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毛惠媛 刘心
辽宁旅游的战略定位研究
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毛惠媛 刘心
摘 要:辽宁旅游业随着全国旅游业的发展脚步不断前进着,发展中相应的问题也出现了很多,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辽宁省旅游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辽宁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在此基础上对辽宁省旅游业的战略定位进行探析研究,以促进辽宁旅游业的大发展。
关键词:辽宁 旅游 战略定位
“十二五”时期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也是把旅游业培育成全省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关键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地确定辽宁旅游的战略定位,对于推进全省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SWOT分析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常被用于制定发展战略的决策中,它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组织现实情况的方法。
1.1 优势分析
1.1.1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区位优势
辽宁既是我国东北地区连接关内广大地区的枢纽,也是东北经济区通向世界的桥梁和门户,它是全国铁路最长、密度最大的市份。市内有36条铁路干支线,分别是沈阳、锦州、大连、丹东为主要铁路客运枢纽站;并且20多条公路呈放射性通往辽宁各地。民航业基本上形成了以沈阳、大连等为中心联结的国内外主要城市的航空运输网,另外拥有客运船舶140多艘215万个客位,这样的便利条件促使了国内外游客的比重大大增高。
1.1.2 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
辽宁省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异域特色的风俗人情,彰显了东北文化的特点与价值。清朝入关前的国都所在地是沈阳,它也是清源文化的发祥地;本溪桓仁五女山曾是高句丽的都城,述说着这一古老民族的兴衰演变;兴城古城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池。大量的文化古迹因各具特色被列为国家文化名都。除此之外,辽宁还是一个聚集了多民族部落的地区,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等都分布在不同区域,具有鲜明特色的风俗习惯与风土人情,例如服饰妆扮、文化歌舞、婚丧嫁娶、娱乐禁忌等,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流连忘返。
1.1.3 国家级旅游风景区较多
至2014年底,辽宁省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处,4A级景观32处,3A级景观1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4处,旅游度假区5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6处,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旅游资源类型比较齐全。特别是沿海城市风光,东从鸭绿江口起,西至绥中碣石,海滨风光各具特色,除了形成“∽”形的风景带,而且“3S”中,海水、沙滩、阳光条件优越,是形成大型浴场的有利条件。
1.2 劣势分析
1.2.1 对文化遗址的内涵挖掘及开发层次偏低
遗址的文化内涵才是文化遗址的真正意义和魅力所在,源远流长的文化才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所处。遗址的意义在于阐释了一阶段时期的文化元素、文化构造、文化景观,遗址中所发现的出土文物和文化层,代表了区域内某个文化中心的文化集中和总和。
辽宁省在文化遗址的开发模式上,除沈阳新乐遗址和朝阳牛河梁遗址相对有说服力外,其他各地的开发模式与管理机制对文化遗址的开发与利用不是很好,具体弊端表现为:文物部门和旅游地脱节;文物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没有为文化遗址旅游资源的开发的专业能力;没有发现文化遗址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和内涵,使开发滞停在一般层次上,因此影响了辽宁省文化遗址的开发。
1.2.2 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经济方面的制约,景区内旅游相关设施不完善,开发程度较浅。一些景区内由于条件的限制,连基本的餐饮设备都很少,游客进入景区时必须自备食物。各个旅游景区之间交通不便,对于一些想多参观些景区的乘客造成极大不便。
1.2.3 专业人才匮乏
管理人员没有一定的相关知识,能力上和专业性上都有所欠缺。景区的管理接待水平低,游客无法享受到一线旅游景点的服务。其中,更有一大部分景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极低,服务态度差,屡屡发生游客投诉事件,给游客造成极坏的印象。
1.3 机会分析
1.3.1 旅游需求递增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团体旅游支出469元,同比增长17.8%。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人们的收人水平也随之越来越高。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转变,在平时高压的工作后,人们开始尝试外出旅游度假,放松身心,旅游市场需求不断上升。
1.3.2 中国旅游业的整体转型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已经不能单单满足于山水风光的游览,人们对于地域性的文化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在辽宁其中比较吸引大家的是本溪水洞、千山、凤凰山、冰峪沟和大青沟等地。
1.3.3 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度对旅游业的带动
随着辽宁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对旅游业建设的投入越发重要。而辽宁省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给旅游业的经济投入提供了有利的基本前提。政府已经加大对景区建设的投入,景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相信越来越多的游客能更好的游览景区的自然人文风光。
1.3.4 开放的经济形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辽宁近年来整体趋势呈上升状态,以大连为发展主干线,丹东、营口等这些港口城市为中心发展点,沈阳等中部城市群为腹地,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乡镇企业两头同时出击的对外开放式总格局。通过大幅度的发展创新,辽宁经济发展迅猛,正朝着高层次、多领域、纵深化的方向发展着。
1.4 威胁分析
1.4.1 辽宁旅游发展激烈竞争
除工业等其他大产业,旅游业成为了新的经济支柱,辽宁加快对旅游业的开发规划与发展,很多地区同类资源的激烈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分散客流,竞争愈加激烈。
