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弟子规》看为师之道

2015-07-16 00:51河北省元氏县第二中学051130
学周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师者弟子规做人

(河北省元氏县第二中学051130)

从《弟子规》看为师之道

刘莉莉(河北省元氏县第二中学051130)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集大成者,是给学生树立的规范。那么我们教师是不是就没有必要学习了呢?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同样告诉我们,直到老,我们的身份也永远都是一名“学生”。因此,我们应放下“老师”的架子,与学生一道去学习并践行《弟子规》的师道精神。

《弟子规》的内容依次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里蕴涵的人生成长规律就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那么,作为德高为范学高为师的教育者,不是更应该先规范自身的职业道德,再提高专业技能,以更好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吗?不是更应该以为镜,先正己,后育人吗?在我看来,《弟子规》中蕴涵着很深的为师之道。

一、大爱为根

《弟子规》之所以被封为经典,是因为它讲的是做人的根本——爱。“凡是人,皆须爱。”在第三十个教师节上,习近平总书记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作为德育的先行者,应以爱为根,怀着一颗博爱的心去关心和教育学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敬老人,推及孝敬天下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别人的儿女,也就是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爱护学生。这样进行爱的传递,学生也会把为师者的爱心传播出去,以师爱为根的道德之花才会更加芳香四溢。现在,总有一些老师抱怨如今的学生不好管教。他们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关爱有加,对言行不端的学生却置之不理。《弟子规》中“凡是人,皆须爱。”这句话告诉为师者,聪明漂亮的孩子需要爱,愚笨难看的孩子也需要爱。教师应该以博大的胸怀,平等地爱护班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师爱之中汲取营养,在友爱之中健康成长,在大爱之中夯实做人的根基,做到以爱为根,把爱传播出去。

二、信则立身

“行高者,名自高”,影响就越大。教师的所作所为时刻影响着学生,学生对老师的言谈举止,功过是非看得一清二楚。所以,教师要行得端做得正,做学生的楷模,让学生信服。如果教师情绪多变,朝令夕改,言而无信,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传授知识和管理班级就会缺乏信度。所以为师者,要做到“凡出言,信为先”,要言行一致,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这就像储蓄道德一样,利息就是信用的增值,违背诺言则是透支本金,提前消费自己的信用。直到有一天,自己的信用消耗殆尽,最终无德无信,无以立世。所以说,信则立身的师德风范对一个教育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三、过则能改

目前,学校最怕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过错视而不见,麻木不仁,不能很好地去教育,缺乏履行教师神圣职责的使命感。对于学生来说,不能严格自律,勤勉好学,反把老师的严格管理当约束,把不负责任的放纵当自由,最终导致成才无望,成人都难。师不以生之无成而自耻,生不以师之懈怠而呼号,以致教育质量严重滑坡。究其源,实则是如《弟子规》中所说“过不规,道两亏”。师生之间如能互相规过劝谏,才会得以教学相长,彼此成就良好的德行。因此,为师者,“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韩愈《师说》中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具有谦逊的态度,勇于面对自己的过错,并彻底改正过来,才是为师之道。如果不肯承认过错,反而极力去掩饰,岂不有失教师之水准吗?

四、勤勉为教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对学术的追求。“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更应当做到有水长流。”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单纯是课堂上老师的讲授。要想满足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老师必须做到有水长流,去滋润学生求知的心田。有的老师,总觉得生不如师,自觉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一本教案用了又用,久而久之,自己的水平也降了下来。这种刻舟求剑、故步自封的思想只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代沟。学生把老师当成古董看待就不足为奇了。为师者要是抱着自己现有的那些知识,不求上进,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终有一天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我们应“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勤学进取,与时俱进,以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赢得学生的认可,这才是为师之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新时代的教育者既要传承和发扬《弟子规》的精神,又要剔除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规范。坚持以《弟子规》为镜,观吾辈之所行,行为师者之圣道。

(责编 张敬亚)

猜你喜欢
师者弟子规做人
我只说给月光
陈俊玲 师者应有“常流水”
师者风范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弟子规
江枫:诗人气质 师者襟怀
从零开始做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