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战国文献中“毋”的否定功能

2015-07-17 06:04张玉金
关键词:秦简副词状语

张玉金

一、文献综述

最早谈到古代汉语中否定副词“毋”和“勿”之区别的是吕叔湘(1955:12-35)。吕先生得出的结论是:“毋与勿之用法不同,毋为单纯式,勿为含代名止词式,略与毋之、毋是相当。其区别与不与弗之区别平行,毋与不相当,勿与弗相当。”吕先生这个说法的提出,是受到了丁声树(1935:967-996)的启发。丁先生认为:弗字似乎是一个含有代名词性的宾语的否定词,略与不之二字相当,不字则只是一个单纯的否定词。对于丁先生的这个“弗=不+之”的结论,黄景欣(1958)列举了大量实例来加以批驳。何乐士(2000:13-60)也认为“弗”不能等于“不+之”,“弗+及物动词”之所以绝大多数不带宾语,是因为“弗”是一个用在后续句中、主要对及物动词本身进行否定的副词。

周法高(1959:46)认为,吕叔湘所谈到的“毋”和“勿”的区别,在甲骨文、金文、《尚书》《周易》中都不能成立;同时在先秦其他文献中,其用法也不如“弗”严格。王力(1980:326)说:“惟一近理的设想是上古否定副词的形态变化,由于屈折形式,‘勿’和‘弗’是兼摄了代词宾语的职能,但是这不能认为合音。”冯春田(1984)则认为,在秦简里,“勿”较“弗”更为严格,它之后的外动词无一例可带名词或代词“之”的单宾语。

廖强(2003)考察了《韩非子》里的否定副词“毋”。他得出的结论是:从分布情况来看,“毋”基本上是用在动词的前面,较少用在非动词之前;它后面是非动词时,极少位于名词、数词之前,形容词、介词和副词的比例差不多。从与主语、宾语的关系来看,“毋”字句没有主语的数量比较多;有无宾语各占一半;有主语时基本上没有宾语,无主语时,有无宾语的各约一半,有宾语稍多;有无宾语时,没有主语的比例都在60%以上;当主语和宾语只能有一个存在时,多数情况下只有宾语;绝大多数主语是名词性主语;主语表人或国家时,绝大多数表下层;宾语基本上由短语充当,绝大多数是单宾语。“毋”的功能,基本上用于表禁止或劝戒。从位序情况看,“毋”极少与其他副词搭配,绝大多数是单独使用;与其他副词同时出现时,大多数位于前面,很少位于后面;基本上处于句子中间,较少位于句首。

张华(2007)探讨了《左传》中否定副词“毋”,他得出的结论如下。其一,“毋”有三种用法:用于祈请或劝诫性句子里表示禁止或劝阻;作语首助词,无义;构成“毋乃……乎”这样的句型。其二,有些“毋”用于叙述句中,表示对动作行为的一般否定,这种“毋”容易与“不”相混,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用“毋”否定起到一种突出强调的作用,用“不”否定则没有这种突出强调的作用。其三,“毋”否定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占82%,所带的宾语都是名词。其四,只有副词“无”都与“毋”相通,占总数的22%。

周守晋(2005:198-208)研究了出土战国文献中的“毋”。他认为在楚简里,“勿”用得少,其用例都符合“勿”否定及物动词不带宾语的规律。而“毋”用于否定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者否定及物动词(介词)带宾语,比较自由。他指出,在秦简里,“勿”和“毋”的区别是严格的,数量也比较均衡。“勿”用于否定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和介词;用于否定双宾语动词时,动词后只出现直接宾语;用于否定兼语式时,使令动词后的兼语不出现。而“毋”所否定的及物动词和介词带宾语;用于否定兼语式时,使令动词后的兼语不省;还可用于否定形容词。

由上述看来,以往对否定副词“毋”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研究时既使用了传世文献,也使用了出土文献;重点讨论了“毋”后的动词是否带宾语以及“毋”和“勿”的区别问题,也涉及了“毋”的功能、出现频率、分布、位序及其与主语、宾语的关系、对其后动词的选择性等问题。这些研究为我们奠定了较好的研究基础。

以往虽然也有对出土战国文献中“毋”的研究,但是与本文所使用的语料是不同的。本文使用了到目前为止所能见到的形成在战国时代而又保持了原貌的语料。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以往只是考察“毋”后动词是否带宾语以及“毋”与“勿”的区别等;本文则从否定副词的本质功能“否定”出发,考察否定副词“毋”的否定范围、否定中心等问题。本文还对“毋”的意义进行了穷尽性的描写和精确的数量统计。

二、“毋”的义项

在出土战国文献中,有些“毋”用作否定动词,义同“无”,例如:

(1)生子毋弟,有弟必死。(《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

(2)毋火,乃闭门户。(《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毋”还与“乃”构成复音副词“毋乃”,表示比较委婉的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等。例如:

