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孙微
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凯利·布朗,曾作为英国外交官在华工作多年,他也是前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亚洲项目主任。不久前,他出了本新书——《外交出了什么问题?》,对英国的对华外交进行反思。《环球时报》记者日前对他进行了专访。
环球时报:您在新书中提出,英国外交官应抛弃成见和老套的外交手段,更好地与中国互动。能否总结一下,英国对华外交最大的成见是什么?
凯利·布朗:时代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中国从一个相对较弱的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也相应需要改变。英国的政策整体上往往着眼于国家利益,非常务实,但我们似乎在强调经济和金融合作的同时,忽略了深层次思想上的交往。事实上,中国对思想和想法有着强烈渴望。
我在书中对英国的“接触”政策进行了批评,因为“接触”中国,让人感觉是有条件的、冷淡的。我建议定位为“承诺”,因为承诺意味着两国有着深层次的共有利益,对双边关系采取承诺的态度才能更好合作。
现在的中英关系很好,但两国的外交互动仍很老套,比时代落后了近十年。外交官们还在用十年前的语言进行交流。中英之间过去那种围绕香港的外交关系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需要对双边关系进行升级,对外交关系进行现代化改造。
环球时报:英国今年3月率先宣布申请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引领国际政治风向随之一变。英国这一决策出乎您的意料吗?
凯利·布朗:这一消息刚传出时的确令人惊讶,因为英国过去在外交上紧随美国,但在亚投行问题上,英国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其实,当更多了解成立亚投行的具体打算后,英国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令人惊奇。
环球时报:在不久前的英国大选中,外交事务很少被提及,有分析认为英国正在从世界舞台退场。您觉得呢?
凯利·布朗: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事实上,英国、美国、中国等都在重新思考外交策略。我不认为英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于承担一些巨大责任,英国已不是大英帝国。但英国有很多盟国,仍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英国正更多地为自身利益谋划,而不是卷入其没有能力承担的责任中去(例如中东)。
英国外交正在转型,寻求不同形式的影响力。今后,英国的影响力可能会更具体,而且更多存在于一些重要的机构例如亚投行等,而不是去假装具有它已不具备的政治影响力。这并不是说英国越来越没有影响力,而是说作为一个大国,英国正在转型。
我不悲观英国将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不得不承认,英国有时也很保守,抗拒改变。
环球时报:能否评价一下英国政府里负责中国事务的团队?凯利·布朗:这个团队里有政治家、外交官和官员。整体上,他们对中国有些基本认识,但很多政客可能没什么亚洲背景或经验。
我们有非常出色的外事机构,他们需要被赋予更多空间来施展才华。大使馆需要变得更像一个智库,产生更多思想。目前使馆服务于政客的模式需要改观。我们有非常出色的职业外交官担任大使,但英国更需要能和英国首相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有紧密联系的大使。此外,外交官们不应该过于谨慎、中立,应该更有挑战性,善于质疑英国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英国已经是相对小的大国,没有那些大责任的负担,可以展开微笑外交,使外交更有生机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