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金峰等
摘要:本文回顾了郯城银杏产业4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郯城银杏产业特点和发展经验,找出了影响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今后发展对策。
关键词:银杏产业;特点;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92.9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3.056
郯城县位于山东省南部,是我国重要的银杏集中产区,著名的“银杏之乡”,有“天下银杏第一县”的美誉。县内银杏人工栽培不晚于北魏正光年间,明代中、后期和清代至民初是郯城银杏生产的两个鼎盛期,沂河两岸形成了10多公里的银杏林带,建国前全县有银杏7.5万株。1976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郯城银杏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峰期,但在发展中波动剧烈。为适应新常态,探寻新路子,实现银杏产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对40年(1976年~2015年)来郯城银杏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
1郯城银杏产业40年的发展历程
1976年至今40年间,郯城银杏产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5个时期。
1.1恢复生产期(1976年~1987年)
白果收购价格迅速上升(1980年、1983年、1986年、1988年分别为2.0、3.6、7.0、28.0元/公斤),激发了群众发展银杏的积极性。“银杏提早结果、早期丰产研究”课题的成功,改变了银杏树生长慢、结果晚的传统观念,为银杏丰产栽培提供了技术保障。1984年~1985年新育银杏苗24万余株,新发展银杏43公顷,1987年新村乡新一村首次连片栽植了27公顷银杏结果园。
1.2 银杏种植规模迅猛膨胀期(1988年~1999年)
1988年郯城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大力发展银杏生产的决定》,提出了以沿沂河的7处乡镇100个村为中心建设银杏生产基地的发展目标;1988年后,银杏果、叶价格逐年走高,白果始终保持在20元/公斤以上,银杏干青叶多年稳定在8元/公斤以上,激发了群众种植银杏的热情;1992年中国(郯城)首届银杏节,1993年中国(郯城)国际银杏节及1994年全国第三届银杏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以结果、采叶为经营目的的银杏片林面积迅速增加,银杏道路林网、村镇种植范围迅速扩大,1989年、1995年银杏片林面积达933公顷、3667公顷;到1999年,银杏栽植已遍及全县,片林面积达8700公顷,定植总株树达1000余万株。
1.3 银杏生产停滞期(2000年~2005年)
受白果、银杏干青叶价格大幅下降和银杏叶提取物销路受阻等因素影响,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1.4银杏绿化苗木培育热潮期(2006年~2012年)
城市化使银杏大规格苗热销、价格一路飙升,给银杏生产带来了机遇,银杏大苗培育呈现前所未有的火爆;在新村建起了银杏苗木交易市场,培育成全国最大的银杏苗木集散地。
1.5银杏转型升级、产业化发展期(2013年至今)
县委、县政府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银杏走产业化发展之路的概念,2011年进一步明确了银杏产业化发展重点。2013年始,随着银杏苗木价格的回落,银杏转型升级、产业化发展已得到了全县人民的高度重视和认可,2013年、2014年连年召开了银杏产品交易会,2014年聘请山东大学专家组编制银杏生态旅游规划,2015年聘请南京林业大学专家组编制银杏产业发展规划。
2郯城银杏产业特点
2.1银杏生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
先后开展了山东省银杏生产基地、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银杏基地、银杏叶GAP生产基地和银杏经济林示范园建设,银杏种植遍及全县,片林面积达1.5万公顷,定植总株数1400万株,沿沂河的新村、重坊、胜利、港上等乡(镇)形成了200平方公里的集中种植区,银杏片林面积、定植株数、苗木拥有量均居全国首位。
2.2银杏栽植模式多样
充分发挥银杏的多种用途,创造出了多种栽植模式,结果园、复合经营园达0.73万公顷,专用采叶园达0.33万公顷(其中GAP采叶园0.13万公顷),绿化苗木培育园达0.44万公顷,银杏绿色通道150公里,银杏农田林网1200公里,村镇栽植银杏600万株。
2.3银杏种质资源丰富
在重坊镇出口村、郯城街道榆林村建成了银杏品种园和银杏种质资源保存库,收集保存山东、江苏、广西、湖北等7省(区)银杏重点县(市)的种质资源264份;筛选出了12个核用良种,初选出了叶用、雄株优良无性系(优株)11个。
2.4银杏景观资源独具特色
有百年生以上古银杏树5万余株,保存着9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古银杏树群落,新村沿沂河形成的10公里长的银杏古树长廊,全国闻名;港上镇王桥村雄性银杏古树群,总株数1000余株,国内唯一;新村、重坊集中连片0.4万公顷的银杏人工幼龄林,规模之大,世界罕见;这些以沂河为轴,与古老的广福寺、中华银杏品种园、树圣园及三千年老神树、龙凤奇树、古银杏村居景观等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银杏风景。
2.5银杏产业化初具规模
建成了以仁和制药、安泰科技为龙头的银杏叶、果加工企业40余家,开发生产了100多种产品;银杏果、叶、苗、盆景及系列加工产品五大专业市场初步建成,在新村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银杏苗木集散地;从事银杏果、叶、苗及银杏加工产品经销人员达5万人。整合省级古银杏森林公园、中华银杏品种园、树圣园和沂河天然水面等景观资源,建成了4A级郯城古银杏生态旅游区,年接待游人60万人。
3郯城银杏产业40年发展的成功经验
3.1领导重视、支持推动了银杏产业大发展
张高丽、吴官正、姜春云、谷牧、赵志浩等领导同志的亲临指导,姜春云同志两次关于银杏生产的批示,李晔、苗枫林同志十年如一日地为发展银杏宣传、奔走;郯城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在关键节点及时出台文件,明确发展目标,建立发展基金,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引导和助推了银杏生产的大发展。
3.2经济效益显著,拉动银杏产业大发展
