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非语言符号在教学中的运用

2015-07-17 23:50:38蒋俊君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学运用类型

蒋俊君

摘 要: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不仅使用非语言符号,而且无时无刻不在配合或者单独使用非语言符号。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非语言符号,语言讲解和非语言符号相结合,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类型、作用及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梳理与反思,以便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类型;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68-01

美国人类学者博厄斯等人指出,人的体态运动实际上是一些能够加以揭示的密码,诸如表情、眼神、手势,位置、距离等都能维妙维肖地“传情达意”,他们把人的这些能传情达意的体态运动称为“非语言行为”。人的非语言行为,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是一种符号,传递着一定的信息。

非语言符号通常分为三大类:(I)视觉性非语言符号;(II)听觉型非语言符号;(III)其他非语言符号;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又分为动态视觉非语言和静态非语言符号两类。动态非语言符号包括体语(姿态、眼神、面部表情、物件等)、运动画面、人际距离等。静态非语言符号主要指象征符号、实义符号、环境、静态、图片等。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分为类语言和其他声音符号两类。类语言包括声音要素(音调、音量、音素、音质等)和功能性发声(哭、笑、哼、哈、呻吟、口语等)。其他声音符号:除了类语言外,凡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非语言符号(风声、雨声、鸟叫声、汽车鸣笛等)。

和言语行为相比,多数非言语行为出现在较低的意识水平上,所以我们往往会忽视这些行为,或者根本没注意到非语言信息的重要作用。Neil(1991)指出,多种研究表明,教师了解非语言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小学教师会花78%的时间来进行言语互动,而学生有84%的时间根本没有互动。在课堂上的非语言行为方面,情况也一样。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非语言符号具有什么样作用以及如何适当地运用,本文作以下探讨与反思:

一、传达一定的教学信息,辅助、补充甚至代替语言符号传递教学内容

一般情况下,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是同时作用,共同完成交流任务的,任何教学内容的传授和人际间的交流,都不可能由单一的语言形式进行,它总是以灵活多样的非语言符号来进行辅助。

非语言符号能让抽象的理论更加具体,能让知识的传授更为形象、生动,例如,在战场上,指挥员高喊“同志们,冲啊”的同时,右手猛力向前一挥,使学生们更容易与自己的心象思维相结合,更好地理解与掌握。

而声调、面部表情、手势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非语言符号,可以用来填补、增加、充实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的某些不足、损失或缺欠。例如,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们“注意听讲”的时候,两眼盯着两个讲话的学生。非语言符号能化解语言符号在教学中“不可言传”的困境。

二、协调和调控教学过程的交流状态,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排除传播的不利因素,力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有效调节与控制。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体态从而及时、准确地洞察和了解学生的注意状态和学习情况,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是否理解、接受程度如何、情感体验等信息究竟是怎样的,学生的表情、眼神、坐姿、手势等都会随时给教师发出真实可靠的反馈信号。如教学难度、密度或进度超过学生的承受力时,学生会下意识地发生皱眉、挠头等体态信号;当教师讲授的内容正合学生兴趣和需要时,学生又会发生点头微笑、两眼有神、身体前倾等信号;而当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或不愿接受时,学生即会发出身体后仰、打哈欠或左顾右盼等信号。

教师的调控不外乎是对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消极因素的控制,比如教师听学生发言,不断地点头,或者亲切地微笑,这代表着理解,鼓励学生说下去。不仅如此,非语言符号比语言符号更显得自然,又不干扰学生积极的思维连贯性。对于精力不集中的学生,教师可以使用目光的暗示,或者不经意地走到他的身边,这时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可以最有效地而且不带侵犯地去调整课堂秩序。

三、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品行产生影响,达到育人的目的

所谓“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同时也要塑造和完善学生的品格,这就是“培才”和“育人”的两大重要目标。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美德不能仅仅是教,还要通过表现美德的行为来形成习惯。言语有时候并不能代 表实施者真实的想法,而行为却更容易让人信服,依据非语言符号展现的教师形象,学生进行各种评价,这种评价过程本身也就是品德标准的形成过程。

总之,非语言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绝不在语言符号之下。诚如施拉姆所言:“仔细地注意一下,传播不是全都(甚至大部分不是)通过言词进行的。一个姿势、一种面部表情、声调类型、响亮程度、一个强调语气、一次接吻、把手搭在肩上、理发或不理发、停车标志牌,这一切都携带着信息。”人类的传播行为既是互相传递信息、共享信息的过程,更是彼此交流情感、沟通情感的过程。而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教师在后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從某种意义上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被学生接纳,并进一步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就需要尽可能地调动一切手段、运用多种信息符号,试图与学生进行更积极良好地互动。

参考文献:

[1] 弗雷尔.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胡壮麟.走进巴赫金的符号帝国[J].外语研究,2001(2)

[4] 陈宗明.符号世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42

[5] 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88

[6] 东方史.暗示[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教学运用类型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 09:02:16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29:11
“先学后教”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积极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00:57
电子白板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3:41
“逗”孩子行为的危害及破解对策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33:00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18:51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