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顺
摘 要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美育则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关,情操关,性格美,语言关。审美是孕育创造力的摇篮,在化学实验中更是培养学生操作美、创造关的能力的契机。化学教师要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实施美育教育,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关的王国。
关键词 化学实验 氧气喷泉实验 美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118-02
美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学科揭示了物质内部丰富多样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性,揭示了物质所固有的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也揭示了化学领域中所蕴含的美。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发掘化学教材中的美的因素,并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美的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美的共鸣,在学习上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以美引真、引趣”的教学效果。
喷泉实验是一个富有探索意义、较为经典的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学习氧气的制取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喷泉”实验:二氧化锰催化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取两支试管,用乳胶管将两支管连接起来。在一支试管内放入少量的二氧化锰(Mn02),管口用带分液漏斗的胶塞塞紧,分液漏斗中装10%的过氧化氢(H202)溶液。另一支试管内装约2/3体积的红色溶液,管口用带玻璃尖嘴的胶塞塞紧,玻璃管的另一端插入试管内溶液的底部(装置如下图)。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一次性放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关闭分液漏斗。过氧化氢分解放出的氧气进入另一试管,将试管内红色溶液压出形成红色喷泉。反应方程式为:
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我设计了氧气的“喷泉”实验:如下图所示,在烧瓶中充满02,并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白色吲体物质白磷。实验开始,用凸透镜将曰光聚焦于反匙燃烧匙中的固体,燃烧匙内出现一阵火光和白烟。等一会儿,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看到有美丽的喷泉发生。
在这两个“喷泉”实验中,学生是审美主体,实验是审美客体,教师既是审美活动的导演,又是被审美的客体。
一、审美注意与审美期望
当整洁的实验装置展示在讲台时,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底烧瓶、分液漏斗、烧杯、试管光洁、圆润、对称的造型;各个仪器之间比例搭配适当;装置美观、稳定、均衡,平静的溶液、无色的氧气……玻璃仪器本身给人一种晶莹、剔透、清新的美感。而且化学仪器的形状又充分体现了对称、和谐、稳定、优美的特点。这一切组成了一件科学的艺术品,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和注意。这样的审美注意,可将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随之,教师以平稳的语调启发学生:“如果我们用凸透镜将日光聚焦于反匙燃
烧匙中的固体,燃烧匙内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我们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样使学生已集中的思维活动起来,学生的感情之火被点燃,产生强烈的好奇感。这种审美期望是积极的,富有活力的,是一种精神上对美好世界的渴望状态。教师将学生诱导到这种审美情景中来,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与追求。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注意力全部吸引到教师和实验装置上。
二、审美感知与感性愉快
当教师以娴熟、稳健的动作,用凸透镜将日光聚焦于反匙燃烧匙中的固体时,燃烧匙内出现一阵火光和白烟。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或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时,一股水流沿着洁净的玻璃导管斜斜上升,突跃,那喷薄跳跃的态势,好像一座微型火山爆发,让人为之一振;那优美的弧形水线,宛如一朵盛开的秋菊,充分展现它那娇美的身姿。它似一支蒲公英,像一朵小蘑菇,像山涧淙淙泉水,像公园的音乐喷泉……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使学生领略到了化学多姿多彩的美感。在感叹、兴奋之余,将大脑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获得了知识,享受了美的熏陶,更激发起了他们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愿望。
三、审美认识与审美快乐
学生对实验的审美观察不能只停留在直觉上,更高水平的审美感受是建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深刻理解又体现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教师用亲切舒缓的语言同学生一起分析美丽的“喷泉”形成的原因,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总结。从实验原理和现象,我们会很容易想到反匙燃烧匙中加入的物质是白磷。白磷与烧瓶内的02反应生成P205固体,使烧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反应方程为:(
),从过氧化氢分解放出的大量氧气,使试管内的压强增大,将试管内红色溶液压出形成红色喷泉,反应方程式为:(
)。从而验证了氧气的性质。至此,学生的思维更开阔,他们感受到了自然科学规律的和谐、统一,又千变万化。学生不在停留在实验仪器的造型与声、光、色上,而是为巧妙的实验设计所折服,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而惊叹。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学生会为探索到自然的奥秘而欣喜、而愉悦。学生欲欲跃试,也想亲自实验一下。这时,教师顺势拓展:(1)这个喷泉实验的原理跟生活中见到的喷泉原理一样吗?不一样的话,能否将生活喷泉的原理搬到化学实验中?(2)老师在课堂演示时有时会出现实验失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3)除了形成单一的红色喷泉,能不能形成其他颜色的喷泉呢?如果可以要选用什么药品?能不能设计出彩虹般的喷泉?(4)作为喷泉实验原料气的溶解性如何?难溶或不溶性气体能否形成喷泉? (5)喷泉实验的装置如何进行改进和创新?能不能设计出双喷泉甚至三喷泉?(6)实验中有哪些因素会对喷泉的效果有影响,如导管的高度,实验时的温度,吸收液的温度等等?
提出疑问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并综合可行性、操作性、安全性等因素,将问题转变为学生课外探究课题,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各组成员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并展示讲评。
总之,化学教学中充满了美,化学中的美有待我们的继续开发。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融入情感与审美技巧,以情启真,以美启智,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先锋,“喷泉实验的研究性学习课例浅析[J].课例分析.2004.(11):15.
[2]郑建成.从喷泉实验的讨论看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与管理[J].2003.(10):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