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思想品德与生活

2015-07-17 01:59:02于志荣
亚太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品德课思想品德积极性

文/于志荣

小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时期进行的思想品德课对学生今后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深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课在教学活动中存在诸多问题,某些学校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起到应有育人的效果,教材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轨,枯燥乏味,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自然较低。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成为当前必须要解决的课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学环境

观念陈旧,小学思想品德课不单单是记住课堂内容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思想品德课注重培养学生道德方面的修养,这需要生活经历,而现阶段思想品德教学只在课堂上进行,并不涉及生活,学生实践机会几乎为零,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程教授知识为主,以老师为主导,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在教学活动中只是单方面的知识传递,并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活动脱离了生活,教学只是向学生填鸭式的灌输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只是一味学习理论,缺少了更要的环节――实践活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可能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若这种教学模式不打破,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将很难提高,教学质量自然不尽人意。

二、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措施

品德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靠课堂就能实现的,更重要的是生活实践,理论结合生活实践,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品德教育的目的,才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总结了教学活动中应采取的措施:

(一)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的知识传递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达到思想品德教学效果。思想品德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结合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也会让学生们对于课堂所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自身行为方式也会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应增加实践机会,多与生活结合,例如:在学习“我的一家人”时,可以让学生父母共同参加教学活动,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挑选一些家人的视频播放,让学生充分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健康的身心。这样的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达到教学效果。既然思想品德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那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把课堂教学改为室外进行,教师组织活动,让孩子们与父母共同参与完成,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授课生活化的同时,还应改变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由学生被动式的填鸭式的教学转变为学生自主式的启发式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由单方面的讲解式变为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加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把教师塑造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而不是管理者。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把课堂变为学生自由发挥的平台,让学生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二)教学内容要不断丰富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只是照本宣科的讲解教材内容,而应扩展学生视野,从课堂扩展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思想。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利用集体活动把思想品德课程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充分体会集体荣誉、个人奉献精神,这对于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重要引导作用,集体活动的同时学生也深入了解了课程内容,对提高教学效果很有帮助。总之,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小养成明善恶、辩美丑的正确观念,进行集团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但增强了之间的情感,更让学生懂得了互帮互助对于集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三)在生活中感受良好的道德观念

要到达教学目的,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除了讲解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身去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加深对思想品德的理解。学生所学与日常生活应紧密结合,做到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良好的行为准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树立榜样

人人都有虚荣心,小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可以捉住学生这一心理,设置赏罚措施,学生表现良好的予以奖励,犯错的予以惩处。在学生们中树立榜样,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个“每周一星”的活动,对于每周有良好的表现的孩子奖励一个小红星,虽然价值不高,但是他确实荣誉的象征,这样得到小红星的孩子会有一种荣誉感,对于其他小朋友很有的促进作用;对于生活中偶有犯错的学生,老师可适当予以批评,但要把握分寸,注意尺度,以免打击孩子积极性,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俗语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老师,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各方面尚未成熟,教师应以引导为主,不要吝惜鼓励、表扬的话语,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引导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

总之,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不应被学校、教师所忽视,它担负着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方式的重要作用,对小学生长大成人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应该改变观念,以积极的心态让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改变,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所学成为日常生活行为准则,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品德课思想品德积极性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16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44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08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选择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