40年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经济效益显著是促进发展的动力和影响群众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1988年~1999年,银杏果、叶价格逐年攀升,种植银杏的经济效益是种植粮食等作物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群众种植银杏的积极性逐年高涨。2006年~2012年,银杏大苗的价格成倍增长,胸径20厘米的银杏大苗价格达1万元/株,形成了银杏大规格苗培育高潮。
3.3科学技术先进,带动银杏产业大发展
与山东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林科院等建立技术合作关系,聘请银杏专家为技术顾问;建立强大的科研团队,营建科研创新平台,组织研究攻关,在良种筛选,早实、丰产栽培,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有13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奖励,有10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60余篇,银杏科技水平处全国先进行列;先后建成银杏科技示范园、领导示范园近30处,面积超过700公顷,促进银杏科技新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大幅度提高种植银杏的经济、社会效益,辐射带动银杏产业大发展。
3.4多形式、多模式为银杏产业大发展提供保障
充分利用银杏用途多样这一特性,调整种植结构,多形式、多模式发展银杏,先后实施了205国道郯城段跨世纪银杏绿色工程、 银杏围城工程、百万银杏上马陵工程、银杏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和“银杏城”建设,开展了“乡乡一条银杏街,村村一条银杏路”活动;积极引导群众进行了银杏乔干稀植结果园、矮化密植早果丰产园、采叶专用园、银(杏)菜(粮、苗、药)复合经营、绿化苗木培育园、道路绿化和村镇绿化等多种种植模式的试验推广,克服单一栽植模式,大力挖掘银杏发展潜力,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保障银杏生产健康稳步发展。
4影响银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4.1认识程度不高,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不能从长远、深层次认识发展银杏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银杏叶、果、苗木价格波动、进入低谷时,产生怀疑态度,看不到希望,迷失了方向。同时资金投入少,扶持力度也不够。对银杏产品、景观资源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影响了效益的发挥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2 二、三产业滞后成为制约银杏产业发展的瓶颈
主要表现在,收获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低,果农大多是统货出售、果品商品性差,仍处在出卖资源和初级加工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的低级阶段;加工企业规模与银杏种植业资源总量不匹配,新产品开发的投入不足,科研深度、广度不够,加工产品档次、质量低,缺乏高、精、尖的深加工和拳头产品,银杏产品附加值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4.3规划执行不到位,种植结构不平衡
受利益趋动,群众盲目跟风发展,很难完全按规划执行,造成规范化种植措施难落实、林种结构比例失调。
4.4 银杏树木的保护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
对银杏树木的保护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严重影响了银杏资源的保护。
5郯城银杏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制定科学规划,调整产业布局
在对国内外银杏产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稳定种植业,壮大加工业,培育营销业,做大旅游业”的总思路,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聘请专家论证后严格执行。树立大产业的思想,加大种植业内部结构和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银杏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带动银杏产业平稳发展。
5.2突出加工营销,延伸产业链条
应用产业化、现代化理念经营银杏,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健全市场营销体系,促进银杏产业链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要求,实行“多品种、多规格、小批量、大规模”策略,鼓励各界参与产品研发、生产,拓展深加工空间,生产适销对路、规格齐全的产品,建立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银杏生产机制。
5.3发挥银杏景观资源优势
搞好银杏生态旅游业,以旅游业促资源保护、促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侯九寰,刘卫星,苏明洲主编.郯城县银杏志[M],方志出版社,2013.
[2]宋玉智.对银杏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银杏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C],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43-44.
[3]袁俊云,等.山东临沂市银杏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3,(4),14-18.
[4]侯九寰.郯城县生态经济型银杏现状及发展设想[J].河北林果研究.1997,(03).
[5]朱谦.发展银杏产业的几个技术问题[J].安徽林业,2000,(01).
[6]梁立兴.我国银杏产业标准化问题探析[J].林业科技开发,2001,(04).
[7]战臣祥,杜文峰,王凤臻,李庆,王学东.山东省临沂市经济林发展现状与可持续经营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1999,(01).
[8]马瑞红,战臣祥,李斌,吴敬芝. 山东省临沂市银杏产业36年的发展与评价[J].中国林副特产,2013,(03).
作者简介:顾金峰,郯城县马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林业、园林植物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