第一种“毋”是动词而不是副词,第二种“毋”是词素而不是词,所以这两种“毋”都不在本文的考察之列。

否定副词“毋”主要有三个义项。一是表示禁止、劝戒,可译为“不要”“不准”“不得”“不必”“不可”“不应”“不宜”“不能”等。这种“毋”字最为常见。例如:

(3)毋令官佐、史守。(《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二是表示一般性的否定,可以译为“不”“不会”。例如:

(2)句(苟)毋直赤啻(帝)临日,它日虽有不吉之名,毋所大害。(《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

(3)笱(苟)能令某龋已,令若毋见风雨。(《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它》)

周守晋(2005:208)指出,在出土汉代文献里,有些“毋”可用在假设复句的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里,完全没有了禁止语气,此说可从。不过,这种“毋”在出土战国文献中已经可以见到,如例(1)(2)中的“毋”用在假设分句中(“虽”是即使的意思,表示相背的假设关系),而例(3)中的“毋”用在结果分句里。

三是表示存在否定,可以译为“没”。这种“毋”都出现在动词“有”的前面。例如:

(1)必署其已稟年日月,受衣未受,有妻毋有。(《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表1 出土战国文献否定副词“毋”义项频率表

三、“毋”的否定范围

“毋”的否定范围,主要是在“毋”字之后。

当“毋”所在的小句主语不出现时,“毋”的否定范围即在它的后面,即从“毋”字后面的那个词开始一直到句子末尾。例如:

(1)毋敢履锦履。(《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

“毋”前可以出现主事(包括施事、经事、系事、起事等)主语,主事主语是逻辑主项的组成部分,跟后面的词语合起来表示一件事,所以“毋”前的主事主语属于“毋”的否定范围。例如:

(2)远行者毋以壬戌、癸亥到室。(《睡虎地秦简·日书乙种》)

(4)君丌毋员(愪)。(《上博楚简四·曹沫之阵》)

“毋”前还可以出现受事主语。受事主语一般是置于动词之后作宾语的,但是在“毋”字句中可置于句首作主语,而在原位置上出现语法空位。这时“毋”的否定范围便管到它前面的受事主语。例如:

(1)隶臣妾、舂城旦毋用。(《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2)万石之积及未盈万石而被(柀)出者,毋敢增积。(《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3)不同程者毋同其出。(《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毋”后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置于句首作主题,而在原位置上出现语法空位,这时“毋”的否定范围便管到“毋”前面的主题。例如:“彼(破)日毋可以有为矣,雖利彼(破)水。”(《放马滩秦简·日书甲·建除书》)

“毋”前的时间主题、处所主题,多不在“毋”的否定范围内。例如:

(1)十二月辰,毋可有为。(《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

(2)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隄水。(《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3)夏三月毋起南乡(向)室。(《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

(4)平旦毋哭,明毋诃(歌)。(《上博楚简五·三德》)

(5)廥毋绝县(悬)肉。(《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

“毋”对其否定范围里的核心谓词要求不多,主要应具有可控性。“毋”后的核心谓词,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一价动词,也可以是二价、三价动词。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不管是哪一种,都应是可控的,即人的主观意志可以决定是否发生这个动作、是否具有这种性质。例如:

(1)平旦毋哭,明毋诃(歌)。(《上博楚简五·三德》)

(3)诸禁苑为耎(壖),去苑四十里,禁,毋敢取耎中兽。(《龙岗秦简》27)

(4)其叚者死亡、有罪毋(无)责也,吏代赏(偿)。毋擅叚公器。(《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毋”后及物动词的句态(Voice),可以是主动态、使役态,也可以是被动态。“毋”后及物动词是被动态的例子如:(1)“政於大,毋政於(关)。”(《鄂君启舟节铭》,《集成》18·12113)税收为大府所征,不能为关所征。(2)“(庄)公曰:沫,(吾)言氏(寔)不,而毋或(惑)者(诸)少(小)道与(欤)?”(《上博楚简四·曹沫之阵》)诸:于。

“毋”前出现主事主语时,句态是主动态或使役态。例如:

(1)祠墓者毋敢嗀。(《放马滩秦简·墓主记》)嗀:呕吐。

(2)下吏能书者,毋敢从史之事。(《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毋”所在的述题,可以是叙述性述题、评议性述题,也可以是描记性述题、判释性述题。叙述性述题的中心词通常是由动作动词、心理动词和使役动词充当,评议性述题的中心词是由表示评议的能愿动词加动作动词充当。描记性述题的中心词主要由形容词充当,判释性述题的中心词一般由关系动词充当。“毋”在上述四种述题中都可以出现。

