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掉企业转型障碍

2015-07-15 18:39许小年
商界评论 2015年7期
关键词:股市企业家转型

许小年

过去200年间,人类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的总和。为什么会这样?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创新,尤其是在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从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机被发明,到后来的铁路、电力、内燃机、计算机、核能,一直到今天的移动技术、互联网技术,所有的成就都是因为创新。

从微观的层面来说,无数发明家、企业家,都在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市场经济的制度环境,在创新过程中,不仅为自己积累了大量财富,也为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为什么我们现在才提出创新这个课题?因为依靠传统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维持高速增长了,必须靠创新,靠效率。

经济增长已到强弩之末

在过去十几年里,经济现象一直表现为,效率在提高,而速度在放缓。也就是说,在技术、商业模式、生产组织方式不变的情况下,要实现经济增长,企业就只能依靠增加资源的投入。所以,过去这十几年,国家投资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如今,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不下去了,我们必须要改变技术,改变经济以及企业的商业模式、生产组织方式,才能够用现有资源去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产品上的创新,还有制度创新。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制度,二是企业微观层面的制度。这些制度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及时做出改变。否则又会像过去十几年那样,国家依靠投资驱动,而企业依靠资源投入来维持发展。

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进行制度和技术创新,增长就很难再维持下去?经济学上有一个重要的原理——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即使你再追加资源,增长速度也会放慢。从宏观上来看,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第一季度,生产、消费、发电量、企业利润等经济指标都有增长放缓的趋势。这就表明,传统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到了强弩之末,正在放慢发展脚步。

真正的“新常态”

在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本届政府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新常态”。“新常态”是什么?各个方面的解释都不一样。我理解的“新常态”主要有三点:第一,国家不再以过高的GDP增长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第二,政府不再用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维持过高的GDP增长。第三,企业要依靠改革和创新来创造新的红利,维持经济增长。

在我看来,这三点都是正确的,但却没能收到成效,为什么?

因为在新常态下,旧思维开始回潮了。当经济数字不断低于我们预期时,旧思维就回来了。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银根正在放松,政府似乎又在花钱投资,拉动这个内需,或者那个外需。紧接着,过去十几年间,旧常态下的惯常做法就又回来了。这样的做法在过去没有解决问题,在今后依然没办法解决问题。

有人提出疑问,如果说发钞票不能保增长,那发股票可以保增长吗?

如今,面对股市,大家都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你跟他谈什么都没用。因为大家一天到晚想着的都是今天的股票又涨了多少。在这种皆大欢喜的全民盛筵中,没有人去关心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比如在股市中融到的资金是否会进入到企业?股票的繁荣是否降低了融资成本?因为这些都被股市喧嚣的泡沫掩盖了,也许等到泡沫破灭之后,大家才会有心思去谈创新。但到那时候,我们再去谈国家转型、企业转型,可能就来不及了。

我并不反对大家去炒股,但你可以在炒股的同时思考一下企业如何转型。有人说,利用股市进行融资,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因为很多企业拿不到银行贷款,或者说贷款利率非常高,所以才进入了股市。我们都知道,公司财务最基本的原理是什么?是股本资金的成本显著高于债务资金成本。现在怎么能说成是股市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呢?事实上,在股市上圈钱的成本要远远高于银行的成本。之所以很多企业感觉股市的资金成本低,是因为我们的股民不懂投资,就贸然冲进了股票市场。

在美国,股票市场上的融资成本,要比债务资金的融资成本高7~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你在银行可以拿5%~6%的成本贷款,而在股市上融资,股民要求的是12%~13%,否则就不干。因为股民承担了比债权购买者更高的风险。这是最基本的常识,而现在,我们却在违反这样的基本常识。

有人认为,我学的是西方经济学,而中国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完全不一样。但如果把它作为科学来看的话,还要分东西方吗?

企业以为从股民那里圈钱不需要成本,不用给股民回报,那股市的成本由谁承担呢?是股民。而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当股价跌下来的时候,股民会损失惨重。企业倒是真的在股市上圈到了钱,但股民将会是受伤最严重的群体。这样的后果,企业和政府都必须考虑。

所以,财富不是这样创造的。人类历史上所有的财富都不是靠股票市场的泡沫创造出来的。中央银行印钞票,不能创造出一分钱的财富;在股市上发股票,同样也不能创造出财富。那财富到底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这是企业、政府、个人都应该思考的最基本的经济学问题。

企业转型的障碍

企业一直都在讲转型,但讲了这么多年,认真在做的企业并不多,而转型成功的就更加少了。为什么中国企业转型如此困难?它们究竟有什么样的转型障碍?

