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 超,杨 磊,张 凯
(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碳纤维材料具有自重轻、抗拉强度高 ( 约为钢材强度的 10~20倍 )、化学稳定性强、柔性好,易于裁剪等优异的性能[1]。近年来,发展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FRP)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对加固构件正常使用阶段的裂缝和变形有显著改善,是目前土木工程修复加固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将建设重点放在建筑物的检测加固与维修改造上,新建工程项目逐渐退居次要位置[2]。国外已开始大规模使用FRP加固桥梁结构[3-4],而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建起的具有代表性的拱桥和连续梁桥目前大多已达到使用年限,继续服役须对这些桥梁进行加固,以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将出现桥梁加固的热潮,而拱桥等一批桥梁将是重点对象。
根据混凝土结构规范[6],结合工程实际,我们一共浇筑了12根钢筋混凝土拱梁用以研究。
(1)试件尺寸:拱形RC梁设计长度1850mm,端部高200mm,宽100mm,跨中高350mm。
(2)钢筋笼制作:钢筋笼底部使用12号三级钢,顶部使用10号三级钢,箍筋使用6号一级钢筋。
(3)混凝土的浇筑:采用C30混凝土。
根据是否粘贴CFL以及是否对CFL施加预应力制作了三组试件。第一组试件不粘贴CFL;第二组试件粘贴CFL,但不施加预应力;第三组试件粘贴CFL,并施加10kN预应力。
2.2.1 碳纤维薄板性能
(1)碳纤维薄板优点
1)强度高、重量轻;2)施工工艺简单;3)弹性模量高;4)不破坏砼结构;5)厚度薄,不影响剪力力矩;6)耐腐蚀、耐磨擦。
(2)碳纤薄板缺点。是各向异性材料,仅适用于单向受拉。
(3)碳纤维薄板性能检测[5]。实验所用的碳纤维布几何和材料参数为:厚度:0.167mm 宽度:100mm
2.2.2 粘贴碳纤维布胶水
实验购置配套环氧树脂胶水,用环氧树脂A、B胶1:2混合粘贴碳纤维布。
对于无预应力碳纤维布,先将拱梁底部清理平整,将胶水充分涂抹于拱梁底部,然后粘贴碳纤维布,再用胶水充分浸渍。48小时后,胶水完全凝固,碳纤维布被制成薄板并牢固粘贴于拱梁底部,制作流程如图2。借鉴先期国内外已经开展了一些CFL布加固结构的研究和实验[8],在采用预应力碳纤维布对结构加固结构的技术中,夹具是实现构件加固效应的重要保障。我们使用团队自主设计的夹具,通过压梁法对拱梁施加10kN压力(如图3),再将胶水涂抹于拱梁底部,然后粘贴碳纤维布,再用胶水充分浸渍碳纤维布。48小时后,胶水完全凝固,碳纤维布成为碳纤维薄板,卸载夹具,拱梁变形恢复,将预应力施加到碳纤维薄板中。
表1 碳纤维布性能测试数据
实验加载装置如图4所示。拱形RC跨中布置压力传感器测量荷载P,在梁表面布置应变片监测梁的应力应变(如图4),粘贴碳纤维布后在碳纤维布表面布置应变片监测应变ε的分布。在梁跨中以及两侧端部布置百分表测量挠度δ。应变片所有数据通过静态电阻应变仪采集,裂缝变化用裂缝观测仪和DIC同时进行观测。
图1 碳纤维薄板制作过程
图2 实验过程流程图
试验采用200kN油压千斤顶加载。试验开始阶段,拱梁处于弹性受力状态,我们采用每三分钟5kN的逐级加载方法。间隔15分钟,梁受力稳定后,开始记录静态电阻应变仪和百分表的示数,同时,用裂缝观测仪观测裂缝是否出现和发展状况,DIC仪器观测跨中应变分布和趋势。实验过程如图2。