1.4.2 生态环境能否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对旅游景区进行适当的建设,这是以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的。另外,随着辽宁省旅游知名度的提高,势必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将进入各个景区内,对景区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巨大考验。开发与保护共同进行,保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辽宁省旅游发展必须面对一个重要事实。
1.4.3 旅游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由于辽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来说不算高,因此,很多本地旅游专业人才会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而外面的人才势必会在衡量自身职业发展前途的情况下,选择更高待遇的地区参加就业。这对于辽宁省旅游人才资源的流失是很大的威胁。
2.1 总体战略定位
整个辽宁的形象战略定位为“满韵清风、多彩辽宁”,但战略定位本就是一个焦点性问题,再加上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受到国家政策和宏观环境等因素影响比较大,因此,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定位。
2.1.1 区域功能定位——东北旅游发展的地域中心
辽宁旅游作为东北旅游产业的中流砥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辽宁省可称为区域旅游中心,作为我国最北部的沿海城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经济基础雄厚。辽宁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靠近俄罗斯,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要冲,也是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通道,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辽宁旅游占领着重要的地位,将来会朝着国际化发展方向迈进,这也肯定了辽宁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2.1.2 旅游性质定位——依托自然美景,突显民族特色
辽宁省着丰厚的自然环境条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景色壮观优美,有独树一帜的名族特点,景观众多,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因此,辽宁省旅游发展的定位应是:在严格保护现有山石、岩洞、植被、水体和在众多民族生活中所创造的多元化人文景观资源以及自然风貌的国家地质公园的基础上,把辽宁省发成为以自然山水生态景观和多民族文化融合而展现的多元化文化精髓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区。
2.1.3 旅游形象定位——滨海旅游+多元民族历史文化
旅游形象是旅游地整体内涵的集中体现。在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旅游区的美誉度、知名度和认可度,既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也是提高游客重游率的重要保证。根据辽宁省的旅游资源特色,辽宁要以海滨旅游和不同民族所展现出的不同文化为主要特色,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而突显出某一精心策划的旅游地形象,使旅游地始终保持以历久常新的状态参与旅游市场竞争。
2.2 旅游发展战略目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中谋划和定位旅游产业发展,可以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成为辽宁稳增长的强劲动力。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在城镇和产业投资下滑、工业产能过剩、经济增速趋缓的新常态下,以旅游业为发展依托,其他经济产业为两翼,促使经济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使整体经济体系朝前迈动趋势,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2.1 经济目标
旅游业是辽宁省第三产业的核心,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辽宁省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旅游业作为辽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对提高辽宁经济财政收入,创造社会就业机会,显得尤为重要。辽宁省旅游业按照20%的年度增长速度,到2017年,辽宁旅游经济目标是旅游者达到15700万人次;旅游服务营业收入达115亿。
(4)其他方面。在调查中发现,政府的某些支持政策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反映较多的是政府的宣传不够、手续繁杂和服务意识不强。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相关协调机制,由一个部门负责统筹发展,其他部门协助,防止政出多门,难以统一的弊端。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披露,推进网上申报和网上办公系统的建设,减少企业的申报难度。同时建立新型考核机制,加大科技型小微企业对政府有关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考核话语权。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自由交易,而自由交易建立在交易主体的独立公平的市场地位上。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不少观念上的问题限制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市场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调查中企业反映较多的是在政府采购、行业准入和与国有、外资企业竞争时遭受到的歧视方面。建议政府应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向科技型小微企业倾斜的政策,在政府采购中同等情况下优先采购小微企业的产品,或者规定一定比例的产品必须向小微企业采购。同时放宽小微企业行业准入门槛,除非涉及国家安全等重要部门,不得对小微企业设置额外的条件,做到一个标准,一视同仁。
参考文献
[1] 李高阳,孙鹏,朱永跃.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环境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
[2] 李名梁,刘婧竹.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及政策支持体系研究[J].管理科学研究,2014(6).
[3] 逯宇铎,张艳艳,毛健,于娇.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及政策支撑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9).
[4] 池仁勇,汤临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5] 任曙明,郑洋,张婧阳.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结构决策与融资服务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4(b)-1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