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社会伦理价值观的思想来源解析

2015-07-18 01:35:23武晓玮
科学中国人 2015年21期
关键词:伦理观伦理思想伦理

武晓玮

山东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教学部

中国当代社会伦理价值观的思想来源解析

武晓玮

山东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教学部

中国当代社会伦理价值观有两个重要思想来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为中国当代社会伦理价值观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底蕴,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为中国当代社会伦理价值观构建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中国当代社会伦理价值观正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而确立的。

中国当代社会伦理价值观;思想;来源

中国当代社会伦理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人类伦理价值观念的精华而构建的,包括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等,要求人们明确道德价值目标,通过不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步步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理性素养,在精神领域里不断成长,获得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当代社会伦理价值观有两个重要思想来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伦理观。

1.在道德价值取向上,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集体主义原则”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重义轻利、贵义贱利”倾向相融合

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中的集体主义原则是调整个人和整体的关系所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它不仅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又十分关心劳动者个人的正当利益,反对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对立的观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义利之辩”。义利问题包含着道德与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等多方面的内容,尽管各个时期的各个学派的义利观有所变化,但“重义轻利、贵义贱利”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取向的主要倾向。“义”常常在封建社会中代表宗教、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因而“重义轻利”一方面有利于告诫人们不要为了个人的私利而破坏社会秩序,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节制人的利欲,摆脱一人一己之私利,谋求社会整体利益,珍视道德、理想、人格的重要价值,运用道德手段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中国当代社会伦理价值观,重视整体精神,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突出对他人诚信、友善,都是在道德价值取向上“重义轻利”、遵循集体主义原则的表现。

2.在道德价值目标上,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共产主义者”目标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内圣外王”要求相融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一个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理想的社会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相应地,共产主义道德就是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追求的理想道德,应当集中体现在共产主义者身上,即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致力于共产主义事业,并为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终生。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内圣外王”,意谓内有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即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两者的结合。强调积极主动致力于自身修行,力求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在此基础上追求个人理想的实现并达济天下。中国当代社会伦理价值观要求我们明确道德价值目标,通过不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步步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理性素养,在此基础上,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共同努力奋斗。

3.在道德行为选择上,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力命、义命之辩”相融合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是哲学史、伦理史上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承认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中的客观必然性,但人们能够认识这种必然性,在人们尚未认识客观必然性时,人们就是客观规律的奴隶,是不自由的,在人们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且在实践中利用这种必然性为自己服务时,人们就变成了客观世界的主人。因此,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原理,为人们研究行为的自由选择及道德责任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承认客观必然性并不排斥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自由选择,人们可以自由、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并要对自己的行为负道德上的责任。“力命、义命”问题,是“自由与必然”问题的中国表述方式,所谓“命”指客观必然性,“力”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义”指道德原则。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儒家宣扬“知命”,又强调“见义勇为”,兼重义与命。中国当代社会伦理价值观认为,人们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向着更好、更完善的道德目标,不断进行自我修养。作为个人,我们要明白自己能够发挥道德自觉能动作用,选择有益于国家、社会、集体、他人利益的道德行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金钱至上”、“物欲横流”及“私欲”的膨胀,在精神领域里不断成长,获得自由全面发展。

4.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实践”方法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知行合一”观念相融合

通过实践,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又使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成果付诸社会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观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道德修养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才能不断深化,只有在与他人相处的实际道德关系中,人们的道德品质才能不断提高,只有坚持实践才能贯彻道德修养的言行一致,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原则。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即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认为道德认识必须落实到行为上,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中国当代社会伦理价值观注重实践,强调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不能将伦理价值观的构建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将伦理价值观真正落实到实践中,用以指导国家、政府、党的工作与人们的行为。

[1]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2]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沦探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3]八所高等师范院校编著,《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

武晓玮(1990-),女,河北张家口人,山东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教学部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伦理观伦理思想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哲学评论(2017年2期)2017-04-18 01:15:27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20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
黑格尔财富伦理观述论——兼论社会转型期国民财富观的问题与重构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3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