四、“毋”的否定中心

在“毋”的否定范围里,存在着一个否定中心。这种否定中心有两种,一种是非对比性的否定中心,一种是对比性的否定中心。

(一)非对比性否定中心

非对比性的否定中心,不依靠用语义成分的非常规配位来确定,也不依靠跟另外一个句子或短语的对比来确定。

“毋”后如果只有一个谓语,“毋”前无主语或主题。“毋+谓词”不与别的小句或短语构成平行结构,那么“毋”的否定中心应该在“毋”后的谓词上。例如:

(1)诬者可(何)论?毋论。(《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

“毋”后动词前若出现助动词,其否定中心仍然在“毋”后的动词上。如“志(特)马舍乘车马后,毋敢炊(箠)飭(笞)。”(《睡虎地秦简·秦律杂抄》)

“毋+谓词”前还可以出现主语或主题。如果没有语义成分的非常规配位,也不跟另外的小句构成平行结构,则“毋”的否定中心仍在其后的谓词上。例如:

“毋”出现在复杂谓语前时,紧挨在“毋”后的谓词如果不带宾语,则它是否定中心,如:“毋冒(陷)。”(《上博楚简四·曹沫之阵》)

“毋+动词”后经常出现宾语。如果这种小句不与别的小句构成平行结构,宾语并非代词“之”,宾语中无定语、动词前无状语、动词后无补语,那么非对比性否定中心应在及物动词后的宾语上。例如:

(2)贞:居郢,尚毋又(有)咎。(《新蔡楚简》乙四:85)

(3)道(民)令民,毋丽兇(凶)央(殃)。(《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

(4)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酉(酒)。(《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后两例在“毋”后动词前出现助动词,但否定中心仍在动词后的宾语上。

“毋+动词”后的宾语如果带有定语,“毋”后没有非助动词状语、补语,也不与别的小句构成平行结构,则非对比性否定中心在宾语中的定语上,即使“毋”后出现了助动词状语,否定中心仍是定语。例如:

(1)毋敢履锦履。(《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

(2)诸禁苑为耎(壖),去苑四十里,禁,毋敢取耎中兽。(《龙岗秦简》27)

“毋+动词”后如果出现了补语,在动词前无非助动词状语,也不与别的小句构成平行结构,则非对比性否定中心在补语上。例如:

(1)令吏民皆明智(知)之,毋巨(歫)於罪。(《睡虎地秦简·语书》)

“毋”后动词前如果出现了副词状语、介宾短语状语、代词状语、名词状语、动词状语等,也不与别的小句构成平行结构,则非对比性否定中心在状语之上。例如:

(1)曰世万子孙毋相为不利。(《诅楚文·大沈厥湫文》)

(2)毋以戌亥家(嫁)子、取妇。(《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

(3)有妻子,毋以己巳、壬寅杀犬,有央(殃)。(《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

综上所述,当“毋”小句中没有语义成分的非常规配位、又不与其他小句构成平行结构的时候,“毋”后只出现一个谓词,那么这个谓词是否定中心。这是因为在否定范围内只有一个成分,而且它还处于句子末尾。当“毋+动词”后还出现宾语时,则宾语应是否定中心。因为宾语处于句子末尾,是自然焦点所在的位置。但当这个宾语是定中短语时,则这个定中短语的定语应是否定中心。因为与中心语相比,定语的信息强度更大,更容易成为焦点成分。当“毋”后是状中短语时,状语是否定中心;当“不”后是中补短语时,补语是否定中心。因为限制和补充成分比中心成分更容易成为焦点。

“毋”后可有五种句法成分: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这五者在成为非对比性否定中心时有一个优先次序,即:状语→补语→定语→宾语→谓语。

也就是说,当五者都出现时,首先选状语;状语不出现,首选补语;依此类推。例如:

(1)毋以楚九月己未台(始)被新衣。(《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

(3)新城人盗,衷唯毋方行新地。(《睡虎地秦牍》M4:6 号)

“毋”如果是联合短语、连谓短语、转折短语、兼语短语,而其后又没有非助动词状语,则非对比性否定中心就在紧挨在“毋”后的那个谓词上,因为越靠近“毋”,越受其管辖。

(二)对比性否定中心

对比性的否定中心,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用语义成分的非常规配位来表现,二是用平等结构来表现。

用语义成分的非常规配位来表现的,也有两小类。一是动词的宾语前置于句首,成为对比性否定中心。例如:

(1)隶臣妾、舂城旦毋用。(《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2)万石之积及未盈万石而被(柀)出者,毋敢增积。(《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3)不同程者毋同其出。(《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二是介词的宾语前置于句首,成为句子的主题,同时也成为对比性否定中心。例如:“彼(破)日毋可以有为矣,雖利彼(破)水。”(《放马滩秦简·日书甲·建除书》)

