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德国商人弗雷德里奇·恩格尔霍恩(Friedrich Engelhorn)在路德维希港创立了巴斯夫。当时,其只是一家生产煤焦油与纺织染料的公司。弗雷德里奇有一项见解:如想在化工业务上获得长期成功,必须掌握高质量的生产原料,由自身积累推动和资助化学研究工作。因此,巴斯夫从古至今一直于上游领域大量投资,经营石油及天然气业务。根据巴斯夫的统计显示,其化工产品90%的生产原料由内部资源供应。
2012年,巴斯夫大中华区的销售额达到51亿欧元,已经是巴斯夫第三大国际市场。早在欧洲经济衰退之前,巴斯夫便已在华布局全产业链的化工生意。百年来,巴斯夫引以为傲的verbund(德语,意为一体化)概念在中国展开。巴斯夫亚太区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董事长侯宇哲(Albert Heuser)告诉记者:一体化概念的核心是,一个反应装置中的产品、副产品甚至废弃物,成为下一个反应装置的原料与能源。
尽管一体化概念是完美无缺的垂直整合战略,但进入新市场的首要任务,便是原料资源的配合及下游市场的消化。
在下游市场,巴斯夫已摆脱传统化学品生产商的形象,用其经验和创新与厂商合作,嵌入其研发生产进程。例如:巴斯夫与Smart合作,推出一款Forvision概念车。由一家化工企业直接渗透入汽车的设计过程十分少见,但这一工作对巴斯夫而言显得十分轻松:制造出一辆汽车所需的功能性材料与化学品几乎均可由巴斯夫提供。由于采用了巴斯夫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全塑车轮、轻质车身部件、红外反射膜等先进技术,Forvision更加节能,还提升了20%的续航里程。
终端消费者并非会十分熟悉巴斯夫,但其几乎无处不在,从身边的维生素A、运动鞋垫到大量农药、汽车保险杠等等。
巴斯夫的投资规模与企业属性决定了其建设体量的巨大,反应装置所需的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带来巨大的投资集聚效应,100亿欧元的直接投资,最终会吸引到的投资可能是1000亿欧元甚至2000亿欧元。
巴斯夫在中国的布局包括21家独资企业和10家合资企业,其合作对象包括中石化等国内石化寡头。但巴斯夫在中国的投资并不仅在于建设厂房,生产普通的化工原料,其投入还包括在上海投资5500万欧元建设的亚太地区最大研发中心。这一中心目前有450名研发人员,超过亚太区800名研发人员的一半。巴斯夫计划到2020年,亚太区研发经费占集团研发支出的1/4。
从2012年起到2020年,巴斯夫将在亚太区投资100亿欧元,其中一半投资额放在中国。这一策略缘于30年在中国布局的成功兑现。巴斯夫在中国的投资涵盖了从上游至下游的化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