“亭亭”表示叶子出水的美姿,用“袅娜”、“羞涩”写已开和含苞的荷花的姿态,都十分动人。这些生动的描绘都溶入作者的独特感受,曲折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金波的《盲孩子与他的影子》中运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萤火虫”“鸟儿的叫声”“弯弯的彩虹”“各种颜色的花朵”“草叶上明亮的露珠”为美丽的童话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赞美了“爱”的伟大,歌颂了“爱”创造的奇迹。
表现美是语文美育的终极,仿写是借鉴美德的主要方式,也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征,在创作的过程中,有必要熟悉作家的文风和语言的个性特色,如鲁迅的语言深刻质朴,喜用优美、善用幽默、讽刺、反诘等手法;朱自清的语言优美、善用博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茅盾的语言清新、凝练、诗意醇厚等。熟悉各家文风和语言个性特色,能为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子对于初中生来说,以课内名篇为花本,借鉴写法、语言风格,写作中能表情达意,并有一定的文采,是表现美的重要方式。
例如:朱自清的名篇《春》,从写作的角度上来欣赏,是一片很好的写景散文。我们可以仿写盼春—绘春—赞春,总分总的首尾圆合的结构;借鉴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可以是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学习动词“钻”“闹”等一字传神的生动效果;以形、色、味、等角度学习去抓住景物特征;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是条理更清晰;学习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等多种表现手法等等。而梁衡的《夏感》、无一字写风,却处处表现风的“不著一字”,尽显风流的高妙写作技巧会更令学生叹为观止吧。
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意于课外,而美育渗透应贯穿教学始终,维系课堂内外,为提高学习语文素养,提高健康审美情趣奠基!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