第一个障碍:深陷过去式成功

从微观层面上说,企业转型最大的障碍就是习惯性思维,即企业在过去几十年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惯性理念。从宏观角度来说,国家经济转型困难的障碍也在于此。

在目前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楚地明白一个事实——中国经济到今天,如果离开了创新和技术进步,就无法再保持企业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的增长。因此,国家和企业都应该认真思考转型和创新的问题,而不是沉浸在泡沫和虚假繁荣之中。因为最终决定企业前途的,并不是今天在股市上赚了多少钱,而是你能不能比其他企业更早、更快地实现公司转型。

过去,企业的成功大多依靠单纯的规模扩张,而不是依靠研发或者创新实现企业的发展。这样的成功模式叫低成本扩张,即利用一段时间内中国劳动力资源、土地、资金、环境的低成本,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并快速抢占市场,实现企业发展。这种模式在过去是成功的,但并不能保证未来的辉煌,因为低成本不再。在中国做企业,所有过去那些被认为永远是低成本的要素都在发生变化。如今,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土地成本都在上升,特别是环境成本的上升,如果企业再用过去的方式去发展,显然行不通了。

另外,低成本扩张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市场需求几乎是无限的,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但今天的情况完全变了。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短缺经济变成了过剩经济。如果企业还是沿用以前的传统观念,那生产出来的东西,恐怕会找不到市场。

所以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无法再保证企业未来的成功了。而它里面的一些要素条件,比如良好的政府关系、敏锐的市场嗅觉、灵活的市场经营、严格的成本控制等,也都已经不再是成功的关键。随着时代的推移,企业必须摒弃过去的成功经验,适时做出改变。

第二个障碍:机会主义心理作祟

大多数中国人都存有机会主义心理,企业也不乏机会主义的行为。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搞清楚做企业到底是做什么。有一个典型的说法,只要找准“风口”,猪都可以飞上天,这就是中国企业界机会主义心理最典型的表现。

曾经有人问我,怎么看待对这句话。我说,“你把自己降到猪的水平,那我和你也无话可说了。”做企业不是找“风口”。如果你认为做企业就是找风口,那就把自己等同于农民了。你找“风口”不就是看天吃饭吗?然而,连今天的农民都不再看天吃饭了,你还想要借风飞起来吗?一个好的农业企业要保证旱涝保收,所以一个好的企业不是要看准“风口”,而是不管是顺风还是逆风都可以前行。马云有个问题问得很好,“如果说风停了怎么办?”所以企业应该做到即使在逆风的情况下,也同样可以行船。

在做企业方面,我看到了大量的机会主义。经常有人来问我,现在转哪一行比较好?转型不是转行,并不是看哪一行好就去做哪一行。大家都看到互联网成就了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巨头,所以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杀进去。然而,你也不看看自己究竟有没有互联网行业的竞争优势,盲目跟从只会让企业偏离发展轨道。

第三个障碍:人无个性,产品没特性

中国的企业家有一个特点很明显,就是缺乏个性。如果你没有个性,那你的产品就缺乏特性。想要在今天的市场上竞争,如果只是拿出跟苹果一样的产品,显然不行。你必须拿出和苹果不一样的,甚至更具创新价值的产品。

换句话说,企业要进行的是差异化竞争,而不是同质化竞争。同质化竞争对于市场上的竞争者来说,都是没有出路的。它带来的结果无非就是,彼此用降低价格的方式去夺取对方的市场份额。这种恶性竞争手段只会让利润率越来越薄,到最后无利可图。

既然同质化竞争并不适合市场向良性发展,那为什么市场上都是同质化的产品?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中国的企业家大多没有个性,他们的逻辑思维、商业模式都一样。

我非常喜欢问企业两个问题,你的竞争优势是什么?你为什么可以在市场上成功走到今天?大多数人都认为,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就是资源整合的能力。这是什么意思?不就是你和政府、银行等相关组织的关系好,在商业界有几个朋友吗?试想一下,你有的这些关系是独一无二的吗?难道其他企业就没有?如果大家都这么说的话,那就不是竞争优势了。

在很多企业家身上,我看不到他们发自内心的主观成就感,看到的都是他们如何用社会上客观一致的标准来衡量、要求自己。他们所谓的成功,就是看你的买卖做得多大,你的资产有多少,你公司的市值有多大,看你住什么房子、开什么车。而这个标准对大多数的企业家都是一致的。

中国很少有企业家是为了实现一个愿望而去做一件事。几年前,我去硅谷参访Facebook,那时候扎克伯格才20多岁。我问他,“你为什么会想到做Facebook。”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觉得做这件事情特别酷,“酷在可以把6亿人放在一个平台上交流。”

反观中国的企业家,他们很少因为一件特别酷的事而去经营企业。通常来说,中国企业家衡量一个企业或者行业时,一定是先问能不能赚钱,能赚多少钱。他们没有自己的主观成就感,也没有自己的内心价值。所以,你会发现,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的企业家都在谈房地产。而现在房地产退烧了,所有的企业家又开始谈互联网了。前一段时间,你问他在干什么,他可能会说在做一个基金。而现在,他可能会回答你:做平台。

这就是中国企业家群体的现状,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内心世界,也就很难有个性。一方面,企业家都喜欢用市场上的客观标准来衡量自己,太多面向外界,而太少问自己的内心;另一方面,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又非常容易被市场上所谓的潮流裹挟,总是听别人的想法,而自己思考太少,也就无法站稳脚跟。

凯恩斯有一句名言非常具有哲理,“为什么关注短期,因为从长期来看都会死掉。”我虽然不同意他的观点和理论,但也并不否认他是历史上仅次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家。

由于我对短期主义持强烈的批判态度,所以很多人误解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认为我对经济采取的批判方式是负能量。事实上,批判并不等于悲观、否定,它在德文中既有批评之义,又有分析的意思,而且更多的是偏重于分析。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做得更好一些。

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我在任何场合都是充分肯定的。然而,在这30多年经济社会剧烈变化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长此以往对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都将有害。

[编辑 陈俊伶]

E-mail:cjl@chinacbr.com

猜你喜欢
股市企业家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沣芝转型记