用平行结构来表现的,主要是要依靠与另一个句子或短语的对比来确定。

对比性否定中心在谓语中心上的例子如:

(3)有妻毋有。(《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对比性否定中心在宾语之上的例子有:

(3)诊首毋诊身,可殹。(《睡虎地秦简·封诊式》)

对比性否定中心在状语上的例子如:

(1)有事请殹,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2)毋正见,毋侧视。(《上博楚简五·君子为礼》)“见”、“视”义近。

(3)毋以辛壬东南行,毋以癸甲西南行,毋以乙丙西北行,毋以丁庚东北行。(《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

对比性否定中心在动宾短语上的例子如:

(3)毋喜富,毋恶贫。(《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

对比性否定中心在中补短语上的例子如:“毋辟(嬖)於便俾(嬖),毋倀(长)於父”(《上博楚简四·曹沫之阵》)

依据刘丹青、徐烈炯(1998)的研究,在一个小句中,对比焦点和话题焦点可以共存。所谓话题焦点,它的功能特征是[-突出][+对比]。

主语/主题带话题焦点、而谓语带对比焦点的例子如:

(1)平旦毋哭,明毋诃(歌)。(《上博楚简五·三德》)

主语带话题焦点、而宾语带对比焦点的例子如:“今日庚午利浴蚕,女毋辟(避)瞙瞙者,目毋辟胡者,腹毋辟男女牝牡者。”(《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它》)

主题带话题焦点、而定语带对比焦点的例子如:“春三月毋起东乡(向)室。夏三月毋起南乡(向)室。秋三月毋起西乡室,冬三月毋起北乡室。”(《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

主题带话题焦点、而状语和谓语中心带对比焦点的例子,如:“久行毋以庚午入室,长行毋以戌亥远去室。”(《睡虎地秦简·日书乙种》)

五、结 语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毋”,有些用作否定动词,义同“无”;有些与“乃”构成复音虚词“毋乃”,表示比较委婉的测试语气。绝大多数的“毋”用作否定副词,有三个义项:一是表示禁止、劝诫,可译为“不要”“别”;二是表示一般性否定,可译为“不”;三是表示存在否定,可译为“没”。其中,表示禁止、劝诫的最常见。

“毋”的否定范围,主要是在“毋”字之后,也包括“毋”前的主事主语、受事主语以及原是介词宾语的主题。“毋”前的时间主题、处所主题,多不在否定范围内。“毋”对其否定范围内的核心谓词要求不多,主要应具有可控性。这个谓语中心,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一价动词,也可以是二价、三价动词。“毋”后及物动词的句态(Voice),可以是主动态、使役态,也可以是被动态。“毋”所在的述题,可以是叙述性、评议性述题,也可以是描记性述题、判释性述题。

“毋”的非对比性否定中心可以在其后的谓词上,也可以在“毋”后的宾语、定语、补语、状语上。这五种成分在成为非对比性否定中心时,有一个优先次序,即:状语→补语→定语→宾语→谓语(谓语中心)。

“毋”的对比性否定中心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用语义成分的非常规配位来表现,二是用平行结构来表现。用语义成分的非常规配位来表现的,一是动词的宾语前置于句首,二是介词的宾语前置于句首。用平行结构来表现的,主要是依靠与另一个小句或短语的对比来确定。对比性的否定中心,可以在谓语、宾语、状语、补语上,也可以在动宾短语、中补短语、状中短语上。由于对比焦点可以跟话题焦点共存,所以可以见到这样的例子:主题带话题焦点而谓语带对比焦点,主语带话题焦点而宾语带对比焦点,主语带话题焦点而定语带对比焦点,主题带话题焦点而状语和谓语中心带对比焦点。

[1]丁声树.释否定词“弗”“不”.∥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 北京:史语所集刊外编第一种,1935:967—996.

[2]冯春田.《睡虎地秦墓竹简》某些语法现象研究.中国语文,1984(4).

[3]何乐士.《左传》否定副词“不”与“弗”的比较.∥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3—60.

[4]黄景欣.秦汉以前古汉语中的否定词“弗”“不”研究.语言研究,1958(2).

[5]廖强.《韩非子》否定副词研究.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3:73—84.

[6]吕叔湘.论毋与勿. ∥汉语语法论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12—35.

[7]王力.汉语史稿(中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0:314—331.

[8]王亭.《国语》否定词研究.暨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7:79—89.

[9]张华.《左传》否定词“勿”与“毋”研究.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86—89.

[10]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59:249—256.

[11]周守晋.出土战国文献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8—208.

猜你喜欢
秦简副词状语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状语从句热点透视
云梦睡虎地秦简,让秦史“活”起来
在状语从句中探“虚实”
秦简“识劫 案”发微
送你一片风景
状语从句
副词和副词词组
秦简《吏道》、《为吏》所见格言疏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