钢筋混凝土拱形梁在恒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是该实验研究的基础[9]。实验中的挠度变化对比如表2所示,其中6号拱梁为预应力碳纤维薄板加固梁。根据实验数据记录,未粘贴CFL的拱梁在10~15kN集中荷载下会出现细微裂缝,而粘贴CFL的拱梁一般在15~25kN集中荷载下才出现裂缝。对于裂缝的扩展,粘贴CFL的拱梁裂缝扩展速度明显比未粘贴CFL的拱梁慢。在同等大小的集中荷载作用下,粘贴CFL的拱梁挠度变化比未粘贴CFL的拱梁小,但是随着集中荷载增大,CFL出现剥离,粘贴CFL拱梁挠度变化速度加快,裂缝扩展速度也会加快,当CFL剥离的长度超过CFL总长度1/3时,拱梁破坏速度明显加快,CFL加固的拱梁相对于未进行CFL加固的拱梁,极限承载力提高15%~20%。拱梁6号为预应力CFL加固,相对无预应力CFL加固的拱梁,使拱梁6号的CFL剥离的集中荷载明显增大,因此拱梁6号在加载前期裂缝扩展很慢,但是当CFL出现剥离后,拱梁6号裂缝扩展很快,混凝土迅速破坏,相对于无预应力CFL加固的拱梁,拱梁6号极限承载力提升并不明显。因此小组对拱梁5号的CFL进行了U型加固,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U型加固的CFL不易剥离,对于拱形梁极限承载力提升较好。
根据试验情况,每根梁表面3号应变片处裂缝最先出现且比较密集,应变片位置布置如图4,所以我们对3号应变片处,各梁的应变进行了对比(如图6)。
在本次实验当中,我们还采用了二维数字散斑技术,简称2D-DIC(如图7)。
测量的基本问题是相关两个散斑场,即变形前的参考场和变形后的变形场。数字相关方法DIC从随机的散斑信号中提取位移和应变信号,所使用的光源可以是激光也可是白光,散斑可以是激光形成的,也可以是人工散斑或者某些自然纹理等。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梁的表面做出了人工散斑的处理。然后给计算机一个初始状态,也就是0加载状态,然后在每一级加载稳定之后,通过照相机拍摄梁的状态图。最终,把这些图片整合起来,通过软件处理能得到每一级加载状态的场图,例如50kN加载状态下场图(如图8),也能得出位移和应变数据,与我们的静态电阻应变仪得出的数据对比。
图3 压梁法施加预应力图
图4 试验加载及应变片编号示意图
图5 6号粘贴预应力碳纤维RC梁试验挠度-荷载图
图6 3号应变片处各梁应变-荷载图
图7 DIC观测仪观测图
图8 50kN加载场图
表2 试验加载数据
本文提出使用预应力碳纤维薄板对拱形RC梁进行加固,提高其承载力,减缓RC梁裂纹扩展。通过性能测试与分组加载试验,得出预应力碳纤维薄板加固拱形RC梁具有以下特性:
(1)外贴CFL的拱形RC梁极限承载力与CFL/混凝土之间的粘结特性有关;(2)粘贴CFL的拱形RC梁早期应变发展不明显,裂缝出现较晚,在CFL剥离前受力稳定,在CFL剥离后应变裂缝迅速发展,破坏较快,但最终承压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3)粘贴预应力CFL后,拱形RC梁的应变裂缝发展更加缓慢,裂缝也出现得更晚,在CFL剥离前受力稳定,在CFL剥离后应变裂缝也迅速发展,破坏较快,而最终承压能力稍有提高;(4)两处薄弱点增加碳纤维维护之后,粘贴CFL的拱形梁受力应变和裂缝发展与特性2相同,但对CFL的约束有比较明显的作用,剥离延缓。
总的来说,CFL对拱形RC梁的应变和裂缝有明显的约束作用,但对于其承压能力提高不明显,需对CFL进行U型加固。
[1]姚锦文,田安国,张三柱.预应力碳纤维布夹具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34(05):85-88.
[2]白飞云.碳纤维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实验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JG/T 167-2004结构加固修复用碳纤维片材[S].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