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威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作为教学在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正在努力学习并践行着新课程标准,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还浮于表面,其课堂教学并未联系小学生日常生活。本文就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作为切入点,深刻探讨了小学数学中实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几个重要途径,以期为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作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146-01
作为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对于小学生终身学习数学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小学生学习整体发展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其中的作用非常大。因此,如何全面落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概述
所谓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其实是指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相结合,将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也就是要把课堂变成“小社会”。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教学目标的生活化,也就是说教学的目标不再单纯是指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要求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其基本的生活素质。
二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也就是指课堂教学的内容要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学内容不能违背实际生活。
三是,教学活动方式的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要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需要教师要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及交往能力等。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1.教学情景的生活化
新课标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到数学的自身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从学生的数学心理规律出发,要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并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接触面相较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而言比较狭窄,且大部分小学生还处于思想朦胧阶段。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出发,将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资源。
如某小学教师在上“百分数”内容时,可以首先问学生:“大家知道我们家乡宜宾的特产有很多,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都有哪些吗?”学生自然而言就会说到酒,“同学们知道酒的酒精度数是多少吗?”“45%”,这时教师继续询问“那么还有哪位同学见过类似的表示方法呢?”教师采取这样的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提到家乡特产时学生也会感到既亲切又自豪。教师从特产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类似表示方式,就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贴近生活、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2.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无论是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是实际学习,也都存在着数学知识的应用。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就要联系实际情况创设出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
如某小学教师在讲解“乘”的内容时,首先问学生:“周末,小红和妈妈一起去集市买鸡蛋,一共有20个鸡蛋,每个1元,那么同学们算算小红妈妈买的鸡蛋一共有多少钱?”这种在集市上卖鸡蛋的例子就是取自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这样的学习,见微知著,有本有末,学生的学习热情度高,易于掌握。
3.数学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数学课堂上将两者进行结合,可以更大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大部分小学数学来说,联系日常生活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大部分小学生上学都是步行或者骑车。教师便可以要求小学生测算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运用“速度”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从自己家中到学校的骑车速度和步行速度。这样,小学生就会逐渐明白数学应用于自己生活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模式的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环境和氛围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较为枯燥的,所以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要尽可能的考虑全面。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尊重客观的条件,打造符合小学生生活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教学模式体现生活化,主要就是针对小学生所处的客观条件进行开展。例如“植树问题”的相关内容在进行讲授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自的进行实践和操作,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创新,对于开展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就必须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数学问题、数学应用及教学模式的生活化,并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熊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王晴晴.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6: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