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六零后可怜的文学启蒙

2015-07-15 09:22钱振文
博览群书 2015年6期
关键词:唐诗三百加林大刀

钱振文

小时候家里穷困,除了学校的课本外,基本上没有多余的钱买现在孩子们可以可着劲看的课外书。写作业写累了的时候,就到我家后边的山坡上跑步,或者坐在门前的石头上看天上的云朵。后来,甚至直到现在,我都在疑惑一个问题,就是在那个没有书读的年代,我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作文是怎么学到手的。只是看天上变幻的云彩和家乡四周神秘的远山,肯定不能学会怎么用词和怎么遣词造句。记得当时父亲经常从他工作的单位往家带一些单位订阅的报纸如《河北日报》,用于贴炕围子、糊窗户棂子和包裹各种东西等等,模模糊糊能记得,小时候常常在炕上不睡觉的时候就歪着脑袋(因为经常报纸是躺着贴的)看报纸。也许这就是我和其他更加穷困的孩子们相比仅有的一点优势。

但大概从我上初中的时候,家里经常会出现一些比课本好看的书。这些书都是属于比我年长六岁的大哥的。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哥也考过一次或者两次,但没有考上,因为他早在1977年之前的两三年就离开学校上班工作了。尽管没能考上大学,但大哥是个爱好读书的人,经常会把一些不知道从哪里弄到的好书带回家里,但他不可能老是守着他的东西,于是,当他不在家的时候 ,我就拿他的书来解馋。有一阵子,我迷上了他的一本比普通书本窄一条的《唐诗三百首》,看到快一半的时候,被大哥发现了,说:“你现在看这个有用吗?”他肯定是觉得《唐诗三百首》和学校的学习无关,但我当时也不能确切地说明《唐诗三百首》和学习有关,只是觉得享受到了文字的盛宴,非常过瘾。

但看的更多的还是小说。大哥有个小木箱,里边放着他的各种宝物。我就从里边翻出来过《西沙儿女》《大刀记》《红岩》《第二次握手》等神秘的小说。《大刀记》是在我家平房的房顶上偷着看的,基本上是一口气看完了那本像砖头一样厚的大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母亲在院子里喊叫吃饭,我装作没听见,当时的感觉是《大刀记》里头的故事比饭菜可要过瘾得多。前些日子山东卫视播出电视连续剧《大刀记》,我像见到了好久不见的儿时伙伴,颇有一些兴奋,但当一集不拉地看下来才知道,《大刀记》中的情节其实我早忘光了。也许,当我们真的见到了几十年不见的儿时的伙伴,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开始以为是很熟络的老友,但慢慢就会发现,坐在面前的其实是个陌生的新朋。和《大刀记》相比,《西沙儿女》和《红岩》当时的感觉并不好,《西沙儿女》只是翻了翻,《红岩》也并没有看完。也许是年岁太小了,感觉《红岩》当中的革命工作和特务们对革命者的剿杀充满着神秘和恐怖,看到那些刑罚和审讯的情节的时候,身上就会一阵阵发麻。但即便如此,《红岩》还是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20多年后我在人大中文系读博士,导师建议我做的博士论文竟然就是《红岩》,当时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导师的建议,也许潜意识中有着少年时期阅读经验的影响。

再后来,就读到了一些更时兴的读物。

80年代初,我应该是读高中的时候了,大哥经常从外边往家带一些也许是他正在看的文学杂志。这个时候,我从这些杂志上看到了路遥的《人生》和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我不知道这些作品给我大哥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和影响,但我知道,这些小说给正处在青春萌动期的我带来的冲击和震撼是巨大的。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和美好爱情的向往,就是从这些现在看来也许很平常的小说中得到启蒙的。尤其是《人生》中对高加林和巧珍凄美的爱情、高加林面对理想和爱情的矛盾时的惶惑的描写,深深地契合了同样正在梦想跳出祖祖辈辈耕作的土地的像我一样的农村子弟的内在心灵。路遥后来更大型的作品《平凡的世界》我直到现在也还没有看过。前段时间电视台热播《平凡的世界》改编的电视剧,我得空儿的时候看过几集,感觉其中的主人公很像是《人生》中的高加林。当然,那个时候,我也读到了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不过不是在首发的《收获》杂志上看到的,而是后来出版的单行本。《人到中年》对于还在读高中的心境单纯的年轻人来说不是太适合的作品,我当时对主人公眼科大夫陆文婷遭遇的人生的复杂和疲累还只是同情,而很难产生切身的感受。

印象中,在高中之前的读书时光,真正属于我自己买的书只有两本。一本是初中时候向北京的一家出版社邮购的,书名和作者都记不太清了,书名大概是《勤奋与成才》或者《和青年朋友谈理想》之类,作者好像是王通讯。印象深刻的是邮购地址中有“柳荫公园”这样一个雅致的地名。这是我第一次通过邮局汇款和购买东西,只是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但当这本散发着清新墨香的崭新的书真的从祖国的心脏北京跨越不可想象的千山万水到达我的手上时,喜悦之情真是难以言表。另一本就是厚厚的《现代汉语大辞典》,是高中语文老师指令我们必须人手一册的必备工具书,书价好像是5元钱,这对一个月伙食费才不过8元钱的我们来说也是一笔巨款,自然一下子拿不出来,记得当时还是从在县城上班的伯父那里借来的。这两本书都不是文学书,但却是重要的工具书。第一本书是后来很流行的励志书的早期版本,它让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获得了最宝贵的前进的动力和成功的信心。第二本书是进入文学世界的密码本,不管是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还是鲁迅的《药》,它都帮助我们破解其中遇到的任何疑窦。看书的时候在旁边放本字典、随时查阅的习惯就是从这个时候建立的,直到今天。

后来,考上了大学中文系,大一的时候开始系统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好像是一条蝌蚪从小河沟一下子进入了大海。

但一切,都是从那个提起来令人羞涩而又可怜的过去开始的。

猜你喜欢
唐诗三百加林大刀
关公面前耍大刀
浅析《人生》中巧珍的人物形象
戴加林:“励志之星”的逆袭路
《唐诗三百首》该被抛弃吗
该怎样向《唐诗三百首》致敬
致敬经典·人生
南园十三首·其五
文武双全
美国大刀队
巧珍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